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与公共治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1 我国网络社会与公共治理的研究

1.我国网络社会与公共治理的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网络社会与公共治理研究的起始阶段。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1999年,《探索与争鸣》刊登了《网络政治学解读》一文,该文首次提出了“网络政治学”的概念[1]。200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一书,该书对“网络政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2]。与此同时,我国学者对网络社会开始进行多角度的深入的研究。“通过对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及国内外主要著作的阅读和分析,网络政治研究的主要论题和内容表现在网络政治主体、网络政治权力、网络政治行为、网络政治文化及网络政治民主五个方面。”[3]这一起始阶段的研究特点有两点:一是国内研究网络社会与公共治理的专著逐渐增多;二是在研究方法方面不断创新,加大了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力度。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研究思路还是基于Web1.0时代的单向沟通的网络特点进行的。

第二阶段,网络社会与公共治理研究的发展阶段。

2010年7月22日,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发布2010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与互动营销数据。“中国互联网完成历史性一跃,2.0正式超越1.0。”[4]2014年,互联网协会宣布,“中国互联网已全面进入Web2.0时代,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网络内容的生产和文化氛围的创造”[5]。这一趋势迫切需要对Web2.0时期的网络社会与公共治理现象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以指导我国的网络社会与公共治理实践。

随着中国进入社交媒体时代,网络社会的研究也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无论是学术论文的发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还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立项,网络社会都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中国社会科学的主要刊物,如《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等,都刊登过很多有关网络社会和公共治理的文章。国内的一些研究网络社会的重要专家学者,也都有研究网络社会治理的文章。例如,复旦大学刘建军教授对网络政治的独特性及形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6],北京大学王浦劬教授对国家治理、社会治理进行了深刻的剖析[7]。2010年以来,国内还出版了一些有关研究专著,如北京大学学者胡泳著的《网络政治:当代中国社会与传媒的行动选择》(2014年)[8]

2010年以来,国内也翻译出版了不少有关网络社会与公共治理选题的专著,例如,英国学者安德鲁·查德威克的《互联网政治学》(2010年)[9],美国学者弥尔顿·L.穆勒的《网络与国家:互联网治理的全球政治学》(2015年)[10],美国学者W.兰斯·本奈特、罗伯特·M.恩特曼等人著的《媒介化政治:政治传播新论》(2011年)[11],美国学者布鲁斯·宾伯的《信息与美国民主:技术在政治权力演化中的作用》(2011年)[12],美国学者B.盖伊·彼得斯著的《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2014年)[13]

第三阶段,网络社会与公共治理研究的新阶段。

这一个阶段的特点是成果比较丰富:在网络社会与社会治理研究方面,出版了很多新的论著,博士论文也有了很多新的建树。例如,复旦大学学者蔡翠红著的《网络时代的政治发展研究》(2015年),“从网络时代政治发展的体系挑战、网络空间的政治功能实现方式与途径、载体与形态等方面对网络的政治影响力进行了解读”[14]。但是总体而言,这些成果离网络社会的发展、离中国网络社会与公共治理的实践要求差距还很大,特别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创新研究。正如刘晨所指出的:“网络政治学的研究,虽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刘文富等人就已经有所建树,但是依然没有多大的起色和傲人的成果。”[15]Web2.0时代,网络社会与公共治理研究有了新的时代背景和研究内容,有国外学者认为“Web2.0催生了政治2.0”[16]。这一现象需要国内有关学者和专家给予高度关注,同时,这一问题也是本书努力探索解决的。

2.国内网络社会与公共治理的研究范畴

在网络社会治理的研究范畴上,国内已有很多专著、论文以及研究报告,但就网络社会治理的定义以及研究范围,到目前为止,尚无统一的认识。《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一书将国内学者对网络政治研究的范畴概括为“信息主权与国家主权、网络政治、虚拟行政、电子民主、网络政治秩序与网络控制、集权与分权及其相互协调、国际信息秩序等问题,网络政治将是21世纪网络时代的中国政治理论的主题之一”[17]。有学者认为:“网络政治涵盖所有政治行为、政治过程、政治现象及政治关系和制度架构”[18],也有学者认为:“研究对象包括:网络政治文化,网络政治运作,网络政治权力”[19],还有学者认为:“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舆情、网络政治传播、网络民主与自由、‘网络政治+’等构成了网络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20]

“网络政治由三个层面构成:虚拟空间的政治现象——虚拟政治;网络政治对现实的影响;现实政治主体对网络社会的能动的反作用。”[21]这一基本判断在社交媒体时代仍然适用,其在具体内容方面有了新的特色,需要用新的视角去研究分析。

3.国内网络社会与公共治理的研究

“治理指的是,在不存在一个统领一切的政治权威的情况下,相互依存的行动者之间的协助与监督。”[22]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彩红认为:“政府治理创新的三个关键问题:第一,转向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第二,实现多领域治理方式的多样化。第三,多维度实现治理过程的公开与协商。”[23]

复旦大学唐亚林教授认为:“要突破把治理当作一种权宜之计,而将其视为技术、手段、目标和战略思想的综合,注重从公共权力的有效制约和公民权利的有效维护入手,就有可能实现治理优化制度、治理发展制度、治理成功制度的中国式发展目标。”[24]

复旦大学顾丽梅教授在《网络参与下的地方治理创新》一书中认为:“网络参与对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具有重要而又积极的意义,网络参与是推动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有效因素,对于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和对地方政府监督具有积极的意义,提升了公民参与政府治理的能力和影响力。”[25]有学者认为:“政府治理创新的主客体维度、价值维度和建设路径维度这三个维度共同构成政府治理创新的有机整体。”[2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研究报告中认为:“联合国教科文对普遍性知识社会的设想建立在自由、开放、诚信的互联网上,这样的互联网使人们不仅能够从世界各地上网,而且能够向本土和全球传递信息和知识。联合国教科文如何实现利用互联网构建知识社会的设想,从而在全球推动包容性的人类持续发展呢?”教科文组织还提出了分析与互联网政策及实践相关的四个独立但又相互影响的领域:信息和知识的获取权、表达自由、隐私权、网上行为的伦理规范。它确认了联合国教科文成员国赞同的四项规范性原则:基于人权的、开放的、可及的、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的,英文字母缩写为R-O-A-M原则(简称人权-开放-可及-多方原则)。

由此可见,社交媒体时代的公共治理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的研究课题。从治理的层级来看,包括国际治理、国家治理、基层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从治理的关键问题来看,包括治理法制、治理体制、治理机制;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包括治理的范式、方略和路径;从参与主体的角度来看,其主要集中于政府、社会和公民。


注释:

[1]刘文富,顾丽梅.网络政治学解读[J].探索与争鸣,1999(11).

[2]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陈潭,罗晓俊.中国网络政治研究:进程与争鸣[J].政治学研究,2011(4).

[4]DCCI.中国互联网2.0正式超越1.0[N/OL].新华网,(2010-07-22)[2018-01-08].http://news.xinhuanet.com/eworld/2010-07/22/c_12362230.htm.

[5]互联网协会.中国进入Web2.0时代[N/OL].腾讯网,(2014-09-14)[2018-01-08].http://tech.qq.com/a/20140914/012113.htm.

[6]刘建军,沈逸.网络政治形态:国际比较与中国意义[J].晋阳学刊,2013(4).

[7]王浦劬.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3).

[8]胡泳.网络政治:当代中国社会与传媒的行动选择[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

[9][英]安德鲁·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M].任孟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10][美]弥尔顿·L.穆勒.网络与国家:互联网治理的全球政治学[M].周程,等,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11][美]W.兰斯·本奈特,罗伯特·M.恩特曼.媒介化政治:政治传播新论[M].董关鹏,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12][美]布鲁斯·宾伯.信息与美国民主:技术在政治权力演化中的作用[M].刘钢,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27.

[13][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吴爱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4]蔡翠红.网络时代的政治发展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5.

[15]刘晨.中国的网络政治学简论——研究对象、方法、技术路线与未来[J].党政研究,2016(3).

[16]DREW CLARK.Web2.0 Gives Birth to Politics 2.0[N/OL].(2007-03-19)[2018-01-08].https://gigaom.com/2007/03/19/web-20-gives-birth-to-politics-20/.

[17]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7-19.

[18]李一.“网络政治”概念及其内涵的再辨析和再讨论[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6(6).

[19]同[15].

[20]张爱军.网络政治专题研究[J].党政研究,2016(3).

[21]同[17]10.

[22]ROSENAU J,O CZEMPIEL.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23]孙彩红.政府治理创新的三个关键主题[J].行政科学论坛,2016(2).

[24]唐亚林.国家治理在中国的登场及其方法论价值[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6(2).

[25]顾丽梅.网络参与下的地方治理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6]黎永红,范明英.论中国政府治理创新的维度和路径[J].新视野,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