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三角
这个三角形被斯蒂芬·卡普曼(Stephen Karpman)称为“戏剧三角形”,我称之为地狱三角,它是沟通分析[1]的主要模型之一(见图1-1)。它为解读人类互动行为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指导框架,并完全适用于分析病态情感依赖人格。大量对人际关系和情感生活有害的“心理游戏”,都是通过它得以形式化的。
图1-1 地狱三角
这个图形讲的是什么呢?这个三角形描述了一种“心理游戏”,它至少需要两名玩家,每个人扮演三种角色中的一种:拯救者、受害者或迫害者。每个玩家都(无意识地)把自己置于其中一个点上(每个人从童年起就优先扮演了某种角色)。在游戏过程中,即在与另一个人的系列互动中,对话者将“转换”角色,比如拯救者可能成为受害者,而受害者可能成为迫害者。
父亲:“等你做完作业,我带你出去走走,好吗?你一定想呼吸点新鲜空气吧?”(拯救者)
儿子:“我更想去见朋友,他们正在外面等我。”
父亲:“你不愿意和我出去吗?我们俩一起挺好的,只是走一走。”(受害者)
母亲:“还是让他和他的朋友一起去吧,你看不出你在打扰他吗?”(迫害者)
父亲:“别在他面前这样跟我说话,我是他的父亲,我想和我的儿子一起去走走,你别掺和!(迫害者)还有你,来吧,让我们像男人一样打几个回合!和你老爸一起来吧,你会让我开心的。”(受害者)
母亲:那我呢,我做什么?做饭?一如既往!”(受害者)
我想明确一点,不要把善良和无私混入拯救者的游戏中。同样,我们在谈论受害者的角色时,显然不是在谈论真实事件或事故的受害者。
我们来看看在情感上过度依赖的人是如何轮流扮演三种角色的,即受害者如何成为迫害者,拯救者又如何成为受害者。
“喂,妈妈,是我!”
“哦,你好,亲爱的!你给我打电话真好,太久没有你的消息了。你知道,一个星期对我来说相当漫长……”(受害者的游戏开始)
“是的,我知道,但我很忙。你知道的,即使我不给你打电话,我也在想你。”
“是的,但一个电话很快的……”
“妈妈,我想告诉你,明天晚上我不能去你那儿吃饭了,我有一个重要的工作会议,可能会很晚才结束。”
“但我已经准备好了一切,你答应过我的。”
“是的,妈妈,我答应过你,但我刚刚被告知……我下次再去……你只要把所有东西都放在冰箱里就可以了。”(拯救者提出建议)
“你的工作比我更重要,这让我很难过,我的小姑娘……”
“不,不是这样,你就不能试着理解一下我吗?”
“我所理解的是,我永远不能指望你!你让我想起了你的父亲,你和他一样自私!”(受害者成为迫害者)
“别说了,妈妈……好吧,听着,我会参加会议的开始部分,在结束前假装家里有急事,但你让我很为难,你知道的……”(拯救者变成受害者)
“但我好歹是你的母亲,你努力为我付出是正常的……嗯,明天见……”
为了扮演好角色,每个拯救者都需要一个受害者,否则他怎么能帮助别人,为他们的幸福负责,简而言之,就是拯救他们呢?拯救者照顾那些本可以照顾自己的人,防止他们做决定或找到自己的路。拯救者通常会使用或滥用这些表达,比如“你应该这样做,你不应该那样做”“不,你做错了,让我来做”“如果我是你,我会……”“你只须问问我……”。同样,受害者通过抱怨来寻找拯救者,“谁能把我从不幸或无助中拯救出来”。如同其角色名称的意义,受害者会感到无力,无法做出选择,无法对与其有关的事做决定,否则他就不需要拯救者了。于是受害者抱怨,“我能做什么”,“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做”,“你怎么想”,“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什么都不明白”。至于迫害者,他会对一切进行批评和说教。当然,他需要一个受害者挺身而出,否则,他要惩罚谁、批评谁、掌控谁、训斥谁呢?迫害者经常说:“我早跟你说过了”“你不听我的”“你真的太没用了”“你真是胡来”“这太蠢了”,等等。在这个被我称为地狱三角的三角形上,这三个角色的“使命”均为得到认可,以获得存在感。
[1]沟通分析简称TA(Transactional Analysis),也称人际沟通分析或交往分析,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治疗体系,它以人际互动为基础进行心理治疗。——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