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玉米栽培管理
一、播前准备
(一)品种选择
1.选择通过审定的品种
选择适宜所在区域种植的国家或省级审定的品种,注意品种的适应性、抗病性等综合性状。
2.选择生育期合适的品种
选择生育期合适的品种,尽量避免光热资源浪费和成熟度不足等情况发生。
(二)种子处理
1.晒种
播种前一周选晴天将种子摊在干燥向阳的地上或席上晒2~3天,提高种子发芽率,杀死部分病原菌,减轻丝黑穗病的危害。
2.种子包衣
根据田间病虫害常年发生情况,明确防治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包衣种子。如购买未包衣的种子,可用种衣剂、微肥拌种,但要选择正规厂商生产的种衣剂,根据含量决定用量,不提倡直接购买杀虫杀菌剂简单包衣,以免造成药害,降低种子的活性和适应性。
(三)播期确定
春播玉米区多为一年一熟制。影响播期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土壤墒情和品种特性,晚播耽误农时,过早播种又易感染玉米丝黑穗病和烂种缺苗。玉米播种时间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1)玉米种子在6~7℃时开始发芽,但发芽缓慢,容易受病菌侵染及病害、除草剂危害。一般将5~10厘米土层的地温稳定在8~10℃,作为春玉米适播期开始的标准。播种过晚,容易贪青晚熟,遇霜减产。适宜播期为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
(2)在地温允许的情况下,土壤墒情较好的地块可及早抢墒播种。适宜播种的土壤重量含水量在20%左右。适时早播有利于延长生育期,增强抵抗力、减轻病虫危害,促进根系下扎、基部茎秆粗壮,增强抗倒伏和抗旱能力。土壤墒情较差不利于种子萌发出苗的地区,可采用坐水抗旱播种,也可等雨或浇地墒水进行足墒播种。
(3)早春干旱多风地区,适时早播有利于利用春墒夺全苗;覆膜栽培可比露地早播7~10天;同一纬度山坡地要适当晚播;盐碱地温度达13℃以上播种较为适宜。
(4)玉米播种出苗过程中,若遭遇极端天气条件、病虫害、整地质量等因素影响,要以确保播种质量,实现苗全、苗齐、苗匀、苗壮为前提,因地制宜及时调整播期。对于降雪量较大且春季气温持续偏低的地区,应视地温上升情况适当推迟播期。
(四)肥料准备
1.玉米的施肥量
玉米施肥的增产效果取决于土壤肥力水平、产量水平、品种特征、种植密度、生态环境及肥料种类与施肥技术等。一般情况下,每亩可施磷酸二铵10~15千克,尿素15~25千克,氯化钾或硫酸钾7~10千克,也可选择养分数量相当的复合肥。
2.施肥注意事项
有机肥与化肥并重。施用有机肥既可持续提供养分,又是提高土壤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均应提倡施用有机肥。另外,施用有机肥后,可酌情减少化肥用量。
3.氮肥一般采取前控、中促、后补原则
即基肥轻施,大喇叭口期重施,吐丝开花期补施。磷钾肥一般作为基肥施用,可结合秋整地或春整地施用基肥。北方春玉米苗期低温,提倡施用适量磷肥(磷酸二铵)或复合肥作为种肥。
(五)土壤准备
土壤准备包括深翻、深松、灭茬、旋耕、耙地、施基肥等耕整地作业,有条件的地区尽量采用多功能联合作业机具。应大力提倡和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深松作业。
1.前茬处理
春玉米区前茬主要为玉米、大豆、小麦、马铃薯、甜菜、向日葵茬等。前茬残留物根据具体情况作清除或粉碎还田处理。大豆属于软茬,可以灭茬后在原垄种植玉米或采取深松、耙茬、施肥措施;小麦茬可以在麦收后及时重耙灭茬灭草,或进行伏翻或搅麦起垄;玉米茬则采用先灭茬后深翻或耙茬整地及秸秆就地粉碎覆盖还田免耕播种等方式,覆盖地表秸秆长度过长时,播种前可用秸秆粉碎机粉碎。
2.耕地
春玉米地应在前茬收获后,及时进行秸秆粉碎、灭茬、深耕或深松整地作业。需要施农家肥的,应在松耕前均匀撒施后,结合松耕翻入土壤。深耕深度应达25厘米以上,深松深度在30~35厘米。松耕后及时耙耱达到地面平整、土壤细碎、上松下实状态。深松、深耕可加速土壤熟化,增加有效养分;加深耕作层,利于根系发育;提高透水和保水能力,利于抗旱抗涝;同时还可消灭杂草和减少病虫害。采用大马力拖拉机牵引大型耘耕机深松、耙茬和碎土一次完成,实现松耙联合整地作业,质量好,速度快,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需要注意的是:沙壤土不应打破犁底层,以防漏水肥;翻地要防止湿翻,以防破坏土壤结构。
3.秋整地
为有效保住土壤墒情,实现秋雨春用,秋深施肥,春季适时早播,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在秋季进行整地,达到可播种状态。不秋翻的地块采用灭茬机灭茬起垄,将根茬包入垄体,深度要达到8厘米以上,达到待播状态。碎茬长度要小于5厘米,以利于土壤保墒。根据土地性质确定秋整地目标:低洼地块,秋打垄晒垡散水,提高地温;向阳坡地,整地后及时镇压和碎土;易跑风地块秋收时留高茬,防风固沙、保土保墒。在北方丘陵区,坐水播种难度较大(因运水成本太高),建议采用秋整地、春直播技术,或采用秋覆膜保墒直播技术。
4.春整地
如果在秋季来不及整地的情况下,就要进行春整地。春季整地要在土壤解冻后进行,先将秸秆粉碎或灭茬,然后施肥、深耕、旋耕、镇压达到播种状态。垄作玉米可在3月初至4月中旬用灭茬机将根茬粉碎,通过起垄包入垄体。灭茬既要碎又要深,还田深度要达8厘米以上,否则影响整地及播种质量。
半干旱、风沙较大的地区为防风固沙,提倡留茬或秸秆覆盖技术,和春灭茬、春整地、施肥、灭茬、打垄同时进行,并及时坐水种。在秋雨较大的年份,可以进行秋翻地,翻后及时耙压,防止跑墒,一般3~4年深翻一次。
5.机械化深翻
指利用机械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的技术。深松作业不翻土,在保持原土层的情况下,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蓄水能力,熟化深层土壤,利于作物根系深扎,增加作物产量。
(六)灌好底墒水
在春季干旱、风沙大的地区,凡有水利条件的地方,应该灌好底墒水,适时播种,保证玉米苗全、苗壮。灌底墒水最好是在入冬前结合深耕进行。冬季气温低,土壤水分蒸发较缓慢,冬灌后只要次年早春及早耙地保墒,土壤中就能保蓄大量水分。冬灌可以避免春灌降低地温、影响适时播种,还可以避免春季作物争水现象,并有利于减轻虫害。
(七)施好基肥
底肥深施有先撒肥后耕翻和边耕翻边施肥两种方法。先撒肥后耕翻的作业要求是:施量符合农艺要求,撒施均匀,尽可能缩短化肥暴露在地表的时间,及时翻埋,埋深大于6厘米,地表无可见的颗粒。边耕翻边施肥的作业要求是:通常将肥箱固定在犁架上,排肥导管安装在犁铧后面,随着犁铧翻垈将化肥施于犁沟,翻垈覆盖,肥带宽度3~5厘米,排肥均匀连续,断条率<3%,覆盖严密,施肥量满足农艺要求。
二、播种
(一)合理密植
1.根据品种特性定密度
株型紧凑和抗倒伏品种宜密,株型平展和抗倒伏性差的品种宜稀;生育期长的品种宜稀,生育期短的品种宜密;大穗型品种宜稀,中、小穗型品种宜密;高秆品种宜稀,矮秆品种宜密。一般中晚熟品种适宜密度为3500~4500株/亩,中熟品种4000~5000株/亩,中早熟品种4500~5500株/亩,早熟品种5500~6000株/亩。
2.根据土壤肥力定密度
土壤肥力较低,施肥量较少,取品种适宜密度范围的下限值;中等肥力的取品种适宜密度范围的平均值。
(二)播种方式
玉米播种方式较多,但最常见的有穴播(点播)和精量播种。穴播是将种子按规定的行距、株距、播深定点播入穴中,每穴播2~3粒,可保证苗株在田间分布均匀。精量播种是指用精量播种机械将种子按精确的播深、间距定点、定量播入土中,保证每穴中籽粒数相等。其中,单粒精量点播为“一穴一粒”,播种密度就是计划种植密度,对种子质量要求高(发芽率高于96%),因不用间苗,节本增效显著,是玉米播种技术的发展方向。
(三)播种技术要求
一次播种保全苗是实现玉米高产、稳产的前提。播种玉米时应考虑播种量、种子在田间的分布状态、播种深度和播后覆盖压实程度等农艺要求,先试播,待符合要求后再进行大田播种作业,以保证质量。
(四)坐水种
山西省玉米区以雨养为主,在降水小于450毫米的半干旱区及春旱严重地区,常影响玉米正常播种,需要进行坐水种。可采用机械开沟、施肥、浇水、点种、覆土、镇压“一条龙”坐水种方式,节水抗旱,是较干旱地区实现一次拿全苗的重要技术。坐水种一定要坐透水,一般亩用水4~6吨。
(五)地膜覆盖
地膜覆盖具有保水、增温、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抑制盐分在地表聚集等作用,可增加有效积温200~300℃,延长生育期7~10天,促进玉米生长发育,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在积温不足、降雨偏少的地区增产效果明显。
(六)苗前化学除草
在玉米播种后出苗前土壤较湿润时,趁墒对玉米田进行“封闭”除草。应仔细阅读所购除草剂的使用说明,既要保证除草效果,又不影响玉米及下茬作物的生长,严禁随意增加或减少用药量。使用除草剂时,应不重喷、不漏喷,以土壤表面湿润为原则,利于药膜形成,达到封闭地面的作用。作业时尽量避免在中午高温(超过32℃)前后喷洒除草剂,以免出现药害和人畜中毒,同时要避免在大风天喷洒,避免因除草剂漂移危害其他作物。
一般情况下,苗前除草剂的安全性较高,较少产生药害。但是,盲目增加药量、多年使用单一药剂、几种除草剂自行混配使用、施药时土壤湿度过大、出苗前遭遇低温等情况下也会出现药害。常见药害表现为种子幼芽扭曲不能出土;生长受抑制,心叶卷曲呈鞭状,或不能抽出,呈D形;叶片变形、皱缩;叶色深绿或浓绿;初生根增多,或须根短粗,没有次生根或次生根稀疏;根茎节肿大;植株矮化;等。
一般土壤墒情好、整地精细的地块宜采取苗前封闭除草,干旱、整地效果差的可选择苗后除草。
三、苗期管理
(一)苗期发育特点
1.生长发育特点
玉米从出苗到拔节这一阶段为苗期,该期以营养生长为核心,地上部生长相对缓慢,根系生长迅速。
2.田间管理的主攻目标
促进根系生长,保证全苗、匀苗、培育壮苗,茎扁圆短粗,根深叶绿,为高产打下基础。
(二)苗期管理要点
1.破土(膜)引苗
因为在早春时期遇雨,覆土容易形成板结,导致幼苗出土困难,使出苗参差不齐或缺苗,所以在播种后经常到田间检查,出苗时要及时破土,先播后覆膜的地块,出苗后要及时破膜引苗,发现膜损要及时用土封住破处。
2.间苗和定苗
出苗后要及时间苗,以保证幼苗生长健壮,至4~5片叶时定苗。在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可适当延迟定苗时间,但最迟不宜超过6片叶。定苗时根据品种特性和要求留足适宜的苗数,要去除弱苗、病苗、虫苗、畸形苗,留壮苗、匀苗、齐苗。如有缺苗可在同行或邻行就近留双株,缺苗比较严重或整行断垄的地方仍需补苗。
3.追施苗肥
播种时没有施用种肥的地块,苗期可追施苗肥。苗肥一般在定苗后开沟施用或在5~7叶期结合中耕深施,避免在没有任何有效降雨的情况下地表撒施。施肥量可根据土壤肥力、产量水平、肥料养分含量等具体情况来确定,如果后期不再追肥,可配施一定比例的长效尿素或缓释尿素。
中耕追肥作业机具要有良好的行间通过性能,无明显伤根、伤苗问题,伤苗率<3%,追肥深度5~10厘米,追肥部位应在作物株行两侧10~20厘米,肥带宽度大于3厘米,无明显断条,施肥后覆盖严密。
4.水分管理
玉米苗期植株对水分需求量不大,可忍受轻度干旱胁迫。苗期适度干旱可促进根系发育、促使植株生长敦实、降低结穗部位、提高抗倒伏能力,利于蹲苗。因此,苗期除底墒不足或天气干旱需要及时灌溉外,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灌溉。
苗期干旱较重时,可采用在苗侧机械开沟注水的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即在拖拉机后挂开沟器,其后安装苗侧开沟注水装置,实现苗期开沟、注水、覆土作业一次完成。具有进度快、成本低、省水、省工、灌溉效率高的特点,亩用水量6吨,可有效解决苗期干旱补水问题。
5.中耕松土除草
人工锄地或机械中耕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地温,加速有机质分解,增加有效养分,防旱保墒及铲除杂草。一般进行1~3次,4~5叶期进行中耕灭草作业,深度以3.5~5厘米为宜。拔节前进行第二、第三次中耕,深度以8~15厘米为宜,苗旁宜浅,行间宜深。
6.苗后化学除草
玉米3~5叶期是喷洒苗后除草剂的关键时期。苗后除草剂使用不当,容易出现药害,轻者延缓植株生长,形成弱苗,重者生长点受损,心叶腐烂,不能正常结实。药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在玉米安全期(3~5叶期)内用药、盲目加大施药量、重叠喷药、高温炎热时施药、几种药剂自行混配、药械没有洗刷于净、误用除草剂、和有机磷农药施用间隔过短、品种敏感等。
一旦出现除草剂药害,要及时更换药桶,灌装清水喷雾冲洗受害部位;同时足量浇水,降低作物体内药物的相对浓度;追施速效化肥,促进作物迅速生长,提高植株自身抵抗药害的能力;严重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赤霉素(920)、芸薹素内酯等,促进植株正常生长,减轻药害;人工剖开扭曲叶片,助心叶展开。如果药害不严重,加强管理后,玉米可以恢复正常生长。如果心叶已经腐烂坏死,或者生长停滞,需补种或毁种。
四、穗期管理
(一)穗期生长发育特点
玉米从拔节至抽雄穗这一阶段为穗期。此期的生长发育特点是营养器官生长旺盛,地上部茎秆和叶片以及地下部次生根生长迅速,同时雄穗和雌穗相继开始分化和形成,植株由单纯的营养生长转向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穗期是玉米一生当中生长最旺盛的时期,也是玉米一生中田间管理的重要时期。
(二)穗期管理要点
田间管理的主攻目标是促秆壮穗,保证植株营养体生长健壮,果穗发育良好,达到茎粗、节短、叶茂、根深、植株健壮、生长整齐的长相,力争穗大、粒多。
1.重视中期追肥
进入穗期阶段,植株生长旺盛,对矿物质养分的吸收量和吸收强度最大,是玉米一生中吸收养分的重要时期,也是施肥的关键时期。春玉米从拔节到抽雄是吸收氮素的第一个高峰,30天左右的时间吸收氮量占总量的60%。拔节期追施氮肥有促进叶片茂盛、茎秆粗壮的作用。大喇叭口期追施氮肥可有效促进果穗小花分化,实现穗大粒多。该阶段主要是追施速效氮肥,如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硫酸钾和氯化钾等。追肥量与时期可根据地力、苗情及前期追肥情况等确定。一般追肥时应在行侧距植株10~15厘米范围开沟深施或在植株旁穴施,深度5~10厘米为好,施肥后覆盖严密。如在地表撒施时一定要结合灌溉或有效降雨进行,以防造成肥料损失。
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高地隙中耕施肥机具或轻小型田间施肥机械,一机完成开沟、排肥、覆土和镇压等多道工序,相对人工地表撒施和手工工具深追施,可显著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和作业效率。对追肥机具的要求是具有良好的行间通过性能,无明显伤根、伤苗问题,伤苗率小于3%,追肥深度控制在10~15厘米,部位在作物植株行两侧10~20厘米,无明显断条,施肥后覆盖严密。
2.灌水
玉米拔节后,雌雄穗开始分化,茎叶生长迅速,玉米植株对水分的需求量增大,干旱会造成果穗有效花数和粒数减少,还会造成抽雄困难,形成“卡脖旱”。穗期若天气干旱,土壤缺水,就应进行灌溉。
3.中耕培土
玉米中耕作业的具体项目,应根据土壤条件、玉米生长状态和实际需要确定,有的着重除草,有的着重松土,有的着重培土和施肥,有的几项联合进行。培土可以促进地上部气生根的发育,有效防止因根系发育不良而引起的倒伏,还可掩埋杂草,培土后形成的垄沟有利于田间灌溉和排水。中耕和培土作业可与施肥结合在一起进行,时间一般在拔节后至大喇叭口期之前进行。培土高度以7~8厘米为宜。在潮湿、黏重的地块以及大风、多雨地区和年份,培土的增产、稳产效果较为明显。
4.田间除草
前期除草效果不好的田块,可用草甘膦加防护罩定向喷雾防治田间杂草。采用机械式超低量喷雾器或静电喷雾器,提高喷施药剂的雾化性,严防人畜中毒、生态污染和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5.化控防倒
化学调控技术是指以应用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为手段,通过改变植物内源激素系统,调节作物生长发育,使其朝着人们预期的方向和程度发生变化的技术。化学调控技术具有技术简单、用量少、见效快、效益高、便于推广应用、对环境和产品安全等优点。
五、花粒期管理
(一)花粒期生长发育特点
玉米花粒期是指从抽雄至成熟。进入花粒期,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生长发育停止,继而转向以开花、授粉、受精和籽粒灌浆为核心的生殖生长阶段,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籽粒开始灌浆后根系和叶片开始逐渐衰亡。
(二)花粒期管理
田间管理的主攻目标是保证授粉良好,维持较高的光合作用能力,防止后期早衰和倒伏,促进籽粒灌浆,保证正常成熟,争取粒多、粒饱,实现高产。
1.防止吐丝期干旱
玉米在抽雄至吐丝期耗水强度最大,对干旱胁迫的反应也最敏感,是玉米一生当中的水分“临界期”。干旱发生的时间距离吐丝期越近,减产幅度也越大。吐丝期干旱主要是影响玉米植株正常的授粉、受精和灌浆,使秃尖增多,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有补充灌溉条件的地块可根据天气情况灵活掌握灌溉。此外,在灌浆期,茎叶的可溶性有机物质,要靠水分才能大量向正在发育的籽粒运送,因此也需要适当供给水分。
2.高产田酌情追施花粒肥
抽雄至吐丝期间追施的肥料称为花粒肥,主要作用是增强叶片光合作用和延长光合作用时间,促进籽粒灌浆、防止后期植株脱肥早衰,提高千粒重。花粒肥以速效氮肥为宜,施肥量不宜过多,一般每亩可追施尿素5~7.5千克,在玉米行侧深施或结合灌溉施用。对高密度、高产田和后期脱肥田块更应重视追施花粒肥。
3.雌雄不协调时可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在玉米抽雄至吐丝期间,干旱、阴雨以及极端高温等不利天气条件常会导致雌雄发育不协调,影响果穗结实。此时,可在有效散粉期内采用人工辅助授粉,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比较简单的做法是,在两个竖竿顶端横向绑定木棍或粗绳,两人手持竖竿横跨玉米垄行走,用横竿或粗绳轻轻击打雄穗,帮助花粉散落。人工辅助授粉过程宜在晴天上午9点以后至下午4点以前进行。
六、病虫害防治
(一)玉米病害
1.玉米大斑病
(1)症状 主要侵害叶片,严重时也侵害叶鞘和苞叶。叶片发病时,在下部叶片上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褐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明显的黑褐色霉层。
(2)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病品种;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和病残体,减少侵染源;适时早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合理施肥、灌水,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
②在玉米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在抽雄前后,当田间病株率达30%以上,病叶率达20%时,可选用丙环唑、异菌脲或嘧菌脂防治。
2.玉米丝黑穗病
(1)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是幼苗期开始侵染的系统性病害,其症状有时在生长前期就有表现,但典型症状一般到穗期出现。生长前期5叶期后症状表现为病苗节间缩短,株形较矮,茎秆基部膨大,下粗上细,叶片簇生,叶色暗绿挺直。雌穗受害,大多数变为一个基部膨大、端部较尖、短小、不能抽丝的圆锥形菌瘤,苞叶一般不破,黑粉也不外露。玉米乳熟后,有些苞叶变黄破裂散出黑粉,可看到内部有乱丝状的寄主维管束组织,故名丝黑穗病。雄穗受害后,多数情况下不是局部小穗变为黑粉苞,穗形不变。
(2)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耐病品种;实行轮作;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和病残体,减少侵染源;合理施肥、灌水,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
②拌种。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2%戊唑醇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进行拌种。
3.玉米茎腐病
(1)症状 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末期至蜡熟期进入显症高峰。茎和根发病:茎基部发病处折断,根茎内部组织腐烂坏死,潮湿时病部出现白色后变粉红色的霉状物。叶片发病:表现为青枯、黄枯或青黄枯。果穗发病:下垂,穗柄变软,苞叶青枯,不易剥离,籽粒排列松散、易脱落,籽粒松瘪,造成玉米提前枯死、倒伏,千粒重、穗粒重、穗长和行粒数降低。
(2)防治方法
①选育和使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间作;合理密植;及时排水;增施腐熟的有机肥及钾肥、硅肥;及时防治黏虫、玉米螟和地下害虫。
②种子处理。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小时,清水洗净后播种;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300种子包衣。
③玉米抽雄期至成熟期是防治该病的关键时期。病害发生初期,可用多菌灵可、甲基硫菌灵或代森锌防治。
4.玉米矮花叶病
(1)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抽穗后发病的较轻。初期在幼苗心叶基部细脉间形成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呈虚线状排列,后发展成实线,逐渐呈不规则状扩大,不受叶脉限制,在粗脉间形成许多黄色的条纹,与健部相间形成花叶症状。叶片变黄、棕、紫或干枯。重病株的苞叶、叶鞘、雄花穗有时出现褪绿斑,植株矮小,其高度有时只为健株的1/3~1/2,不能抽穗或迟抽穗而不结实。病株茎细,根部不发达或萎缩。
(2)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性品种;实行轮作倒茬;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和杂草,及时深耕;加强田间管理,适时追肥,增施有机肥和微肥,提高抗病力。
②防虫。在传毒蚜虫迁入玉米田的始期和盛期,及时喷洒抗蚜威,或吡虫啉。
③发病初期,选用菌毒清、盐酸吗啉胍·乙酸铜或菇类蛋白多糖防治,喷洒叶面,每7~10天1次,连续喷施2~3次。
5.玉米粗缩病
(1)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侵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幼苗在5~6叶期可表现症状,初期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的叶片上出现透明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纹,逐渐扩展至整个叶片。病株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质硬,心叶不能展开,严重矮化,仅为健株的1/3,叶背面侧脉上出现蜡白色突起物,粗糙明显。有时叶鞘、果穗苞叶上具蜡白色条斑。病株根系不发达易拔出。雄穗败育或发育不良,花丝不发达,结实少,重病株多提早枯死或无收。
(2)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病品种;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减少毒源;合理施肥、灌水,加强田间管理,缩短玉米苗期时间;在病害重发地区,调整播期,使玉米对病害最为敏感的生育时期避开灰飞虱成虫盛发期,降低发病率。
②防治灰飞虱。用5%吡虫啉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4%拌种,能有效地防治苗期灰飞虱,减轻病毒病的传播。在灰飞虱传毒为害期,尤其是玉米7叶期前,可喷洒氯虫·噻虫嗪、吡蚜酮或噻嗪酮。
③玉米苗期用菌毒清、盐酸吗啉胍·乙酸铜或菇类蛋白多糖,喷洒叶面,每7~10天1次,连续喷施2~3次。
6.玉米锈病
(1)症状 玉米锈病主要侵害叶片,也侵害玉米苞叶和叶鞘,严重时也侵害茎秆,田间发病时,先从植株顶部开始向下扩展。发病初期在叶片基部散生淡黄色斑点,后突起形成红褐色疤斑,破裂散出铁锈色粉状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突起,开裂露出褐黑色冬孢子。发生严重时,叶片上布满孢子堆,造成大量叶片干枯,植株早衰,籽粒不饱满,导致减产,更重时,造成叶片从受害部位折断,全株干枯,减产严重。
(2)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病品种;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和病残体,减少侵染源;合理施肥、灌水,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
②玉米病害发生初期,田间病株率达6%时喷洒三唑酮、戊唑醇或丙环唑防治。
7.玉米瘤黑粉病
(1)症状 常侵害玉米叶、秆、雄穗和果穗等部位幼嫩组织,产生大小不等的病瘤。病瘤初期为银白色,内部白色,有光泽,肉质多汁,并迅速膨大,常能冲破苞叶而外露,表面变暗,略带淡紫红色,内部则变灰至黑色,失水后当外膜破裂时,散出大量黑粉。果穗发病可部分或全部变成较大肿瘤,叶上发病则形成密集成串小瘤。
(2)防治方法
①种植抗病品种;实行轮作;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秋冬实行深耕,减少病原体;加强肥水管理,在抽雄前后适时灌溉,避免受旱;减少机械和虫害损伤。
②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3%的药量拌种。
③玉米抽雄前可选择烯唑醇、丙环唑进行预防。
8.玉米小斑病
(1)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但以抽雄、灌浆期发生较多。主要侵害叶片,有时也可侵害叶鞘、苞叶和果穗。叶片染病:初期产生半透明水浸状褐色小病斑,后扩大为边缘赤褐色,上有2~3层同心轮纹的椭圆形病斑。病斑多时融合在一起,不受叶脉限制,叶片迅速死亡。叶鞘和苞叶染病:病斑较大,纺锤形,黄褐色,边缘紫色不明显,病部长有灰黑色霉层。果穗染病:病部产生不规则的灰黑色霉区,严重的果穗腐烂,种子发黑霉变。
(2)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病品种;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和病残体,减少侵染源;合理施肥、灌水,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
②玉米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病害发生初期,可选用丙环唑、异菌脲或嘧菌脂预防。
(二)玉米虫害
1.玉米螟
(1)为害特征 为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使受害部分丧失功能,降低籽粒产量。玉米心叶期幼虫取食叶肉或蛀食展开的心叶,造成“花叶”,抽穗后钻蛀茎秆,雌穗发育受阻减产,易倒伏。穗期蛀食雌穗、幼粒,造成籽粒缺损霉烂,品质下降。
(2)防治方法
①收获后及时处理秸秆,冬春深耕灌水灭虫;用黑光灯、糖醋液诱杀成虫;保护利用赤眼蜂和草蛉等天敌。
②在卵孵化盛期至幼虫二龄之间可采用苏云杆菌、颗粒体病毒、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还可采用昆虫生长调节剂防治。
③卵孵化盛期至幼虫三龄前,可采用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4000~6000倍液、2%高氯·甲维盐微乳剂1000~1500倍液或10.5%甲维·氟铃脲水分散粒剂1500~3000倍液等杀虫剂进行防治。
2.黏虫
(1)为害特征 初孵幼虫有群集性,1~2龄幼虫多在植株基部叶背或分蘖叶背光处为害,使叶片呈现白色斑点;3龄后食量大增,可蚕食叶片成缺刻;5~6龄进人暴食阶段,食光叶片成光秆,造成严重减产;老熟幼虫在根际表土1~3厘米做土室化蛹。成虫产卵于叶尖或嫩叶、心叶皱缝间,常使叶片成纵卷。
(2)防治方法
①诱杀成虫,在成虫数量开始上升时,每亩地设2~3个杨树枝把或谷草把,每两天换一次,将草把烧毁。也可2~3亩地设一个糖醋诱杀盆,逐日诱杀成虫,可显著压低田间卵和幼虫的发生。
②防治黏虫的关键措施是做好预测预报,防治幼虫于3龄以前,最好消灭黏虫于虫卵阶段。在卵孵化盛期至幼虫3龄前,及时喷洒20%除虫脲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
3.二点委夜蛾
(1)为害特征 幼虫从玉米幼苗茎基部钻蛀到茎心后向上取食,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孔洞。钻蛀较深切断生长点时,心叶失水萎蔫,形成枯心苗。钻蛀严重时直接蛀断,整株死亡,或取食玉米气生根系,造成玉米苗倾斜或侧倒。该虫与地老虎的为害区别是地老虎大龄幼虫常咬断幼苗基部,而该虫很少有此现象,多形成孔洞。
(2)防治方法
①深耕细耙,机械杀虫;及时除草,清除植株残留物;采用黑光灯或拌药麦麸等诱杀成虫。
②播种前可用药剂拌种,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500克、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50克或50%氟虫腈悬浮种衣剂50克,对水配成500毫升母液拌种15千克,晾干后播种。
③在1~3龄幼虫盛发高峰期,可采用48%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2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地面喷灌防治。
4.蓟马
(1)为害特征 主要是成虫和若虫锉吸植株嫩梢、嫩叶的汁液。黄蓟马首先为害叶背,禾蓟马和稻管蓟马首先为害叶正面,二者均可使叶片呈现断续的银白色条斑,并伴随有小污点,引起玉米幼苗“心叶破碎”或扭曲成“牛尾巴状”;严重时叶片枯干,甚至毁种。
(2)防治方法
①及时清理田间残株落叶;调整播种期,春季适期早播、早育苗,避开为害高峰期;采用营养钵育苗,加强水肥管理,促进植株生长;采用地膜覆盖;蓝板诱杀成虫。
②当每苗有虫2~3头时,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啶虫脒乳油15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或25%噻虫嗪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进行防治。
5.地老虎
(1)为害特征 3龄前的幼虫多在土表或植株上活动,昼夜取食叶片、心叶、嫩头、幼芽等部位,食量较小。3龄后分散入土,幼虫行动敏捷、有假死习性、对光线极为敏感、受到惊扰即卷缩成团,白天潜伏土中,夜间活动为害,常将作物幼苗齐地面处咬断,造成缺苗断垄。有自残现象。5、6龄幼虫食量大增,每条幼虫一夜能咬断菜苗4~5株,多的达10株以上。
(2)防治方法
①深耕细耙,机械杀虫;采用黑光灯或糖醋液诱杀成虫。
②播种前可用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500克、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50克或50%氟虫腈悬浮种衣剂50克,对水配成500毫升母液拌种15千克,晾干后播种。
③在1~3龄幼虫盛发高峰期,可采用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200倍液或97%敌百虫原药600~1200倍液地面喷雾防治。日落后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