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与有限的战争
“赢麻了”
2022年9月6日,欧洲水泥、玻璃、钢铁、化肥、矿业、化工等12个能源密集型行业的行业协会共同发布致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公开信,指出气价、电价的上涨不仅通过通胀影响消费者,也将使天然气和电力的工业用户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对许多能源密集型行业而言,当前在欧洲已经没有任何继续生产的商业可行性,也没有进一步投资的可能性。相关产能的关停,开始对价值链产生严重影响,危及欧洲工业基础和基本产品的供应。
大西洋对岸,随着寒冷天气的到来,纽约人也不得不仔细查看他们的水电费账单。爱迪生联合电气公司已经通知客户,更高的成本价格意味着2022年冬天的电费会增加。而据媒体预测,纽约居民的电费可能会比上年高出约22%,而煤气费可能会比上年高出32%。
资源价格高企让科技发达的欧美国家尝尽苦头,也让资源大国赚得盆满钵满。沙特统计局(GASTAT)2022年7月3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沙特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率为11.8%,创2011年以来最高季度涨幅纪录。数据显示,这受益于油价上涨等因素——期内沙特非石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5.4%,而石油国内生产总值猛增了23.1%。彭博社评论称,沙特创纪录的GDP增长表现,受益于能源价格上涨,以及俄乌冲突对全球贸易、生产和消费模式的改变。
资源大国貌似“赢麻了”,资源秩序貌似占据了上风,但这一切真的可持续吗?资源秩序能够战胜科技秩序成为全球格局的主导吗?
有限的资源禀赋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经济增长不会无限制地进行下去,最后,会由于自然资源的匮乏而告终。因为,一个国家一旦将它的土壤、天时和地理位置的潜力充分发挥之后,就无法再前进了,但也不会后退,不过这时的工资和利润都可能非常低。”这段话,是经济学家关于“资源有限”较早的论述。
十几年后,一位默默无闻的英国牧师出版了一本小书,描绘了英伦三岛人口膨胀的可怕前景。他名叫马尔萨斯,那本书便是后来声名远扬的《人口原理》。《人口原理》描绘了这样一种历史循环:生产按照算术级数增长,人口则是几何级数增长,也就是说,人类生孩子的速度要远远快于生产增长的速度。当人口增长超过粮食、土地等生活资料供给时,老百姓生活水平下降,生活资料变得供不应求,疫病、饥荒、战争等天灾人祸随之爆发,以极其粗暴的方式缩减人口数量,调整实现资源供求的再平衡,之后,又开始新一轮的人口增长和衰减,不断循环往复。这就是著名的马尔萨斯陷阱。
20世纪后期,推出“世界末日”模型的罗马俱乐部,比马尔萨斯更加悲观。1972年,美国经济学家梅多斯等人合作出版了《增长的极限》,他们断言,由于地球资源有限,“只要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正反馈回路继续产生更多的人和更高的人均资源需求,这个系统就会被推向它的极限——耗尽地球上所有不可再生的资源”,并且发出警告:随着资源耗竭、粮食短缺、环境污染,人类社会将发生难以避免的“崩溃”。如果人口、工业化、资源使用和污染的增长趋势保持不变,我们将达到并在未来某个时候突破地球的承载能力。这本书与美国生物学家埃利希的畅销书《人口爆炸》的观点十分接近,都是宣称地球上资源有限,人类正在毁灭性地消耗地球上的资源,人口增长将使资源耗尽,如果政府不采取有力措施,人类将面临犹如原子弹、氢弹爆炸那样可怕的毁灭性灾难。“人口爆炸论”因此而得名。
先不论两种观点是否正确,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资源是有限的,供给是有限的。新古典经济学把整个经济运行看成一个“生产函数”,即Y=F(x),x就是指资本、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函数的自变量,Y就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也就是说,要素投入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仅仅依靠要素投入,这种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主要原因在于,要素资源都是稀缺的,要素投入不可能无限增加。
比如,廉价劳动力方面,过去,我们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劳动力和农业富余劳动力,大量青壮年从农村到城市,变成产业工人,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口红利,劳动力成本低是我们最大的优势。现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从2022年开始,我国人口进入负增长阶段,而早在2011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就已经达到峰值9.4亿人,并约以每年减少1000万的速度下降。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1年与2010年相比,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000多万,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矿产资源则更加稀缺,矿产资源挖一点就少一点,用一点就少一点,不可再生。2022年9月,俄政府批准新版稀缺战略性矿产资源清单。与1996年旧版清单相比,矿物种类从29种增至55种,新增氦、磷酸盐、锌、稀有金属、稀土金属、钾盐、地下水、石墨等。我国也很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比如稀土行业,在1998年开始启动配额制度,2000年前后开始推动稀土企业整合,2021年国务院整合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五矿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赣州稀土集团有限公司的稀土矿产加工业务,成立了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
更为重要的是,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面临边际效用递减,无法成为可持续的增长源泉。边际效用递减,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数量后,其收益的增量就会下降。2021年,我国城镇化率为64.7%,城镇化进入中后期,增速将放缓,房地产、基建等资本形成的传动驱动力将逐步弱化,资本存量增速可能阶梯式下滑。从数据上看,2014—2021年,基建、房地产的投资增速分别从20.3%、10.5%下降到0.2%、4.4%。与此同时,我国增量资本产出率上升趋势明显,2019—2020年两年平均高达12.5%,较2011年上涨6.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形成单位GDP所需的资本量增加近1倍。
前几年,我们经常听到某一产业产能过剩,亟须去产能。这是为什么呢?简单说,就是资本的边际回报为零,甚至为负值(需要付成本来清理过剩的产能)。在1929—1933年大萧条的年代里,美国发生的将牛奶倒入河中、把牲畜沉入海里的事情,便是资本回报率为负的一个实例。20世纪9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研究了“亚洲四小龙”的增长奇迹后,发现其经济增长主要靠要素投入,因此做出了“亚洲无奇迹”的著名论断,并预言“亚洲奇迹”难以持续。
无限的创造力
量子理论之父普朗克曾在他的自传中写道,富于创造性的科学家必须具有“一种对于新观念的鲜明的直觉想象力,它不是依靠推论,而是依靠艺术家的创造性的想象而产生出来的”。从小我们就对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耳熟能详,但是这句名言并不完整,后面还有半句话,就是“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往往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来得重要”。很简单,生活中,被空中坠落的东西砸中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只有牛顿通过那颗坠落的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又如,瓦特看到水沸腾时蒸汽顶起壶盖后点燃了改良蒸汽机的思维火花。
科技创新的能量源泉是人的创造力。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无一不是源自创造力,这些正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
当进行一项创造活动时,我们首先会收集有关信息、提出问题,紧接着会对问题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有时是刻意的有意识的,有时也会是无意的下意识的,我们会通过直觉和顿悟形成可能的答案,再用逻辑来检验其正确性。事实上,大多数创造性工作,要求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效协作,在大量的凭理智行事的领域中,创造性的突破都是直觉的结果。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创造力是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由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因素综合优化构成。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由左右两个形状对称但功能迥异的半球组成的,左脑支配右侧身体的神经和器官,是理解语言的中枢,主要负责分析、推理、数学等条理化思维,即逻辑思维,而右脑支配左侧身体的神经和器官,负责可视的、综合的,几何、绘画等思维,即直觉思维,左脑与右脑之间的这种分工与协同,正是创造力的真正基础。
我们的思维、想象力、创造力是依附于躯体但又超脱于躯体的,在个体生命存在期间,有时即使身体出现了生病等各种状况,思维也会无限制运转。进而,尽管囿于个体生命终结,个体创造力会枯竭,但是当作为人类的存在物时,创造力就会随着人类的繁衍而绵延不绝。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类的无穷创造力造就了科技创新的无穷动力,造就了科技秩序的无限能量。
无限与有限的战争,结局早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