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
(选录)
帝〔1〕曰:夔〔2〕,命汝典乐〔3〕,教胄子〔4〕。直而温〔5〕,宽而栗〔6〕,刚而无虐〔7〕,简而无傲〔8〕。诗言志〔9〕,歌永言〔10〕,声依永〔11〕,律和声〔12〕,八音克谐〔13〕,无相夺伦〔14〕,神人以和〔15〕。夔曰:於〔16〕!予击石拊石〔17〕,百兽率舞〔18〕。(《虞书·尧典》)
夔曰:戛击鸣球〔19〕,搏拊琴瑟〔20〕,以咏〔21〕。祖考来格〔22〕。虞宾在位,群后德让〔23〕。下管鼗鼓〔24〕,合止柷敔〔25〕,笙镛以间〔26〕,鸟兽跄跄〔27〕,箫韶九成〔28〕,凤凰来仪。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29〕。(《虞书·益稷》)
惟元祀〔30〕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31〕,奉嗣王,祗见厥祖〔32〕,侯甸群后咸在〔33〕,百官总己以听冢宰〔34〕。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训于王。……制官刑儆于有位〔35〕,曰: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36〕;敢有殉于货色〔37〕,恒于游畋〔38〕,时谓淫风〔39〕;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40〕,时谓乱风。惟兹三风十愆〔41〕,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臣下不匡〔42〕,其刑墨〔43〕。具训于蒙士〔44〕。(《商书·伊训》)
【注释】
〔1〕帝:指虞舜。
〔2〕夔(kuí):人名,相传是尧舜时的乐官。
〔3〕典乐:主管音乐。
〔4〕教胄子:教育子弟,使其成长。一说,胄子指天子至卿大夫的嫡长子。
〔5〕直而温:正直而温和。
〔6〕宽而栗:宽厚而庄敬。
〔7〕刚而无虐:刚毅而不苛虐。
〔8〕简而无傲:简率而不傲慢。
〔9〕诗言志:诗是用来表达人们内心意愿的。
〔10〕歌永言:歌是用长短之节的声音来咏诵诗。
〔11〕声依永:按诵咏诗歌之语言定声音之高低强弱。
〔12〕律和声:歌声要用乐律来进行调和。
〔13〕八音:古代称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制作的八类乐器为八音。 克谐:达到和谐。
〔14〕无相夺伦:不要相互侵乱,失其伦次。
〔15〕神人以和:上古的人们以为通过音乐的感染作用,可以使神和人协调和谐。
〔16〕於(wū):叹词。
〔17〕击石拊(fǔ)石:指敲击乐器。拊,轻击。
〔18〕百兽率舞:各种动物随着音乐而相率起舞。这当是指原始社会的图腾舞,百兽系由人装演的动物图腾。
〔19〕戛(jiá)击:打击、敲打。 鸣球,玉磐名。
〔20〕搏拊:拍击、抚击;或说系一种古代乐器。
〔21〕以咏:以乐器配合着歌咏之声。
〔22〕祖考来格:祖先的神灵都降临了。格,至、来临。
〔23〕“虞宾在位”二句:虞宾,指虞之子丹朱;舜待之以宾礼,故称虞宾。这两句是说:处在客位的丹朱和参加助祭的诸侯互相谦让。后,古代天子和诸侯都称“后”。
〔24〕下管鼗(táo)鼓:下,指堂下的乐舞演奏。自此以下的几句,都是对堂下乐舞演出情况的描绘。管、鼗、鼓,均为古代乐器。
〔25〕合止柷(zhù)敔(yǔ):演奏开始时击柷,乐终时鸣敔以止之。柷、敔,古代乐器名。
〔26〕笙、镛:乐器名。 间(jiàn):更迭、交换。
〔27〕鸟兽跄跄:这和下文“凤凰来仪”都是对舞蹈表演的描绘。跄跄,起舞有节貌。
〔28〕箫韶:相传舜乐名箫韶。 九成:多次演奏;音乐奏完一曲叫一成。
〔29〕庶尹允谐:参与仪式的人无不感到和谐欢洽。庶尹,众百官府之长。
〔30〕惟:语首助词,无义。 元祀:即元年,指商汤嫡长孙太甲即位之元年。殷代称年为祀。下文的“嗣王”,也是指太甲。
〔31〕伊尹:商初大臣,佐汤伐夏桀,被尊为阿衡(宰相)。祠:告祭于庙。 先王:指商汤。
〔32〕祗(zhī):恭敬地。 厥:指示代词,意同“其”。
〔33〕侯甸群后咸在:近畿之地的诸侯都莅临参加。侯甸,相传古代王畿以外的地方按远近分为九等,叫做九服;最近的是侯服,其次是甸服,省称侯甸。
〔34〕百官总己以听冢宰:天子去世,百官各统己职,以听命于冢宰。冢宰,六卿之首。
〔35〕儆:警惕,戒备。 有位:有职位的人。
〔36〕巫风:古代巫觋以歌舞事神,故称歌舞为巫风。
〔37〕殉于货色:为了贪求财货和美色而不惜以身殉。
〔38〕恒于游畋(tián):经常沉溺于游戏、畋猎。畋,打猎。
〔39〕淫风:放荡的风气。淫,过度、过甚。
〔40〕比(bǐ)顽童:亲近愚昧无知的人。比,亲近。
〔41〕十愆(qiān):指上面列举的歌、舞、货、色等十方面的过失。愆,过失、罪过。
〔42〕不匡:不纠正、不匡正。
〔43〕墨:古代惩治轻罪者的一种刑法,即在犯者额上刺字,染上墨色以作标志。
〔44〕具:详尽地、全部地。 蒙士:开始发蒙学习的人。
【简析】
《尚书》亦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这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其中一些有关古乐舞的文字,记下了中国上古的演出情况及演出观念。“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以及“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是对当时乐舞装演的描述。《尧典》篇的部分文字表现了对艺术的中和之美的追求。《伊训》篇则从反面阐述了艺术活动必须受社会效益的需要所制约。从这些观念中已透露出儒家艺术观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