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论产品开发平台[1]
1.1 引言
在自主创新被当作中国技术进步的导向性方针提出十几年之后,关于自主创新对于技术进步的作用,甚至关于“自主创新”概念本身,至今仍然存在着许多含混之处。特别是因为中国仍然需要长期的技术学习(包括吸收外国的技术知识),于是,何谓“自主创新”以及它的重要性就成为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例如,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的关系是什么?强调自主创新会不会导致闭关自守?自主创新在技术落后的条件下是否可行?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本章在国际主流创新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的经验证据,提出一个“产品开发平台”的概念模型。这个概念模型有助于澄清十几年来国内外有关“自主创新”问题的诸多争论,并为中国的技术、产业和经济政策提供正确的理论基础。
本章的理论出发点是,技术进步对于企业的竞争力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是重要的。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技术是把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方法或手段。因此,技术决定着经济主体利用生产性资源的可能性和效率。技术进步则比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更加决定着企业收益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可能性。但是,技术进步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即经济主体必须保持对技术研发活动的持续投资——既包括企业对研究与开发(R&D)的投入,也包括政府对教育和基础研究的投入。付出这种代价的经济合理性是技术进步为企业和国家带来更大经济收益的前景。
因为技术进步需要付出代价,所以对于仍然需要克服与先进国家技术差距的中国来说,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被两种形式的技术学习成本问题所左右:一个是学习的代价问题,如一些中国经济学家主张的那样,在全球化条件下的技术引进远比自主创新的成本更低;另一个是在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条件下能否创新的问题,即这种创新是否面临着难以承受的代价。由此产生的中心问题是:一个后进国家及其后进企业采取什么样的技术学习方式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并赶上先进水平?
提出“产品开发平台”概念模型的直接动机就是为了回答中国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技术学习方式的问题。构建这个模型的前提是国际主流创新理论的一个共识:如果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就必须采取产品形式。产品(和工艺)开发是工业组织把市场需求和技术可能性结合起来并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所以是技术创新的中心过程。本章提出的产品开发平台指的是以产品开发为目标的技术活动系统,它的产出是双重的——推向市场的产品和积累于组织内部的技术能力。因此,产品开发平台是工业技术进步的组织机制:只有进行产品开发并因此建立产品开发平台,一个工业组织才可能产生、延续并增强技术能力,达到能够不断创新的水平。这个概念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一个道理:无论是以模仿还是以引进为起点,只有技术学习过程包括自主的产品(和工艺)开发活动,一个工业组织才可能生成把握技术变化的能力,也才可能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
以这个概念模型为工具,可以很容易地把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学习区分为两种方式——发生在亚产品层次上的技术学习(在给定产品设计下的技术活动)和发生在产品层次上的技术学习(包括自主产品开发努力的技术活动);它同时可以证明,技术学习只有发生在产品层次上才是最有效的。这一点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技术学习有着特殊的政策和战略含义:虽然学习外国技术对后进者来说是必要的,但如果不能从依赖外国设计的生产模式(亚产品层次上的学习)过渡到自主产品开发(产品层次上的学习),一个国家的工业就不可能获得自主创新的技术能力,也就永远不可能赶上先进水平。
本章提出的概念模型还从理论上证明:“引进、消化、吸收”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两种本质不同的模式,而区别两者的关键在于是否把“引进技术”置于自主产品开发平台之上,或是否以自主产品开发平台来吸收引进的技术知识。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产品开发的创新,所以实行自主创新的战略不但要求中国企业进行产品开发,而且要求中国企业把技术引进作为自主开发的辅助手段。那种以外国技术更先进为理由废弃自主产品开发平台的做法,必然使“引进技术”过程脱离自己的研发经验,其结果都不会导致“消化、吸收、再创新”,只能导致技术依赖。因此,技术学习的代价必须与技术能力的成长联系起来才有意义。如果技术学习无助于技术能力的明显成长,那么学习的代价就是无穷大,因为技术依赖导致永远落后。
本章的结构组织如下:第2节讨论技术和产品之间的互动关系,指出技术进步是通过产品形式实现的,从而确定引入概念模型的前提。第3节讨论产品开发平台的概念、产品开发平台的构造和产品开发平台的演进。第4节分析产品开发平台对于技术进步和技术能力成长的作用。最后,我们在“结论”部分指出这个理论框架的应用意义。
注释:
[1]本章内容原文载于《管理世界》201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