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力三部曲1:成就孩子一生的幸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 因为接纳,所以幸福

多年前我被外派到青岛负责公司一个最大的项目,做实施经理。由于此项目关系到公司生死存亡,几乎所有公司优质资源都可以归我调配。这天,我回京汇报工作,去餐厅吃午餐,端着餐盘经过盛饭的地方,一位正在低头盛饭的男同事打了个激灵,他抬眼一看,带着敬畏说:“哦,原来是海总回来了!我说气场这么大!”

确实,那个时候的我,走路都是一阵风,办事雷厉风行,言必行,行必果,想和我较劲儿,你试试!那一年我二十九岁。

现在的我,拥有了一份深刻的接纳力,每天温柔和顺,内心平静,有着淡淡的幸福感。在家里,我俨然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和温良的妻子,居然愿意顺从老公,相夫教子;在外面,从容而笃定,仍然很有力量,却再也不用张狂。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一切,都是因为有了孩子!

如果你想养育出一个幸福、快乐、有自信的孩子,同时依然活出自己生命的绽放,并拥有温暖、和谐、充满爱的家庭,那么这里有一条路,成千上万的爸爸妈妈们走在上面,我只是其中一位。今天伏案笔耕,是因为我笃定地相信有缘看到这本书的你,也可以经由这条路,成就孩子一生的幸福,同时成就自己完整的一生!

十三年前,我是一个高效干练、目中无人、眼里只有事的职场精英,内心充满了斗志,但同时也很焦躁。我忙于一个接着一个的项目,生下龙儿只哺乳了五个月,便给儿子断奶回岗位了。我不是一个焦虑的妈妈,因为我的责任心还毫无保留地倾注在工作上。我没有看过任何育儿书籍,也没听过任何专家讲座,一切凭本心、凭本性育儿。只要和他在一起,我便陪着他爬、陪着他钻桌子,我觉得自己完全了解他的喜怒哀乐,也完全知道如何应对。

直到有一天,两岁的龙儿忽然拿着金箍棒把客厅矮柜上的东西全部扫落在地上。老公一声大喝,我呆立现场,看着儿子惊恐的眼神,却不敢过去安抚他,怕老公说我慈母败儿。

后来,我在美国芝加哥出差时,看到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and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我才知道爱不需要理由,但需要方法。

第一阶段是启蒙:原来教育孩子需要先教育自己

进入执拗期的儿子激发了我的求知欲。我聚集一群妈妈成立了“Howto读书会”,Howto代表方法,我们在一起分享正确的育儿理念和方法,希望将爱正确地传递给孩子。

那段时间,我还频繁地组织各种专家讲座。犹记得,一位爸爸在讲座后追着专家提问:“难道我看着儿子搭积木搭得很幼稚,不该示范给他怎样可以搭得更好吗?”

我隐约记得专家当时反问道:“你可以搭得更好对孩子成长有意义吗?”专家的解释大约是这样的:育儿先育己,父母在教育孩子前先要教育自己,要学习,要明白儿童成长的规律,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成长空间。

实际上,当时我并不理解专家的回答,心中也存着和那位爸爸一样的疑惑。难道我不能如武林的传功大法一样,直接把我的人生经验和智慧传给孩子,让他站在我的肩膀上更好地成长吗?

大约听了八次不同专家的讲座后,我渐渐明白:孩子生本具足,有他自己的智慧。孩子需要人生经验,那也该是他自己亲历和体验之后的经验。孩子做得足够多,自己就能做得足够好。父母的角色更多是陪伴、支持、教练和引导。父母需要倾听孩子,让他说出自己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好,他的行为才会好。孩子的成长有敏感期,“小儿科”的事需要留给孩子自己做。孩子的成长需要“浪费”时间,要允许孩子有发呆的时间,容得他慢慢创造一个完整的自己。我明白了有一种爱以放手为目的……

可是,知道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毕竟,所有的育儿理念和方法需要通过我的认同和内化才能得以践行。

怎样内化?怎样做到?

“越给越有”是我为自己找到的方法!

我不断地做着公益分享,像模像样、有章有法地分享自己认同的育儿理念和方法。尽管,在生活中,我掌握的育儿方法,如同段誉的六脉神剑,忽而好用,忽而就发挥不出作用来了,我还是会时不时地将意志强加于儿子身上,有时会替儿子答话,甚至也想让他按照我的方法去搭积木……

用比较正向的说法来总结这一段:我就像一个尚未学会飞却已经开始努力向人间播撒爱的天使。

这个时候,我执着地认为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让孩子今后懂得沟通,善解人意,那么我自己应该先做到。这期间,我对老公有许多苛责,认为他不看育儿书籍,不听育儿讲座,对待孩子的方法和态度不够正确、不够到位。所以,我们的家庭氛围中隐隐有些不和谐的地方。

第二阶段是拂尘:及时清理情绪,恢复清亮的自己

我很努力地做着好妈妈,既然我知道在什么场景下应该以什么姿态对孩子说怎样的话,可以让孩子的自由天性得以保护,我便力求自己做到正确、到位。

终于有一天,我发现生活根本不是我努力迈上一个台阶,就在这个台阶站住了,童话里说的“从此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真的仅仅是一个童话。我能够做到一次正确,却不能做到次次正确。生活在琐事中行进着,一个七日接着一个七日。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除了妈妈这个角色,我还有很多其他角色,我也有喜怒悲欢。当我某一天在工作上压力大或者不顺心时,我就很难一如既往地温和对待孩子。我切身体会到,妈妈如果不能先接纳自己的情绪,恐怕很难去接纳孩子的情绪。为了理解和梳理妈妈们的情绪和感受,我甚至写了职场妈妈心灵成长小说《我要做个好妈妈》。

我逐渐正视自己也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当我有负面情绪的时候,便如我心蒙尘,常常无法看见孩子,哪里还能顾及是否伤害了他。

幸好有Howto读书会的陪伴,我能时时关照自己的情绪。我发起的Howto读书会,后来发展为浩途家庭俱乐部,纯粹是为了支持包括我在内的会员而做,因为没打算去获得任何外界的认可,所以每次在升级俱乐部模式时,没有一点儿虚妄,只问是否能更有效地支持我们这些父母们自身的成长。

为了更有效地彼此陪伴、成长,我们决定逐一共修倾听、共情、划界限、立规则、我信息、信任、欣赏、尊重、合作、自律、感染、接纳这十二个主题。这样的主题渐进排序是汇聚我们自身成功做到接纳的点滴经验得出。

认真倾听孩子,将会令我们充分了解孩子,和他更加亲密无间。孩子的喜怒哀乐需要被父母理解和共情,当我们陪伴孩子哭泣后,常会发现孩子焕然一新,重新充满了力量。在孩子逐步长大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划界限,分清哪些是孩子要负责的事,哪些是父母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支持孩子逐渐独立。比如:吃饭、喝水、写作业都是孩子自己需要做到的事,不需要父母包办。当然,我们也需要和孩子确立规则,让他知道如何在规则中获得真正的自由;当我们发自内心地信任孩子,欣赏他,尊重他,孩子将会更愿意和我们乃至外界合作;我们通过自律,以身作则去感染和影响孩子,真正允许和接纳每个人做独特的自己,我们的孩子才能一步步走向成熟、自由,一天天绽放于爱与善良之中。

知道和做到并能够长期做到还是有很大一段距离的。

每周一次的沙龙,让我有机会将自己这一周的挫败、怨恨、无措等感受释放,恢复一个清亮的自己,一点点、一步步践行,努力缩减知道和做到之间的距离。这个阶段,就好像六祖的大师兄说的,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我开始在沙龙中养育自己,温柔地对待自己。这期间,我逐渐把能量全部收回到自身了,几乎不怎么操心儿子的事了,也不怎么关注老公对儿子的教育方式了。我不指责老公,不操心儿子的时候,发现人家活得挺自在的。

只因为,我若安好,便是晴天。

第三阶段是拆台:让自己的生命绽放,还孩子生命的自由

在周复一周的沙龙中,听不同人的故事,我逐渐发现有的人会被某句话所伤,而自己却不会。反之,自己会被伤害的地方,别人却可能无所谓。

这是为什么?

某一天,我灵光乍现,忽然被六祖说的话重重地敲击了一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因为每个人有“台”的地方不一样,惹尘埃的地方也就不同。

记得我坐月子的时候,住在婆婆家,我的好朋友来看我。婆婆很热心地招呼她进我的卧室。一看被子没叠,婆婆便手脚麻利地帮我叠被子,同时嘴里唠叨着:“我这儿媳就是懒,从来起床不叠被子,整个一大小姐!”婆婆离屋后,朋友大跌眼镜地说:“你婆婆怎么这样说你?当着我的面数落你,你怎么也不生气?”

我吃惊地望着我的朋友说:“她在数落我吗?我没觉得呀。”

因为我这里没有“台”,所以没地方落尘埃。

我清静的心看到的是婆婆热心招呼我的朋友,还帮我叠被子。如果我对“懒”“大小姐”这样的“尘埃”有“台”,即将这些词理解成对我的攻击,是说我不好,我恐怕很难不做出反击的回应。

情绪如尘埃,如果没能随风飘走,而是沉积下来,便说明这里有“台”。如果尘埃太厚,台会被淹没,这时候便只知道有情绪,不知道为什么会有情绪了。

领悟到这一点后,我开始留意情绪给我的信号。我把每个信号都视为礼物,究其原因,然后根除。每拆台一个,我便多了一份自由!比如,类似“你倒是快些呀!”这种催促,曾经总激怒我,因为这让我觉得自己无能。无能是个“台”,而这不期而来引发我怒意的催促则是尘埃。“允许”是拆台的有效办法。当我允许自己无能时,这个“台”便拆掉了,我便可以平静地面对催促了。静定生慧,我便能生发智慧心,知道当下该怎样做了。

记得有一次龙儿和我约好楼下见,我姗姗来迟。龙儿一见面就不耐烦地说:“你怎么这么慢!”我坦然承认道:“我是挺慢的。”然后,我特理解地对他说:“因为妈妈下楼的节奏和你预期的不符,所以你生气了。”他点点头。我继续说:“挺正常的,当一件事和人的预期不符时,人是会生气的。”这句话说完,我看到龙儿的肩头松了下来,他对自己的行为释然了,对我的情绪也释怀了。

我没有因为他对我不耐烦而持批评他的态度。因为知道自己拆台的辛苦,我越来越不愿意给孩子“筑台”了。如果我说“不就多等了两分钟吗?急啥?妈妈养你这么大,等个几分钟你就不耐烦了?”,这就是在给孩子“筑台”,今后他会为有负面情绪而觉得自己不够好。

我的做法,也以身示范了儿子如何面对别人的不耐烦。

养育好自己,便懂得了如何养育好孩子。那是一种生命对生命的理解和怜惜。专注于自身的“拆台”不过一年,我就发现我的心胸容量骤然扩大了,我真的能够做到不按某种要求和条件去接受和理解一个人了。这时候,我在“接纳力”方面获得了质的提升,很容易理解老公、他人,还有世间的各种不易,心灵自由而柔顺,幸福感满溢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