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首先从理论方面分析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的协调互动关系,并论证了数字金融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的直接影响和作用路径;其次在实证方面,利用2011—2018年全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科学测算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并对数字金融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如下研究结论:①整体而言,中国城市尺度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呈稳步上升趋势,但上升速率较慢且存在空间不均衡性,东部地区城市的耦合协调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②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升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但影响效果因城市特征不同存在异质性:在城市等级差异方面,数字金融能够促进较高等级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对较低等级城市的影响并不显著;在城市地理区位差异方面,数字金融对东部城市具有“锦上添花”的作用,同时对中西部城市也具有“雪中送炭”的作用,但对前者的作用效果更加明显。③机制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在技术创新效应、产业升级效应及投资调整效应三条路径的作用下,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其中技术创新效应的作用最强,产业升级效应居中,投资调整的中介作用贡献最小。
(二)政策建议
为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继续加强金融科技赋能,提升数字金融服务质效。
当前,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仍然任重道远,鉴于数字金融能够有效促进二者协调发展,故应充分发挥数字金融的“协调引导”效应,丰富数字金融支持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具体包括:①加强金融市场与环保产业的联动机制,利用数字金融的资金筹集和分配作用缓解环保企业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同时搭建更加多元化的数字金融环保平台,倡导居民践行绿色消费理念,推动经济与环境绿色化发展。②政府部门应支持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移动支付和信贷渠道的便捷性,扩大数字金融服务范围,进一步发挥数字金融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③金融监管部门应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有效防护个人数据安全,降低金融业务交叉风险,为数字金融释放经济增长动能和发挥污染防控作用提供保障。
第二,发挥数字金融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及投资调整效应,引导资金流向,打造绿色经济体系。
数字金融可以显著提升地区技术创新水平,并带动产业升级和投资调整,因此,应充分考虑三种作用机制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影响,并制定相关的发展策略。具体包括:①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信用贷款审批自动化和智能化,深挖数据信息要素价值,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增量扩面,加快企业创新人才引进和科技成果转化,进而发挥技术创新的经济支撑作用和节能减排作用,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开辟新路径。②利用数字金融赋能实体经济,通过拓展新产业、新业态的应用场景,转变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等途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引导金融资源流向高效节能技术领域,带动地区产业绿色发展。③重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和污染治理的影响,通过数字金融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提高企业投资效率、优化产业投资结构,进而引导民间投资和社会投资方向,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使制造业和服务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