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卷一》:脉法
脉乃命脉,气血统宗;气能率血,气行血从。
《内经》亦言血脉,而气在血先之义自见,并无语病。后人著《脉经》,遂谓脉为血脉,气往应之。其下文又云:脉不自行,气动脉应。先说气应脉,后说脉应气。尺幅之中,自相悖戾。今特正之。
右寸为肺,所以主气;百脉上通,呼吸所系。左寸为心,生血之经;一气一血,赖以养形。
天地之大用,莫先于水火;人身之至宝,不外乎气血。阴以抱阳,阳以摄阴,阴阳生长,互相为根,故两寸又为诸经之统领。胸中附右寸,膻中附左寸,此上以候上之义也。
其在右关,脾胃属土;仓廪之官,水谷之府。
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不败,则正气犹存,病家所以重胃气也。
其在左关,肝胆之部;风阳易动,不宜暴怒。
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肝胆应春,所以生长,然风阳易动,亢则为害,最宜善调。
右尺命门,釜下之火;日用必需,是可补助。
经谓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五脏唯肾有两枚,故两尺不分左右,皆属于肾。腹中则统命门、大小肠、膀胱,皆在其中。究竟不分配,则混淆无主,后人无所持循。今将命门归于右尺,大肠隶之。命门火衰,便不能熏蒸脾土,百病从此而生,但宜善为温养,不可过燥。
左尺肾水,性命之根;与右尺火,并号神门。
肾归左尺,膀胱、小肠隶之。天一生水,性命之原。尺脉有神,纵有重恙,犹能转吉;若两尺败坏,决无生理。
部位既明,当知脉象;切脉之时,不宜孟浪;以我中指,先按关上;前后二指,寸尺相向。
掌后高骨,是名曰关。先将中指正按关上,再将前后二指平放寸尺之上。人长,排指宜疏;人短,排指宜密。
脉有七诊,浮中及沉;左右判别,上阳下阴。
寸脉浮取,关脉中取,尺脉沉取。左与右,即左右手分属之脏腑;上与下,即寸以候上、尺以候下也。
九候之法,即浮中沉;三而三之,分部推寻。
浮以候寸,中以候关,沉以候尺,是合寸、关、尺为三候也。每部之中,又各有浮、中、沉三候,是分寸、关、尺为九候也。
别有一种,名曰斜飞;尺则犹是,寸关相违。
斜飞之脉,尺部如常,关、寸之脉斜行透过高骨。一手如此者甚多,浮沉之间,与常脉稍异。
更有一种,正位全无;反出关后,大象模糊。
反关之脉,正位全无,反出关后,形如血管。大象至数,不甚分明,毕竟反常之事,不足为训,诊时尤宜善会。
男脉左大,女脉右盛;男子寸强,女子尺胜。
男为阳,女为阴,故男脉左大,女脉右大。男子寸盛尺虚,阳胜阴也;女子尺盛寸虚,阴胜阳也。
脉应四时,递相判别;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春初发生,有枝无叶,故脉弦以象之;夏令繁盛,枝叶畅茂,故脉洪以象之;秋令清肃,草木黄落,故脉毛以象之;冬令闭藏,水土坚凝,故脉石以象之;长夏属土,则脉更宜于和缓。
五脏之脉,各部分见;先能知常,方能知变。
五脏之脉,各有本象,反常则为病。心脉浮大;肺脉浮涩;肝脉沉弦;肾脉沉实;脾胃之脉,和缓得中;右尺命火,与心脉同。
旧说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肝脉之沉,沉弦而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等语,予窃有所未安。夫心为君火,火性炎上,故脉宜浮;君火柔和,故浮大而不洪数。但用“浮大”二字,状心脉最佳。若兼散象,则气血虚脱,疾不可为矣。“散”字宜节去。肺主气,故脉亦浮;其兼涩者,气多血少故也;若兼短,则气病而为肺害。“短”字宜节去。肝脉沉弦,固也。若长脉,当候于寸尺,不当候于关上。“长”字宜节去。又云肾脉之沉,沉实而濡。濡脉之象,浮而且小,与沉实相反,断不能相兼。“濡”字更宜节去。
临诊脉时,虚心静气;虚则能精,静则能细。以心之灵,通于指端;指到心到,会悟参观。
切脉之道,全贵心灵手敏,活泼泼地一片化机,方能因应。此在平日讲求精切,阅历既多,指下之妙,得之于心,不能宣之于口,实有此种境界。即如六阳之脉,偏于浮大;其沉候即在常脉之中候,不得谓之沉候全无也。六阴之脉,偏于沉细;其浮候即在常脉之中候,不得谓之浮候全无也。又况病有新久,体有强弱,年有壮老,见症虽同,施治不一,化裁通变,则泛应各当矣。
脉来太过,外感为病;脉来不及,内伤之症。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也,其脉必有洪、数、弦、紧、滑、大等象。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也,其脉必有细、涩、濡、微、弱、小、芤、散等象。
人之大气,积于胸中;呼吸出入,上下流通。呼出之气,由心达肺;吸入之气,肝肾相济。
大气积于胸中,所以统摄一身,呼出则由心达肺,吸入则由肝纳肾。故论根气,则归本于肾,而枢纽实在中州。
呼吸定息,迟数可别。一息四至,和平之极;五至为常,亦无差忒;三至为迟,迟乃寒结,二损一败,不可复活;六至为数,数即病热;七至为疾,热甚危急;若八九至,阳竭阴绝。
一息四至,脉极和平。其谓五至无疴,闰以太息者,是言四至中时多一至,乃人之息长,如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非论一息五至之本脉也。其实一息五至,常人甚多,亦非病脉。唯三迟、六数、七疾,乃为寒病、热病。其一二至与八九至,则为阴绝阳绝,无从施治。
浮脉在上,轻按即得,肌肤之间,百不失一;沉脉在下,主里主阴,按至筋骨,受病最深。
浮脉属阳,主表;沉脉属阴,主里。
浮沉迟数,脉之大端,四者既明,余脉详看。
浮迟表寒,浮数表热,沉迟里寒,沉数里热。余可类推。
大纲秩然,条目宜审;滑涩虚实,亦为要领。
浮沉以辨表里,迟数以辨寒热,是为脉之大纲。滑与涩,所以验气血之通塞;虚与实,所以分邪正之盛衰,是为脉之条件。脉症虽多,不外乎此,故以下分为八门以总括之。
浮脉上泛,如水漂木,轻取即得,重按不足。芤脉如葱,轻平而空,浮沉俱有,但虚其中。如按鼓皮,其名曰革,中沉俱空,阳亢阴竭。
浮脉为阳,主一切表病,故脉在肌肤之间。芤主失血,中空者,气不能摄血故也。革脉弦大而浮,故谓虚寒相搏,其实乃阴不抱阳,孤阳上浮,真阴下脱之象。
肌肉之下,其脉为沉,重按乃得,病发于阴,弦大而沉,厥名曰牢,气凝血结,浊阴混淆。沉极为伏,三候如无,气机闭塞,真阳已孤。
沉脉属阴,主一切里症。牢则多主蓄血积聚。伏则气分闭塞,清阳不能发舒。
迟脉为寒,气凝血滞,若损与败,不可复治。迟而一止,其名曰结,气血错乱,兼主冷积。结虽时止,至数无常。代则有定,气血消亡。
迟为阴寒,气不宣通,故至数艰缓。迟而时有一止,旋止旋还,并无定数,谓之结脉,乃气血错乱,寒气积聚所致。若止不能还,兼有定数,便是代脉。四动一止,五六日死;两动一止,三四日死也。
数脉为热,其阴必虚,若因风火,则为有余。热甚则疾,一息七至;八九为极,烦冤而死。数而一止,其脉为促,多主肺痈,郁热阳毒。
数脉为热,不外虚实两端。疾则热甚而危,极则必无生理。促乃数而一止,亦无定数,热郁于中,故多肺胃之病。
滑脉主痰,亦主诸气,气盛痰多,往来流利。动脉如豆,多见于关,若在寸尺,阴阳两悭。
滑亦刚脉,痰气盛,故往来流利。动脉多见关部,若在寸为阳动,主亡阳汗多;在尺为阴动,乃阴虚热极。女子见于寸关,即为孕娠。
涩为血少,往来涩滞,血不养气,艰难而至。
血少不润,故往来艰涩,轻刀刮竹,如雨沾沙,俱极形似。
虚脉如何,往来无力,浮中如常,沉候亏缺。濡脉浮小,如水漂棉,轻取无力,重按豁然。微脉更虚,有无之间,气血亏损,病势颠连。散脉无定,涣而不收,元气将败、如水浮沤。弱脉在下,似弦非弦,沉细而软,不宜壮年。细则更沉,如发如丝,行于筋骨,虚寒可知。短脉气病,见于寸尺,不能满布,真阳遏抑。
虚脉往来无力,三候俱有,而沉候实空。濡脉小而且浮,浮中俱有,沉候如无。微则但有浮中,并无沉候。散则涣散无定,气血皆脱之象。弱脉但有中沉两候,浮候如无。细脉则更沉而且小,如一丝在筋骨之间。短则气弱,真阳不能通畅。以上各脉,皆由气血虚弱,故汇在虚字门中,不附于浮沉两部。
实脉之来,三候有力,更大于牢,邪滞郁结。洪脉上涌,与洪水同,泛泛不已,热盛于中。大脉较润,来刚去柔,正虚邪盛,病进可忧。弦脉劲直,如张弓弦,木旺克土,痰饮连绵。弦而弹转,其脉为紧,为寒为痛,浮沉宜审。寸尺之脉,有时而长,过于本位,毗阴毗阳。
实脉三候有力,更大于牢,为邪滞郁结。洪则如涌如沸,邪热炽盛。大则正虚病进,久病更危。弦为肝之本象,木旺克土,故主气,又主痰饮。浮紧为寒,沉紧为痛,并为气病。长过于寸,则毗阳而亡阴;长过于尺,则毗阴而亡阳;又为关格之征。以上各种,皆是实病,故汇入实字门中,不附别部。
唯有缓脉,悠悠扬扬,是为胃气,见之吉祥。别有一种,怠缓近迟,血虚气弱,积湿可知。
缓者,从容和缓,所谓胃气也。悠悠扬扬,意思欣欣,此八字最能传缓字之神。病家得此,定可无害。若怠缓无神,乃是湿病,不可不知。
一切病症,不外三因。何症何脉,辨之贵真。不能殚述,自可引申。神而明之,存乎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