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市场经济与资源配置

2.2.1 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问题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首要问题。通常在西方经济学开篇的假设中就会提到该问题,一些经典的经济学著作也把稀缺性与欲望之间的资源配置作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英国经济学和经济思想史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Lionel Robbins)的著作《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专门论述过该问题。莱昂内尔·罗宾斯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在资源稀缺情况下的行为方式,行为和资源本身不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即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行为和资源配置两者之间的关系,探究关系保持不变的条件、关系变化的原因,以及如何预测这种关系变化,具有历史永恒的意义。“经济学是把人类行为当作目的与具有各种不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的一种关系来研究的科学。”[1]可以看出,面对人的无限欲望的资源配置方式问题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主题,经济学被用来研究如何更加有效率地配置有限的资源。而且,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问题基本上围绕着“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些经济问题展开。

根据现代人类经济活动的经验,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大致可以分为源于农业社会以社会风俗和惯例为主的传统经济方式、以市场交换为主的市场经济方式、以计划指令为主的计划经济方式和融合计划与市场的混合经济方式。在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以市场交换为主的市场经济方式和以计划指令为主的计划经济方式两种。

1.以市场交换为主的市场经济方式

市场经济通过市场竞争和市场交换实现资源配置,在整个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依据价格信号做出理性判断和利己决策。从主观上看,生产者与消费者都是基于自己的私利出发,寻求交换活动的最优结果。从客观上看,生产者与消费者在追逐自己私利的过程中,市场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社会福利得到提高。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确实,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限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是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2]这些话表达出的基本意思是以市场交换为主的市场经济在符合经济理性人假设的前提下,市场参与者在私利的引导下,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本身就是产权拥有者,基于经济理性,以私有产权为前提,通过市场交换来回答“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经济问题。当然,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还存在缺陷或失灵的问题,但这并不能否认市场经济仍然是人类经济发展历史上最伟大的经验总结。

2.以计划指令为主的计划经济方式

以计划指令为主的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在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的。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计划经济体制或计划经济模式经常与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制度相联系,侧重于拥有强有力的中央计划机构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安排。在计划经济体制中,“计划”的制订者主观上是为了避免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以及可能带来的公平性等问题,但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造成了危害。

计划经济是从对市场经济的批判开始的。一般来说,最早出现计划经济构想的是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对亚当·斯密《国富论》的批判,这批判是政府干预经济行为的第一次理论阐述,之后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更是系统地阐述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必要性和对经济发展的主导性。计划经济较早在德国进行实践,宣扬政府控制经济,同时以这种思想主导德国的经济发展,被马克思称为“国家资本主义”。这种靠政府干预执行计划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可以称为“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或者说最有力的试验就是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并采用了高度的全民所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在1991年后,随着苏联的解体,计划经济体制崩溃,计划经济影响力逐渐式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照搬苏联模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改造、手工业改造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产权改革”,形成了公有产权基础,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伴随着1978年的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体制模式逐渐被打破,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从一开始就受到崇尚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家的批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路德维希·冯·米塞斯认为计划经济必然会失败,因为“经济计算问题”注定了经济计划者——政府永远无法正确地计算复杂的经济体系。只要缺乏了价格机制,政府就根本无从得知市场需求的情报,随之而来的必然是计划的失败和经济的彻底崩溃。“中央计划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中央计划机构无法获得必需的信息,更遑论处理这些信息,并以此为基础直接指挥经济体中的众多企业了。市场经济的优势部分体现在信息效率之上。”[3]

实行计划经济需要产权公有和强有力的集权政治模式这两个非常必要的条件;同时,计划经济通常会忽略个体消费者的真实消费意愿的表达,缺乏私人参与,不利于提高经济活动参与个体的积极性,经济活动没有源自需求方的活力与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