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端挤压,未来堪忧
1.国内收入差距在拉大
从前面所述的现状中,我们可以看到中产家庭的财富现状并不乐观,未来可能更为堪忧。一方面,收入的第一次分配差距在拉大,社会越来越依赖于资本、资源来分配财富,而不是依靠中产人群所擅长的技能、专业知识来分配。所以,在第一次财富分配中,中产家庭分到的越来越少。而在保障社会公平的二次分配中,中产家庭又不够“穷”,所以二次分配会更多地向底层倾斜,中产家庭同样也是分不到什么的那个群体。“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境地,大概就是中产家庭在未来财富分配中最真实的写照。
目前,中国的收入分化情况是比较严重的。根据国际惯例,基尼系数越接近0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这个数值越大代表越不公平(如表1-1所示)。
表1-1 基尼系数值区间及代表收入情况
中国的基尼系数在2008年达到顶点,之后略微下滑,但自2015年之后又开始上行。总体上,在过去20年间,中国的基尼系数持续处于0.4~0.5,属于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如图1-20所示)。而且,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总体情况中,包含了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结果,在这个趋势中,中产家庭是属于最吃亏的那个群体。
图1-20 2003—2019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
目前,高收入群体占据的社会财富越来越多。根据招商银行私人财富报告中的内容显示,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的个人被定义为高净值人士,这部分人群持有的可投资资产目前占比高达32%,且有不断上涨的趋势。据统计,这部分高净值人群数量的占比仅为0.14%。也就是说,国内的大部分财富掌握在非常少数的顶端层级手中,资源分配非常不合理。
注:可投资资产包括个人的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其中金融资产包括现金、存款、股票(指上市公司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债券、基金、保险、银行理财产品、境外投资和其他境内投资(包括信托、私募股权、阳光私募、黄金和期货等)等;不包括自住房产、非通过私募投资持有的非上市公司股权及耐用消费品等资产。
图1-21 高净值人群持有可投资资产规模占比(%)
2.中产家庭遭受来自两端的挤压
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水平。中国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的保障水平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加,低收入群体获得的社会保障也越来越多。
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城市和农村低保人口数量约为4316万人,占比4%左右,获得财政支出1600亿元左右,且呈现逐年上涨趋势(如图1-22、图1-23所示)。其余低收入群体也受到国家不同程度的保障优待,包括税收政策、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倾斜或者直接补助。救助弱势、低保、特困人群,实施兜底保障脱贫攻坚政策始终是国家的政策重心,未来国家也势必将投入更多资金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
图1-22 2007—2019年低保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图1-23 2007—2019年低保财政支出(单位:元)
两端都在增加,在总数大体不变的情况下,减少的部分来自哪里?
依据收入划分不同阶层后,剔除高收入、低收入群体后的中产群体,就是那个被挤压的群体。
相较于高收入的顶层群体,中产群体只是为其服务的普通打工人,劳动成果大多被企业家剥夺;而相较于低收入的底层群体,中产群体还需要缴纳税款、间接将部分劳动成果转移给低收入群体。群体庞大、任劳任怨的中产家庭,是真正支撑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和稳定因素,这个群体如果不能发展壮大,社会如何稳定地发展进步呢?
我们正在完整地重复日本中产家庭经历的一切。如果不做任何改变,我们的中产家庭也将会面临“平成流浪汉”和“阶层下流”这两个日本中产走过的命运。
所以,作为中产家庭,作为服务中产家庭的理财机构,我们都必须做出一些改变。
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呢?财富分配的问题,当然得通过财富管理的方式解决。下一节课我们先看一看,中产家庭的财富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然后进一步探讨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为中产家庭真正带来财富智慧。
[1]参见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疫情下中国家庭的财富变动趋势——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报告(2020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