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我靠死谏成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哭石经

李恒作为一个后世读书人深深知晓,我泱泱华夏文化,之所以俾睨天下,傲视群邦,数千年未曾断绝。

正是因为有蔡邕这样的文人先贤,对经学典籍进行查验校勘,传承发扬。

其实历代都有这样的人,他们生活腐化,目高于顶,看不起百姓,道德水平也不怎么高,但他们却偏偏心怀天下,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李恒作为末学后进,作为华夏文化的直接受益者,理应对蔡邕这样的文人先贤鞠上一躬,道声“谢谢”。

如今他有幸来到了东汉末年,且能为蔡邕说几句公道话,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荣幸之至。

“如何不敢?”

李恒的话瞬间引起众士子的共鸣。

而且周围越聚越多,很快便聚集了上千人。

“请李郎开哭!”

“请李郎带领我等!”

所有人都攥着拳头,义愤填膺,满脸决绝,颇有不畏生死之相。

李恒点了点头,要的就是这种节目效果。

他来到一块石碑前,拍着石经痛心疾首道:“蔡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

其忠孝素著,有贾生之通达,张衡之精思,卓茂之循良,李膺之高节,黄宪之雅度,邓禹之功勋。

如今为奸人所害,被赐流放,意气之感,士所不能忘也,流极之运,有生所共深悲也。

痛哉伯喈先生!

惜哉伯喈先生!”

但是,现场好像只有李恒一个人的声音。

他猛地一回头,卧草。

心中有无数神兽奔腾而过。

所有人都退后了七八部,离他有两丈远。

这哪是共同陪他?

说是围观看热闹也不为过。

其实这帮文人士子,心里虽然同情蔡邕。

但是在这里公开哭石经,就是公然跟天子与宦官唱反调。

经过两次党锢之祸,天子处置那些德高望重的名士都毫不手软。

他们这些小鱼小虾,皇帝杀起来还用犹豫?

更何况还有那些没有底线的宦官,恶整起士人集团,一个比一个狠,都是不死不休的仇恨。

他们在这里嘴上一时爽,可后果却是不止自己脑袋不保,恐怕还要连累整个家族遭殃。

所以没人头铁,敢陪着李恒胡闹。

只不过大家心里对李恒还是非常钦佩的。

那大耳朵的儒生,偷偷跟旁边大音声的同伴道:“这位李郎,甘冒得罪天子宦官之风险,在这里声援蔡议郎,当为吾辈之楷模。”

那身材魁梧的汉子赞叹道:“说的多好,意气之感,士所不能忘也,流极之运,有生所共深悲也。

这正是我心中之言。

只可惜,我却没有李郎那等勇气,敢于当众说出来。

这位李郎当真是义薄云天,铮铮铁骨,我佩服之至。

能见这等英雄一面,也不枉前来雒阳一场。”

“只可惜,这位英雄,恐怕很快就会被诛杀。”

“为正义执言,连死都不怕,那才称得上文人士大夫之风骨,我等,愧不如也。”

所有人都对李恒的言行,报以深深敬意。

大家心中明明知道,这样做是对的,他们也应该毫不犹豫的站到李恒身边。

可事实却是,人都是怕死的。

就算个人不怕死,但是敢于押上全族的性命,为一个从未见过的人鸣不平。

这样的人能有几个?

唯有眼前的李郎而已。

所以众人对李恒的言行,愈发的敬佩,但仅限于心中支持。

李恒见大家全都怂了,顿觉无趣。

不过有他刚才的那番言行,如果不出意外,应当能传到天子耳朵里。

毕竟这大汉王朝也有类似于锦衣卫的机构,叫做绣衣使。

那便是专门做天子耳目的。

如今有这么多人围观,闹出这么大动静,要是绣衣使还探听不到,那就真该杀了。

……

德阳殿。

刘宏高坐丹墀之上,下面仅有三公九卿等两千石官员在场。

大汉朝议分为大朝议和小朝议两种。

大朝议带有礼仪性质,所有官员必须全都到场。这种情形反而解决不了什么事。

真正处理事物的,还是这种核心层的小朝议。

这些官员每周上朝五天。

五天之内必须住在衙署,不能回家,可谓120工作制(5x24)。

五天之后,可以回家洗澡,换衣服,所以称为“休沐”。

此时刘宏扫视着底下一帮文武重臣,已经无事可奏,但也不散朝。

他虽然贪图享乐,但同时也酷爱文学。

他所建立的鸿都门学,正是后来建安文学的鼻祖。

而且他下令校勘儒家经典,刻石经与太学门外,供天下文人士子免费观看。

熹平石经,正是他目前为止,最大的“面子工程”。

而一手校勘刻印石经的,正是蔡邕。

他要是把蔡邕流放了,正是打他自己的脸。

可蔡邕公然劝谏他,过度打压士人,任用宦官,不加以惩治也说不过去。

所以他毫不犹豫判蔡氏一族流放,求情者都遭到了痛斥,而且下令,谁再求情,斩立决。

他心底是盼着,要是有人冒险死谏,替蔡邕求情。

那么他便就坡下驴,放了蔡邕这位熹平石经主负责人。

其实蔡邕的文章书法与学识,他也很喜欢。

可是万万没想到,文武群臣竟是真的被吓怕了。

不止朝堂之上,连民间都没有一个人,敢为蔡邕求情了。

他这下骑虎难下,倒不知该如何是好。

让蔡邕去朔方,跟赐死也差不多。

可是为蔡邕免罪,又师出无名。

“众卿可还有何事奏来?”刘宏扫视了一眼那些臣子。

众臣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没有一人说话。

大家也不明白刘宏这既当又立的心思,谁敢冒着砍头的风险去救蔡邕?

再说蔡邕平常为人清高,结交的人并不多。

刘宏咬了咬牙,看来只能让蔡邕先去朔方了。

正在这时,中常侍王甫看到身后有个小宦官在冲他使眼色。

王甫默然后退两步,那小宦官在其耳边耳语了几句。

王甫当即眉开眼笑,上前躬着身子,在刘宏耳边小声道:“陛下,刚刚收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