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质量兴农 绿色发展
活动时间
2018年3月19日
专家观点
邢国明 粮食以安全为先
王秦俊 食品以优质为先
郭平毅 杂粮以品牌为先
刘群龙 核桃以质量为先
郝燕燕 苹果以口感为先
问计媒体
黄河新闻网 山西综合广播 科学导报
相关链接
我国明确质量兴农“时间表”“路线图”
绿色农业的基本内涵
农业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
文字 杨洋
摄影 刘俊英
专家观点| Expert Opinion
核心提示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关注焦点从“吃不饱”转为“吃不好”。民众所看重的质量已经从农产品本身拓展到水、土壤、肥料等产品原料的生长环境,以及后期加工程序的安全问题。山西省该如何做才能以质量兴农?又该怎样寻求绿色发展之路?
邢国明:粮食以安全为先
邢国明
山西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省设施蔬菜提质增效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蔬菜首席专家。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更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中国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凸显出了粮食安全的必要性。粮食安全其实是广义的概念,目前粮食安全形成了较丰富的内容,它主要包括3个方面:粮食数量安全、粮食质量安全和粮食来源的可持续安全。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粮以安为先。”粮食是重要的食品原料和战略物资,粮食质量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党和国家的形象,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以及极端气候的增多,粮食质量安全隐患日益凸显,人民群众对粮食质量安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所以,中国在现阶段提出“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视察工作时指出,山西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打好特色优势牌,要立足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有机旱作农业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山西省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道路,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中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习总书记的讲话立意高远,内涵丰富,立足于山西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深刻揭示了山西农业发展客观规律,以高度的前瞻性指明山西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路径和前进方向。
另外,山西省是中国重要的杂粮基地,拥有中国最大数量的杂粮种植资源样本。山西应该利用“小杂粮王国”的优势发展功能农业,在质量安全的基础上强调特色。
山西应该利用“小杂粮王国”的优势发展功能农业,在质量安全的基础上强调特色。
王秦俊:食品以优质为先
王秦俊
山西农业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山西省新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三农”问题不仅是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必然产物,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十九大报告以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十九大报告后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近5年来国家农业总产量连年增速,中国的肉类、禽蛋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奶类产量位居世界第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已经解决了过去人民吃不饱的问题,而今面对的问题是吃不好。如何吃得好,这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市场发展需要的问题。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来说,应该如何适应这种需求的变化呢?人们常说:宁吃好桃一口,不吃烂梨一筐。这是人民需要优质农产品的诉求。
农业农村部将2018年确定为“农业质量年”,组织开展八大行动,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现在谈到农产品质量问题,应当有所拓展,以农产品质量提高为核心,外延到农村的环境,以及农业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就核心而言,农产品如何提高质量?实际上应该从各个环节抓起,从源头抓起,比如农药、种子、化肥和土壤。再比如设施农业面临的土壤退化、酸雨改变土壤结构等问题,应该如何提高土壤质量,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从农业生产过程来说,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安全问题,比如化肥使用过量,农药使用泛滥等。农产品后续加工也存在问题,加工过程是否符合绿色生产?生产出的产品能否符合市场发展的多元性需要?比如产品的颜色、口感和营养问题。
把杂粮生产和扶贫联系在一起,在推动杂粮发展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是精准扶贫的表现。
郭平毅:杂粮以品牌为先
郭平毅
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省杂粮学会会长,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谷子)首席专家。
山西省不是农业大省,而是杂粮大省。山西的农业要发展特色农业、功能农业。如何打造杂粮王国,怎样提升杂粮的品质呢?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重点在于打造杂粮品牌,打造好品牌。
山西人是生产和食用杂粮的行家,有文化、有底蕴、有传统、有历史,杂粮主产区在太行山和吕梁山,这两个区域是贫困人口聚集区,山西很多贫困县恰恰是杂粮大县。若是把杂粮生产和扶贫联系在一起,在推动杂粮发展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是精准扶贫的表现。
杂粮生长在环境较好的山区,是公认的绿色食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杂粮行业市场需求量大,杂粮生产规模得以扩大。但在2015年,山西省经济形势不好,杂粮价格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导致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杂粮也是粮,如果杂粮能和主粮小麦、玉米等大宗作物享有同样的收储保护政策,肯定会发展得更好。
过去,山西的杂粮生产条件差,生产方式落后,产量低且不稳定,这是导致贫困的原因之一。所以,在技术层面发力至关重要,政府应该加大对杂粮生产的科技投入,完善机械化生产技术,进而提高产量。经过多年努力,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团队已经实现了谷子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如果在品种拓展和地区推广上下工夫,那么对实现精准扶贫也大有裨益。
有一些杂粮品牌是山西省杂粮加工企业的佼佼者,比如雁门清高。但这样的企业在山西省还不够多,而制约杂粮产业发展的因素有:①地块小,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机械化程度低;②品种选育落后,专用特性不符合加工和消费的需要;③产品开发滞后,缺乏系统性技术创新支撑;④营销手段落后,品牌不响。
山西省杂粮具有营养丰富、保健性强和食药两用等特色,这是开发功能食品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如何运用这样的优势,打造好的品牌是现在面临的关键问题。
山西省杂粮具有营养丰富、保健性强和食药两用等特色,这是开发功能食品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刘群龙:核桃以质量为先
刘群龙
山西农业大学果树学博士、教授,山西省核桃产业发展技术指导组专家。
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总会吃到核桃,但是有的人会觉得核桃不好吃,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核桃有涩味,另一方面是因为吃到了发霉的核桃。大家在买核桃时可能会发现核桃外观不好看,比如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首先,在生产过程中,核桃种植品种杂乱,有的是品种杂交的结果。其次,质量比较差,虽然推广了很多核桃品种,但不能保证品种的质量,在管理上也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导致核桃不好看也不好吃。最后,种植核桃的收益比较低,由于核桃没有好的口感、没有美的外观,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大家吃核桃的积极性。
通过调查访问,研究者在询问大众是否爱吃核桃时,大家普遍认为,核桃虽然营养价值丰富,里面含有锌、脂肪酸等多种元素,但是很多人还是会因为核桃的味道发涩、外观不好看而少吃。
消费者购买力低,影响农民对核桃的种植积极性,加上销售渠道不畅,价格就会降低,效益自然也会变差。目前,市场现状是核桃产量颇丰,但农民销路不畅,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核桃的质量问题。而解决的途径,就在于下大力气改变品种,统一核桃规格。到目前为止,很多地方并不能明确该地区应种植什么品种的核桃。所以,提高普及管理栽培技术,加强研究工作是改变当前问题的关键。
另外,应该成立新型经营主体,农民不再通过小商小贩收购核桃,而是通过互联网销售,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谁种谁卖。随着经济效益的提升,质量提升。
种植苹果一定要根据山西的地形特点、天气状况等进行选择定位。
郝燕燕:苹果以口感为先
郝燕燕
山西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果树专家。
“质量兴农、绿色发展”这8个字一针见血地给水果产业指明了方向。苹果产业可以说是国内水果的一大产业,苹果产业最近呈现出了一些特点,比如农民感觉苹果难卖,不好销售。通过调查,了解到不好销售的果品是中低果,高质量的苹果销量还是比较好的。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好的不多,多的不好。好苹果是优果优价俏销,不愁卖。根据这个现状,苹果产业以后的发展方向必须走高质量化的道路。那么对此应该做出哪些改进呢?这其中最关键的应该是种植苹果一定要根据山西的地形特点、天气状况等进行选择定位。
为什么海拔较低的地方种植出来的苹果好呢?2018年山西农业大学引进了一些着色艳丽的好苹果进入孝义。品种定位好,进行优化很重要。想要苹果好吃,就要提升它的质量,这跟种植土壤的有机质有很大关系。土壤里的有机质含量高,苹果自然好吃。那么如何提升土壤中的有机质呢?一定要给果园生草,加大生物菌肥的使用进而改变土壤结构,实施果、畜、沼三位一体的循环农业。不断地改善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使果品口感大幅度提高。
另外,种植过程中不仅要科学利用化肥,同时还要采用生物、化学和物理等方法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一定要推进生物技术,把握用药时机以及低毒农药的使用,维护好果园小生态的平衡,保证果品的安全性。同时实现果园生产机械化,给果园配套现代化机械产品的同时要配备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或者跟农民签署协议,宣传普及科学用药、科学施肥,实现规模化种植。最后,借助政府平台,通过政府打造,让规模化生产的优质苹果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希望人们吃到国内种植的果品,不仅觉得好吃,还吃得放心。
种植过程中不仅要科学利用化肥,同时还要采用生物、化学和物理等方法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
媒体问计| Media Interview
打造一流农业科创城
未来的山西农谷,是全省农业的研发高地和产业洼地,在全省农业发展中发挥带头作用、示范作用、引领作用,是全省现代农业的政策集聚区、成果集聚区、人才集聚区、资本集聚区和科技产业孵化输出地,同时也将成为国内一流的农业科创城。
黄河新闻网:山西农谷的整体功能是如何定位的?
邢国明:农谷这个概念是2015年楼阳生省长在视察农化工作时第一次提出,是“农业硅谷”的简称。从字面意思来看,是要建立一个农业科技创新之地。目标是要打造功能农业的“两高地一平台”,即人才培养高地、科技创新高地和综合示范平台。山西农谷建设立足山西省农业特色资源和产业发展需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途径,以发展功能食品和功能农业新产业、拓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为目标,构建产业、经营、创新、支撑、服务、推广互为补充的六大体系,打造集“政、产、学、研、用”于一体的山西农谷。
未来的山西农谷,是全省农业的研发高地和产业洼地,在全省农业发展中发挥带头作用、示范作用、引领作用,是全省现代农业的政策集聚区、成果集聚区、人才集聚区、资本集聚区和科技产业孵化输出地,同时也将成为国内一流的农业科创城。
人才保障是兴农关键
山西综合广播:关于质量兴农方面山西农业大学做了哪些工作?
王秦俊:从高校的角度来说,高校具有四大职能。第一,人才培养。第二,科学研究。第三,社会服务。第四,文化传承。围绕质量兴农,近两年,山西农业大学主要是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努力。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说,在本科、研究生阶段设立了功能农业、功能食品专业,为未来山西省在功能农业质量提升方面提供人才保障。
从人才保障的角度来说,学校设立创业学院,培养了一批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农人。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说,成立了功能农业研究院、功能食品研究院。同时,各学院都围绕质量兴农研究了各自的课题,提高农业技术的整体水平。
从“三农”服务的角度来说,一是山西农谷建设的发展战略,二是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发展战略,三是运城农产品出口基地平台建设战略。山西农业大学集中了专家团队,对这些战略发展地都给予了技术支持。
科技助力小杂粮增效
科学导报:山西的杂粮增效有哪些措施?
郭平毅:长期以来,山西农民种谷子一直是“播种靠摇耧,收割靠镰刀,掐穗靠爪镰,脱粒靠碌碡”,这种以人工为主的传统种植生产方式,费工费时,谷子种植效益不高,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制约了谷子产业的发展。想要改变这个现状,就要引进、筛选并改装多种农业机械,实现谷子全程生产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业效益。
近年来,随着山西省谷子简化栽培技术,播种机、联合收割机和渗水地膜覆盖种植谷子等轻简化生产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扩大,山西的谷子种植效益也开始得到显著提升。
随着山西省谷子简化栽培技术,播种机、联合收割机和渗水地膜覆盖种植谷子等轻简化生产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扩大,山西的谷子种植效益也开始得到显著提升。
相关链接| Related Links
加快农业绿色发展,调整完善农业生产力布局,引导节约高效利用水土资源,推进农业投入品科学使用,全面加强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
我国明确质量兴农“时间表”“路线图”
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联合印发《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未来一段时期实施质量兴农战略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规划》指出,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规划》提出了实施质量兴农战略的发展目标:到2022年,质量兴农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初步实现产品质量高、产业效益高、生产效率高、经营者素质高、国际竞争力强,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质量兴农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建立,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幅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规划》确定了七方面重点任务。
一是加快农业绿色发展,调整完善农业生产力布局,引导节约高效利用水土资源,推进农业投入品科学使用,全面加强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
二是推进农业全程标准化,健全完善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加快引进转化国际先进农业标准,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三是促进农业全产业链融合,深入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强化产地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冷链仓储物流设施,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四是培育提升农业品牌,着力构建农业品牌体系,完善品牌发展机制,加强品牌宣传推介,打造国际知名农业品牌。
五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能力,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
六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强质量导向型科技攻关,加快提高农机装备质量水平,大力推广绿色高效设施装备和技术,加快数字农业建设。
七是建设高素质农业人才队伍,发挥新型经营主体骨干带动作用,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育专业化农业服务组织,打造质量兴农的农垦“国家队”。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强质量导向型科技攻关,加快提高农机装备质量水平,大力推广绿色高效设施装备和技术,加快数字农业建设。
绿色农业的基本内涵
绿色农业,是指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
绿色农业具有4个鲜明的特征:开放性、持续性、高效性和标准化。
开放性,即充分利用人类文明进步特别是科技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具有较高的生态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物质投入来满足人类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持续性,即在合理使用工业投入品的前提下,注意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自然转移,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并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上化学品等的大量投入,绿色农业要加强标准化全程控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高效性,即在追求农产品的优质、高产、安全、生态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国际贸易等,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标准化,即绿色农业鲜明地提出农业要实行标准化全程控制,而且特别强调农业发展的终端产品——农产品的标准化,通过农产品的标准化来提高产品的形象和价格,规范市场秩序,实现“优质优价”,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概括起来讲,就是“三个确保、一个提高”。
——确保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安全主要包括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绿色农业的发展之所以适合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国情,重要原因是它能够有效解决资源短缺与人口增长的矛盾,这就要求绿色农业必须以科技为支撑,利用有限的资源保障农产品的大量产出,满足人类对农产品数量的需求。同时,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上化学品等的大量投入,绿色农业要加强标准化全程控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确保农业生态安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在通常情况下总是平稳地进行着,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称为生态环境平衡,通常叫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最明显表现就是系统中的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相对平稳。绿色农业通过优化农业环境,强调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间的能量自然转移,确保生态安全。
——确保农业资源安全。农业的资源安全主要是水土资源的安全问题。一方面,受多种因素制约(例如:气候、土壤、水、地形等自然条件,动植物品种的产量水平,要素投入的多少以及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等),单位面积的土地产出率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另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也需要占用农业生产用地、用水和用能等。绿色农业发展要满足人类需要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农产品,就必然需要确保相应数量和质量的耕地、水资源等生产要素。
——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对于亚太地区特别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尽管随着经济发展在逐渐降低,但由于农业连接的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农民,而且农业担负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食物的生产,因此,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于国家安全、社会发展的作用十分重要。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必然成为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绿色农业由于倡导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的国际流通等,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也是必然结果。
农业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
——坚持以空间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稳定为基本路径。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优先位置,落实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的要求,防止将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对立,把绿色发展导向贯穿农业发展全过程。
——坚持以粮食安全、绿色供给、农民增收为基本任务。突出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的协调统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构建绿色发展产业链价值链,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变绿色为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
突出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的协调统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构建绿色发展产业链价值链,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变绿色为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
——坚持以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为基本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构建以资源管控、环境监控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绿色发展制度体系,科学适度有序的农业空间布局体系,绿色循环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全面激活农业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
坚持以农民主体、市场主导、政府依法监管为基本遵循。
——坚持以农民主体、市场主导、政府依法监管为基本遵循。既要明确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又要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支持,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绿色发展的积极性,推动实现资源有偿使用、环境保护有责、生态功能改善激励、产品优质优价。加大政府支持和执法监管力度,形成保护有奖、违法必究的明确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