新火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2 产品开发平台的构造

为了理解产品开发平台的工作机制,我们以动态观点对其构造进行解析。产品开发平台的形成当然是以产品开发为起点的。在中国工业化的过程中,产品开发无非是通过这样三条途径启动:从自主形成的概念开始,从改进外国的产品设计开始,或者从实施逆向工程的模仿开始。无论是什么途径,建立或形成产品开发平台的关键都是必须至少完成一种产品的完整开发过程(哪怕开发出来的第一种产品是失败的),并把开发活动持续下去。因此,作为技术活动对象的产品序列(包括已经开发出来的产品、正在开发的产品和将要开发的产品),就是产品开发平台显而易见的一个要素。

一个组织一旦开始进行产品开发,就会需要专职从事开发的人员(专业化分工过程的必然结果)。在现代工业的条件下,从事产品开发需要从科学原理上理解所涉及的技术,所以产品开发人员一般需要受过专业的训练。同时,这些人才只有专门从事这项工作,才能不断提高产品开发活动的有效性和效率。因此,只要产品开发活动持续下去,一个工业组织的内部就会形成专业的研发团队。这个团队是产品开发的活动主体,所以是平台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

研发团队进行属于工程性质的产品开发需要一个技术支持系统,即进行产品开发的人员需要一系列的工具和手段才能工作。这个系统从概念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有形的技术支持系统——包括环境设施(如办公室、厂房等)、工具(如计算机系统等)、工程试验手段(设备)、制造和检测设备等。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容易被业外人士所忽视的工程试验手段(设备)。为解决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必须进行试验,这一特点决定了试验手段的重要性:(1)从产品开发过程看,试验(工程验证)伴随着设计的全过程,所以试验设备实际上构成主要的设计工具。(2)许多(特别是关键)试验设备是高度产品特定(product-specific)和企业特定(firm-specific)的,所以进行复杂产品开发的企业往往具有很强的试验设备开发能力。(3)试验设备往往是产品开发平台中最昂贵的部分。例如,在设计核电站的反应堆时,甚至需要用专门的反应堆(高通量工程试验堆)来进行试验。在实践中,识别一个企业能否进行产品开发的主要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具备必要的试验手段以及这种试验手段能否有效运用。

成功的产品开发同样需要制造能力(包括设备和技能)的支持(Clark and Fujimoto,1991),不仅是因为理解制造过程对形成可行的产品设计十分重要,而且也是因为产品开发过程本身就包括了原型机(prototype)制造的环节。

第二,无形的技术支持系统——其主要组成部分是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以及使这些经验知识能够发挥作用的组织系统。仅仅靠描述和理解有关原理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成功的产品开发还需要运用大量的经验知识并贯穿于产品开发的全过程——包括产品设计、试验、原型机制造、工艺设计等所有的环节。例如,在开发一种产品的实际过程中,不同技术方案之间的比较往往是难以或无法通过理论计算决定的,只能通过试验而经验性地决定。即使试验可以大大降低不确定性,但彻底发现产品的所有缺点最终要靠产品的实际使用,所以产品使用与设计改进之间的联系渠道是产品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信息反馈环路。之所以称之为经验知识,是因为这种知识只能来自产品开发的实践。学术界在过去几十年的理论发展中已经认识到,经验知识具有很强的“缄默性”(Rosenberg,1976;Nelson and Winter,1982;Pavitt,1987)。经验知识对于产品开发是不可或缺的,用一位资深飞机设计师的话来说:“仅从原理出发,连一条拉链也设计不出来!”[1]这些例子同时暗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失败的经验。某个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之所以更强,很可能只是因为它所经历的失败更多。

由于经验知识如此宝贵,技术研发组织会通过各种手段将其保存起来,表现为对经验知识进行编码化(codification)的努力。编码化有两种主要的形式:(1)利用经过试验验证的知识编制标准、规范、手册、软件程序、指南、案例等,用以指导工作。(2)建立数据库,即把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数据系统性地储存起来,以便重复获取、使用。即使是在今天广泛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条件下,经验知识也是不可替代的。例如,虽然计算机仿真试验可以通过减少实物试验而大大降低成本并缩短开发时间,但是计算机仿真试验毕竟是人们主观上力图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舍弃次要因素,针对仿真对象做出的一种模拟,这种模拟的适用范围和可靠性必须得到已经被验证的经验数据的支持,否则这种试验和以其为基础的“虚拟”设计的可靠性是无法判断的。

虽然存在上述努力,但大量的经验知识不能或一时难以被编码化,只能以缄默的形式存在(Balconi,2002;Johnson et al.,2002)。需要判断问题和解读信息的个人技能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而团队成员之间的协调也需要依靠经验性的缄默知识(如团队成员在工作中的默契所反映的含义)。无法编码的缄默知识仍然可以传承和积累,但主要是以组织的方式进行。本章以下(第4节)在讨论产品开发平台的作用时还会对此详细分析。

经验知识的重要性突出地说明,技术能力只能来自产品开发的实践。经验知识的缄默性则进一步说明,只有从事产品开发活动(在存在产品开发平台的条件下),这种对于产品开发必不可少的经验知识才能被技术团队获得并被积累起来。于是,这种从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包括言传身教的技能、有关技术和产品开发的经验数据、组织协调的惯例和“文化”等)就构成产品开发平台的无形技术支持系统,直接影响产品开发的有效性和效率。这种无形技术支持系统与其他要素在现实世界中是交织在一起的,对它们的区分仅仅是概念性的。如果把有形技术支持系统看作“硬件”,无形技术支持系统就是使硬件系统能够执行功能的“软件”。

第三,外部技术支持系统——需要这种系统的理由是任何企业的产品开发都会或多或少地依靠从材料、设备到元件的外部供应。较为复杂的产品包括众多的元件和子系统并涉及多种技术领域,即使一个企业有能力开发所有这些元件,全部自行提供也必将导致管理任务过分复杂和成本过高。因此,开发复杂产品的企业往往需要一个外部供应商网络的支持。例如在汽车工业,整车企业(系统集成企业)依靠供应商获得诸如动力系统和底盘系统上的许多子系统和元件(有时甚至是发动机),以及空调系统、仪表盘、音响系统、电子装置、座椅、灯具、内饰塑料件等大量的零部件。在开发新车型时,整车企业往往向这些供应商提供性能参数和接口参数要求,由供应商独立开发新车型所需要的子系统和元件。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影响系统集成企业的产品质量,供应商的产品开发能力同样影响系统集成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此外,企业的产品开发活动往往产生对基础研究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会寻求与大学和基础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以获得所需要的知识。

外部技术支持系统的条件往往受到民族、国家边界的影响,尽管经济全球化趋势或多或少地降低了这种影响。在实践中,中国企业经常把产品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归咎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例如可供应的材料不能达到设计所要求的性能标准)。事实上,这个“工业基础”就是企业外部技术支持系统的基础条件。同样,一个国家大学系统的规模和质量也影响到企业外部技术支持系统的条件。例如,一些学者把美国信息和通信(ICT)企业所创造出来的集成创新模式看作美国独特的模式,甚至明确指出日本和韩国企业在集成创新上处于劣势,原因就在于日本和韩国都不具备一种像美国大学系统那样的基础研究结构(Iansiti and West,1997;Iansiti,1998;Best,2001)。

但是,对外部供应和外部知识来源的需要并不是一个企业(指我们分析中的企业对象,以下称为焦点企业)建立外部技术支持系统的充分条件,因为企业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来满足这些需要。在组织的层次上,外部技术支持系统指的是一个具有长期稳定关系的网络,虽然构成这个网络的组织位于焦点企业的边界之外,但这种供应组织的活动不但服务于焦点企业的产品开发活动,而且是由焦点企业所协调的。是否建立以及如何利用这样一种具有长期稳定关系的外部技术支持系统,取决于焦点企业的战略和规则制定(Kogut,2000)。例如,“系统集成”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产品开发战略,采取这种战略的企业有意识地培育和协调供应商网络,以便把供应商的开发活动和大学的基础研究纳入焦点企业的产品开发过程中(Hobday et al.,2005)。有意识地培育外部技术支持系统的战略,决定了焦点企业与供应商和研究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模式。在有意识协调下出现的长期稳定关系产生着共同学习和知识分享的效应,所以比依靠纯粹的市场关系更有利于单个企业的技术进步。例如,日本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被普遍认为是日本汽车工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源泉(Womack et al.,1991;Liker et al.,1996;Sako,2004;Helper and Henderson,2014)。因此,外部技术支持系统所体现的关系模式有别于纯粹的市场交易关系,属于介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网络组织形式(Powell,1990;Dosi et al.,2003)。

综上所述,产品开发平台是一个包含了其工作对象(产品序列)、工作主体(专业研发团队)和工作支持系统(工具设备和经验知识)的有组织的活动系统,如图1-1所示。

图1-1 产品开发平台的构造

图1-1清晰地表达了一个主题:产品开发平台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其构成要素对于系统的功能具有不可分割性。上述对各个要素的分析是概念性的,它们实际上是互相嵌入的(代表外部技术支持系统的矩形使用了虚线,以表示它与企业产品开发有关但落在焦点企业边界之外)。例如,经验知识并不独立于人员和有形技术支持系统而存在。理解这种不可分割性质的关键是特定性(specificity)。

研发团队往往是组织特定(organization-specific)的,反映了它所嵌入的组织(如企业和研发机构)的特征、独特的历史轨迹,以及团队成员在共同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特定交流机制。有价值的工程师必须具有产品开发经验,但这种经验是研发团队共同工作的经验,并不仅仅是个人的经验。每个工程师都被嵌入一个所从事的专业、所供职的组织或所组成的团队的特定技术传统之中,而这种“技术共同体”是工程师“对象世界”的主要来源(Ziman,2000:234-235)。尽管每个工程师都会在工作中积累起特殊的个体经验,但团队的共享知识始终是助力完成产品开发任务的核心知识。因此,一个经验丰富、才华横溢的工程师如果离开使他获得成就的团队和支持系统,就很可能会变成一个毫无建树的人。

不但研发团队是组织特定的,而且有形的技术支持系统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成为组织特定的。以在特定的条件下开发出特定的产品为目标,研发团队所设计和使用的研发工具(如设计程序、软件)和试验手段(台架、仪器)必须符合并反映出他们的特定目标、特定方法以及对待解决问题的特定理解,即使是从市场上购买的通用设备、仪器,往往也需要插入由许多专用设备所组成的特定技术支持系统才能发挥作用,所以也会具有这种特定性。Teece(1986)指出,为了使产品能够被生产出来并送到消费者手上,创新企业必须拥有或能够控制制造、分配和售后服务等环节的资产,而这些互补资产几乎总是具有(或迅速发展出)企业特定的性质。一个产品开发平台中的技术支持系统就是属于Teece所谓的互补资产。事实上,有形的技术支持系统(硬件)只有在反映了特定经验的软件支持下才能有效发挥功能,而这些功能是特定于研发团队及其所属的组织的。一个研发团队所使用的支持系统(互补资产)离开这个团队,很可能成为废物。

由于产品开发需要依靠大量的经验知识,而许多经验知识的产生又特定于技术研发系统的活动,所以随着产品开发活动的持续,一个产品开发平台——包括产品序列、开发团队和支持系统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方式——最终会成为高度组织特定的(外部技术支持系统本身就是特定于焦点企业的供应商网络)。由于任何组织都会更加依赖成功的经验,所以一个产品开发平台的绩效(performance)越高,这个平台的组织特定性[2]就越强。只有各个要素是互相高度特定的(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产品开发平台才可能是有效的。换句话说,一个要素只有在特定于整个活动系统的条件下才能够对平台做出贡献。因此,产品开发平台的特定性是其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以动态观点看,这种特定性只有随着产品开发的经验积累才能逐渐形成。因此,有效的产品开发平台的建立是代价高昂的,是需要花费时间的。在复杂产品(系统)工业,一个有效的产品开发平台可能是几十年的实践所积累起来的结果。


注释:

[1]访谈:中国第一架大型民用飞机运-10的副总设计师程不时,2004年12月。

[2]表现在两个层次上:第一,研发团队、支持系统特定于平台;第二,平台特定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