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逻辑起点对于理论体系建构的意义
所谓逻辑起点,就是理论体系的起始范畴。从静态角度来看,它是建筑理论体系大厦的理论基石;从动态角度来看,它又是构建理论体系的第一步。因而,逻辑起点对于整个理论体系的建构和运行都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1.逻辑起点是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
从静态角度来看,逻辑起点是建构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是整个理论体系的确定的逻辑基点。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应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相互关联的合乎逻辑的理论框架,可称为理论结构或理论体系。一套理论有其可以运用的一系列概念以及由此构建而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应用一定的方法把该理论诸要素按逻辑关系排列组合起来,构建一个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有序性的理论体系,其关键性问题是要从诸多的理论要素中正确地选择一个要素,来充当构建理论体系的起点理论或逻辑起点。逻辑起点能够反映理论体系各范畴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定着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方向,并且是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整个体系的概念群、范畴群都建筑在逻辑起点上,以其为基本前提、基本根据。从思想发展史上来看,关于逻辑起点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其经典著作《几何原本》中所使用的公理化方法。该方法是以一系列最原始的定义及公理为基础,运用演绎和证明形成一整套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理论体系。其中,“最原始的定义及公理”就是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黑格尔在《逻辑学》中对逻辑起点进行了严格定义和详尽论述,以“存在”作为逻辑学的逻辑起点,从“存在”出发来讨论逻辑学的逻辑结构。马克思以“商品”作为逻辑起点,通过对逻辑起点范畴、中心范畴、范畴体系结构和秩序进行科学选择,使《资本论》成为汇集政治经济学批判、辩证逻辑、科学认识方法“三位一体”的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理论体系。
2.逻辑起点是构建理论体系的第一步
从动态角度来看,逻辑起点又是构建理论体系的第一步。一般说来,科学的逻辑起点的确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包含复杂整体的一切矛盾的胚芽的细胞形态作为逻辑起点,即把构成认识对象的最简单的元素作为出发点;另一种是以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命题作为逻辑起点,作为逻辑起点的这一基本命题决定和影响着其他命题和结论的产生与发展。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传统思维中,以包含复杂整体的一切矛盾的胚芽的细胞形态(如《老子》中的“无”)作为逻辑起点的居多。而在西方逻辑思维中,以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命题(例如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我思,我在”)作为逻辑起点的居多。表面看来,两种形式大相径庭;但实际上是有相通之处的。最基本的命题往往就包含着理论体系的一切矛盾,是其胚芽的细胞形态;而胚芽的细胞形态往往正是理论体系的各种范畴与学说中最基本的命题。
逻辑起点作为元素细胞形态,蕴含着整个体系的萌芽,发展出整个体系的概念范畴运动。由逻辑起点可以推演出理论体系的所有范畴与理论学说。作为整个理论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逻辑起点这个胚芽包含着理论体系的全部发展。逻辑起点是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或者理论,但它却能够揭示出一切矛盾的胚芽,以此能够推演出理论体系中其他的范畴或者理论,这既是生长又是运动。逻辑起点与理论的研究对象在历史起点上相同,因为历史的开端也是逻辑的开端。逻辑起点与理论的研究对象完全一致,这样就不会出现抽象不足或抽象过度的问题。对学科研究对象进行系统分析,确定其核心要素,是确定学科逻辑起点的基本方法。“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萌芽形态,“商品”则是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初始要素,成为《资本论》的逻辑起点。核心要素和细胞形态、原始的基本关系是一致的,是细胞形态和原始的基本关系的集中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