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的琐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2章 村庄的耕读学校

我家的隔巷邻居搬家了,其房屋闲置在那两年了,一九六四年秋季派上了用场,被村庄租借作为耕读学校教室。

这间教室长方形,长的一面与我家共毗一米宽的巷道,长的另一面与另一间房屋共墙,两边都没窗户,只有房屋两头才各自有一个小小的窗户,微弱的光线从小小的窗户射进去,光线很淡,房间地面是泥土构造,教室透发着霉味和晦暗。

课桌和坐凳是从每家每户搬来的断胳膊缺腿的废弃的饭桌和凳子,经过修修补补后,临场派用。

老师也是就地生才,本村选择。涛哥就被选上了。涛哥那年高小毕业,因家境不十分富裕,考上了初中,却被父母不支持,而望学兴叹,幸好,涛哥被选中为耕读学校做老师,可以边教边学。

耕读学校是那个时候兴起的扫盲教育的切合实际的便利可行的产物,村村都有。白天适龄小孩入学,夜晚大人们上课。老师的工作报酬是记工分,年终参与村里决算分配钱粮。

学校对小孩的教育形式是边读书边劳动,又叫半耕半读。妹妹与她的同龄村童是第一批学生,接受涛哥的教学是方言,不是普通话,拼音也没学,学习形式倒活跃,如果学到向日葵几个字,涛哥就会带领他的几个学生去田埂去地旁,用小挖子,挖个小洞,栽种向日葵,于教与劳动,于劳动与学习,学生很快就记住向日葵几个字了,涛哥又把向日葵转化为我们那里的方言,叫拜火莲,然后他又将拜火莲几个字教给学生,学生又马上将拜火莲几个字也记住了。如此教学,妹妹她们很快认识了很多字。

有一次,我放学回到家里,见妹妹那帮学生,在屋前屋后,用锄头挖土,我感觉稀奇,跑过去问她们,干嘛?那帮学生回答我是在背诵课文,我说背诵课文怎么是在屋前屋后挖土和种豆呢?那帮学生笑怂着我,背诵道,屋前屋后种瓜种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是她们那天学习的课文,然而涛哥把它赋予到劳动中去,让学生在劳动中理解课文意义,让学生在劳动中轻而易举记住了生字和课文。

涛哥教学生算术的加减法时,也是把学生拉到菜地里去学。那天,涛哥叫妹妹在一块地里栽了十六兜高粱,叫另一个学生在另一块地里栽了十二兜高粱,他问学生们这两块地里一共栽了多少高粱,学生们在地里数完后,异口同声地说,一共栽了二十八兜高粱。涛哥接着问学生,十六兜高粱减去十二兜高粱是多少兜高粱呀?学生们俯在妹妹栽的那块高粱地上数了数,回答是三兜高粱。

涛哥夜晚教大人们则是另一种方式,是根据大人们白天干什么活,晚上就在教室教什么字,如大人们白天犁田耙田,就教犁田耙田这几个字,若大人们白天田间管理,就教田间管理这几个字。

涛哥的教学方式多样,教学形式活跃,紧贴当时的新生事物。大人们学得有趣,小孩们学得轻松,村庄里男女老少都能识字了,一时成了扫盲先进村。

村庄有几个小孩受益于那所耕读学校,掌握了实践出真知的学习方法,后来考起初中,考起了高中,考起了大学,成为了国家的科技人才。

涛哥教学工作出色,后来转为了公办老师,再后来成为了县教育局人事股股长。

村里人还经常念叨着村里的那所耕读学校,惦记着涛哥教学的呕心沥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