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道德教育讲座(三岛由纪夫作品系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多撒谎

华盛顿与樱桃树的故事,大家也很熟悉吧。故事说华盛顿小时候砍倒了樱桃树,因为他老老实实对盛怒的父亲坦白“是我砍了树”,反而得到了表扬。这故事也实在太棒了,令人觉得华盛顿有这么个好父亲,仿佛是个歪打正着的幸运儿。世间百分之九十九的父亲都不咋的,犯事的儿子难免啪地挨一耳光:

“是你小子干的?”

当父亲的也是人,未必总是道貌岸然。

这种故事须警惕的是,为了宣传“诚实”的美德,拿来一个极为特殊的美谈,希望人们接受。然而,在社会上,老实人往往吃亏。

比起黑乎乎的“撒谎”这种词,我自然更喜欢“诚实”这种亮堂的词,仿佛刚从洗衣房取回的衬衣似的。出于自恋和虚荣心,我认为自己是相当诚实的人。不过,即便是我,在“不肯吃亏”这一点上,也跟常人一个样。

太老实有时甚至会送命。战后日本粮食困难时期,曾有一位法官因绝对不碰黑市粮食,最终营养失调而死。他的死并没有太赢得人们的同情,是因为面对一个“诚实”直接导致“死亡”的实例,心情实在很糟糕。

与那时相比,这阵子自称诚实的人好像多了不少。有人会说诸如“我这人最讨厌绕来绕去,我有生以来就没撒过谎”之类的话。之所以能这样,既因为现在粮食丰足,不会因诚实而送命了,还因为人是善忘的,撒谎这种于己不利的事情,自己一厢情愿就忘掉了。

柳田国男先生在《不幸的艺术》一书中,就撒谎与文学等的关系,大书特书为撒谎辩护。他指出,撒谎里头,有有趣而无罪的撒谎,也有令人憎恶的撒谎。武士阶层过于严格,为了排斥前一种撒谎,说凡撒谎就是坏的,什么“撒谎是小偷的开始”“死了下地狱、被小鬼拔掉舌头”之类的。

他进一步说:“撒谎原本有多天真,对孩子做一个试验就能明白。会撒谎的小孩,限于感受性较敏锐且应付外界游刃有余的人;这样的人很少,一个班里就一个半个而已。毫无疑问,每当撒谎成功,会助长这种念头,技术也会提高,可能变成做坏事的开端,但那么做的时候,他们的撒谎是纯洁的。”

我念小学时,有个爱瞎吹的小伙伴,说什么“我家院子里跑着小火车,中间有停车场”,他是个相当优秀的学生。

不妨撒个谎试试吧。一个谎会产生另一个谎,不留神说出了真相的话,谎言就露馅了。为了谎说得圆,需要很强的记忆力,记住自己说的任何话。所以,笨蛋撒不了谎。

常常有人骗婚。且不说声言要与对方结婚的,有人甚至举行了婚礼、拐了钱溜掉。这种人还真够吃苦耐劳的——撒谎很伤脑筋,消耗极大能源,怕麻烦者撒不了谎。世上人怕麻烦,变得诚实了;很多人怕麻烦,结果老是吃亏。所以,作为锻炼头脑的方法,撒谎颇有效。

回到华盛顿的故事上来:如果他说“砍樱桃树的不是我”,会怎么样呢?

这一来,他因为内心有愧,觉得自己卑劣,所以挺难受。也许华盛顿明白,自己幼小的心灵会因撒谎而受煎熬,所以就诚实地坦白了。一般而言,所谓有勇气的举动,源于对另一种事物的恐惧;完全没有恐惧之心的人,没有产生勇气的余地,这样的人只会无法无天。

总对恋人撒谎,最终肯定要被憎恶;出于对此的恐惧,就不想在恋人面前撒谎了。可是,希望自己在对方眼里更棒,这是理所当然的恋爱心理,于是恋爱中的人对于吹牛便不大有良心苛责,随意就来。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有时也是一种体贴,是出于不破坏对方心中的自己的形象。有一部旧影片,叫《黄昏之恋》,女主角奥黛丽·赫本撒的谎,就属于这一类。

我之所以这么替撒谎辩护,是因为撒谎的问题,正是从青春期到成为大人的最根本性问题。十七八岁的年轻人疾呼:“大人撒谎!别饶了大人!”他们不能原谅他人的不纯洁。然而,以我的经验,没有比二十岁前为维护一副诚实的面孔,而对自己撒更多谎的了。没有自信却逞强,也是一种撒谎;喜欢却摆出讨厌的模样,也是一种撒谎。在这方面,大人渐渐少对自己撒谎了,取而代之,是对他人、对社会撒谎。不妨说,撒谎本身的绝对数量是一样的。只是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不想接受这一点而已。少年们关于性方面,对自己撒的谎可谓令人吃惊。自以为是凭性欲而行动的太阳族(1),其实渴求精神性的恋爱,这也是一种撒谎。

大家既然撒谎至此地步,再说什么“得诚实点”也没意思,不妨多多撒谎就是。撒谎骗人是不好,但就人生而言,以为骗了人、最终反被骗的太多了。

“你骗父母说去上学,其实天天上电影院、溜冰场。你不惭愧吗?”

被人这样说也太司空见惯了,要撒更来劲的谎,不妨骗人说自己天天上电影院、溜冰场,其实是上学去了——您意下如何?

撒谎都具有独创性,是使自己出类拔萃、创造独特自我的技术。那些不良少年、犯罪者撒的谎,即便相当机巧,也是落入俗套的,大体是“撒谎说去上学却泡在溜冰场”呀、“撒谎补习费涨价却骗父母的钱”之类,充其量是这么一个过程:由掩饰面子的谎言出发,渐渐就露馅了,成了犯罪。要来真正的撒谎,必须抛弃面子,直接与人生碰撞,也就是说,似乎得是一个异乎寻常的诚实的人。


(1) 指日本二战后放荡不羁的青年,行为不受既存秩序或道德束缚,名称源自石原慎太郎所著小说《太阳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