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3章 绝食谏?吾愿为之撰写墓志铭

翌日。

朝堂再次变得热闹起来。

贾昌朝、王拱辰、李定似乎是觉得昨日未曾发挥好,再次呈递奏疏,言说不抑兼并的好处。

而欧阳修、唐介、苏良等人也再次呈递奏疏,继续逼迫皇帝赵祯变田亩兼并之策。

与此同时。

朝臣们也都纷纷站队,御案上的奏疏再次如小山般高。

每次朝会,喧嚣得都如同大相国寺的万姓交易市场。

臣子们论辩得吐沫横飞,但始终没有结果。

五日后。

赵祯终于厌倦了这番争辩,将欧阳修、唐介、苏良三人召到了天章阁。

天章阁,取章于天之义。

原是存放大宋历代皇帝御容画像、御用书籍、物品的地方。

但自仁宗起,这里已成为保“祖宗之法”之地。

朝堂大事件,皆在此处奏对。

范仲淹的条陈十事,便是在这里诞生。

此处,可谓是君臣奏对议政的最高规格场所。

片刻后。

君臣四人相对而坐。

赵祯感叹道:“两年前,大概也是这个时候,范希仁、富彦国书条陈十事,新政自此开始。”

“朕一心改革积弊,富国强兵,但……但结果你们也都看到了!”

“朝堂之上,满是怨气,有结党营私者,有贪墨无为者,有言变法误国者,变法效果甚微,处处都是桎梏,我大宋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了!”

“或许范希仁、富彦国有商鞅之才,但大宋不是秦,朕亦不是秦孝公。不抑兼并乃祖宗之策,不改一切如常,若改,极有可能横生变故,使得官员倾轧,百姓怨声载道,朕无力矣!”

一句“朕无力矣”,道尽了赵祯作为皇帝的心酸。

他是在告知苏良三人,当下的大宋,一切求稳而不求变。

从苏良的角度看来。

赵祯的这种无力感,其实还是来自于他内心的仁,或者更宜称为:懦弱。

这位官家非雄主,但也算是明君。

若他没有变法的果决之心,不敢于刮骨疗伤,无论如何变法,最终都将以失败告终。

欧阳修率先站起身来。

“官家所虑,臣等皆清楚。我大宋江山虽然当下安稳,但却充满了隐患,外有西夏、辽国虎视眈眈,内有国库空虚,兵丁俸禄冗多、百姓经常造反之乱!”

“臣以为,当下,正是求变的最好时机!”

说罢,欧阳修看向苏良。

苏良当即站起身来,从怀中拿出一份奏疏。

“官家,近几日来,臣等思虑再三,亦认为若贸然在全国施行抑制兼并田亩之策,会造成动乱,故而想着,可先变一州,成则再变一国!”

“先变一州?”赵祯喃喃道。

他接过张茂则递过的奏疏,认真看了起来。

此奏疏名为:论一州之变书。

乃是欧阳修、唐介、苏良三人,联名撰写。

里面主要言说了三项内容。

其一,先以一州为试点,以抑制田亩兼并为主策,其余之策辅之。

其二,以三年为期,选取合适之州,合适之人,多番试错,寻求富国强民之法。

其三,一州成,则试变一路,一路成,则变一国。

苏良三人望着赵祯露出兴奋的表情,不由得长呼一口气。

片刻后。

赵祯道:“此策倒也可行,但若想成,难度在于选何州何人行之!”

听到此话,苏良三人甚是欣喜。

这表明,官家是接受这个策略的。

“官家,选取何州,选取何人,可群臣举荐,我朝青年官员甚多,绝对能选得合适之人!”唐介道。

赵祯犹豫了一下,道:“好,朕就与诸位再试一次!”

听到此话。

欧阳修、唐介、苏良三人纷纷站起身来。

欧阳修道:“官家,一州之变要三年,一路之变可能也要三年,而全国之变耗时甚至更久。”

“臣等恳求官家,若定下此策,无论遇到何种情况,至少一州的三年之期不可废,吾等即使头撞南墙,也绝不回头!”

说罢,三人朝着赵祯重重拱手,一脸认真。

赵祯耳根甚软。

苏良三人最大的顾忌就是因为某些负面影响,新法突然被赵祯叫停。

这对变法的伤害将是致命的。

赵祯不由得白了三人一眼。

“哎,你们三人啊!你们是觉得朕意志不够坚定,是不是?”

苏良低头不语,算是默认。

唐介和欧阳修则是仰着脑袋,分明在说:难道不是吗?

赵祯不由得来了气性,当即走到太祖、太宗、真宗的御容画像前,郑重地说道:“朕今日在祖宗面前立誓,此次变法,朕定会守三年之约,令一州变法顺利进行!”

“官家圣明!”

苏良三人齐齐拉长了声音说道,心中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也就是仁善的赵祯,换成别的皇帝,哪个臣子能将其逼得在祖宗面前立誓!

……

翌日。

赵祯将两府三公的相公们召进了垂拱殿。

随后,中书省便将《论一州之变书》下发到各个衙门。

要求众臣群策群议,选出适合变法之州,以及可担当主官的变法官员。

这意味着,两府三司的相公们都同意了《论一州之变书》的内容。

这时,监察御史李定又上奏了。

他在奏疏中称,此举,意在毁一州之民,将会造成多州震荡不安,绝不可为!

李定一连呈递三封奏疏,但全都被赵祯退了回去。

他这种人,顽固不化。

潜意识里排斥一切新生事物。

李定气急之下,宣称要绝食谏君,直到官家改变心意。

绝食谏。

此招甚是狠辣,他就看中了“仁善”是官家的软肋。

苏良顿时怒了!

大宋之所以越来越怂,全是因这样的人在拼了命地拖后腿。

当即,苏良再呈奏疏。

他在奏疏里称:自古变法,无不从流血始,今监察御史李定以绝食谏君,实乃要做为变法而亡的第一人。

苏良请求朝廷给予厚葬,而他愿为李定撰写墓志铭。

这哪里是奏疏,分明是在恶心李定!

与此同时。

赵祯也强硬起来。

在贾昌朝、王拱辰称监察御史李定三日未食,已无力起身的时候。

赵祯直接说道:“若其绝食而亡,厚葬即可!”

此一句话,让贾昌朝和王拱辰不敢再言语了。

至于李定。

他强撑四日后,连忙呈上请罪折子,不敢再绝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