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形曲线: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2 中国的质量管理

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史,质量管理也在发展,其中包括市场选择作用造成的制造者自身的质量管理,同时也包括政府对产品质量的监管。

1.中国古代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关于世界上质量管理起源问题,国外专家认为起源于巴比伦,有文物记录说明了在公元前429年,巴比伦阿尔塔薛西斯一世第35年由姆拉修开设的工场里,为皇室生产的金戒指上所镶嵌的宝石要保证20年内不会掉下来,否则工场要赔偿10个“马拉”作为处罚。[3]

近年来,我国专家学者通过对中国古代的质量管理研究发现,远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有了朴素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意识,当时的石器不仅要按照不同的功能、用途制作,而且人们要对石器所用的石料进行筛选,对加工出来的石器进行简单的质量检验。

在出土的商代甲骨上就有关于手工业生产及管理情况的记载。从商代都城的遗址中,还可以看出当时生产管理的规模和建筑工程质量所达到的程度。这些都为后世建立古代质量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

《礼记》记载了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这大概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质量的记录:“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意思是五谷与水果不成熟的时候是不允许贩卖的。《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关于各种器具制作标准及工艺规程的具体规定,其中也有关于生产过程中出现残劣次品不得流入市面的规定。《周礼·考工记》要求工匠“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可以看出,周代时对市场上商品的质量是相当重视的,这不仅促进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后世的质量管理产生了很大影响。

秦汉时期以发展官府手工业为主,对民间手工业则大致上采取抑制政策。在政府主导的生产活动中,政府在规范度量衡的基础上颁布各类产品的生产标准。《礼记·月令》中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的记载,意思是在生产的产品上刻上工匠或工场的名字。此外,政府设置了负责质量的官员职位“大工尹”,目的是考察产品质量,如质量不好就要处罚或治罪。

资料记载表明,汉代各地生产的产品均分为上、中、下三等价格,这种差异应当也是按照质量的优劣粗细而定,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而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实践。

唐代三贾均市进一步典制化,由市令(市场官员)掌管物价,按商品质量优劣,对物价进行调研、评估,确定三等价格作为市场的指导价和官方买卖的物价依据。

北宋时期,为了加强对兵器质量的管理,专门设立了军器监。军器监派官员至各处制作院指示制作的规格、标准,将制作兵器的优劣分为三等,作为各州制作院官员职位升降的依据。为了改进兵器质量,军器监集合了各地的优秀工匠,交流经验,提高技术。军器监还对兵器的发明创造采取奖励的办法。这些措施对提高兵器质量、改造兵器性能起了积极作用,并增加了产量。

南宋时期,为了加强管理,官府让各类商人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登记在册,否则就不能从事该行业,商品的质量也由各个行会把关。除行会把关之外,法律也继承《唐律》的规定,对腐败变质商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但行会的监管职能并不全面,并且小商贩们通常不加入行会,政府和行会的控制力有限。

历代封建王朝,都规定了一些成品验收制度和确定质量不合格后的处罚措施。秦、汉、唐、宋、明、清都以法律形式颁布了对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处罚措施,如笞、没收、罚款和对官吏撤职、降职等。[4]

2.近代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出现了质量检验机构和专职检验人员,进入了质量管理的初级阶段,即质量检验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广泛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控制生产过程,保证和改善了军工产品的质量,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效果。这种方法推广到民用产品的生产之中,给各个公司带来了巨额利润。我国也进入了质量管理的第二个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由于这个阶段过于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使人们误认为“质量管理就是统计方法,是统计学家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质量管理统计方法的普及推广。

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生产力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促使人们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国企业都很重视产品责任和质量保证,仅仅靠质量检验和运用统计方法控制已难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在此背景下,TQM理论逐步形成。我国的TQM理论主要是从日本引进的。1978年,北京内燃机总厂通过与日本小松制作所交流,引进了TQM体系。其他工厂也纷纷开展了试验活动,现代质量管理知识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1979年8月,中国质量协会在国家经委和中国科协的指导支持下诞生了,从此,中国走进了TQM的重要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