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上套,入套
关于百鬼夜行的说辞,说白了就是朱瞻墡对于如今那些儒家士子的不满罢了,并非是针对杨荣。
或者……应该说针对的不只是杨荣。
杨荣再怎么也是朝廷的文渊阁大学士,能够走到这个高度的人都不是什么普通人,最起码的规矩他还是懂的。
再说了,杨荣的所作所为都是朱棣授权的,甚至可以说是朱棣让他这么做的,为的就是给兀良哈使臣和朱瞻墡之间搭一座桥梁。
一座能够让双方都不降台阶,但却能够促成最终合作的桥梁。
……
回到醉红楼的朱瞻墡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羊毛交易的促成,将会让大明对草原的掌控更深一分,这是好事儿,无论朱瞻墡以后是会被卷入权利的漩涡,还是去封地做一个纵情声色的藩王,这对他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儿。
历史上的大明,其实仅仅只在永乐朝以前能够做到完全压制草原,在永乐朝之后,对草原的掌控基本上就丧失了。
这个结果主要由两部分原因组成。
第一部分是草原的不甘,虽然草原势力中被灭的被灭,归附的归附,低头的低头,但他们仍旧在为恢复他们祖宗的荣光所努力。
历史上,草原各方势力下了一局大棋,这局大棋前后共分三步,分别是兀良哈三卫南迁、北虏入套和左翼蒙古南迁。
第一步,顾名思义,是兀良哈三卫逐渐向南搬迁,越来越靠近大明。
第二步,也是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说北方的胡虏南下进入河套。
第三步,仍然是字面上的意思,是说原本居住于贺兰山以北的左翼蒙古部族跨过贺兰山定居,并且屡次侵犯宁夏等地。
这局从宣德年间开始,一直延续到成化年间的大棋,让原本龟缩在草原,甚至是胪朐河以北的北元余孽进入河套,甚至是中原,最终导致了大明这个王朝的破败。
不过,北元余孽的谋划并非是导致这一切的唯一原因,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明廷的不作为。
其实,朱瞻墡一直都不是很喜欢自己的这个大哥,这里的不喜欢并非是情绪上的不喜欢,而是评价上的不喜欢。
众所周知,在种花家的历史上,对某个时代的兴盛通常会冠以某某盛世或某某之治的名号,甚至人们习惯性的认为“盛世”要比“之治”更好。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世人皆知永乐盛世,或许也知仁宣之治,但实际上却鲜少有人知道,永乐盛世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般繁荣昌盛,仁宣之治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般积极向上。
在永乐盛世中,天灾频频,几乎每年都有地方百姓起兵造反的情况出现,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极为罕见的。
而在仁宣之治中,看似明王朝的实力是在恢复,但实际上却是通过放弃草原、安南等地才换来的。
在朱瞻墡来看,以老爷子年号所命名的永乐盛世或许名不副实,但老爷子的的确确是在努力,差的都是不可控因素。
但是,仁宣之治……或者应该说他这个亲大哥的宣德之治,却并非如此。
放弃连年征战但却总是拿不下的安南,在兀良哈三卫屡次掠夺辽东地区,面对戍边将领请求出征的文书却视若无睹,甚至一度放弃了开平和大宁两个重镇……
在朱瞻墡看来,这都是自己那个大哥无法洗脱的昏庸。
作为五皇孙,朱瞻墡能做的不多,甚至用不了两年,他就会随着自己父亲的登基继位而去封地就藩,继而被迫离开权力的中心,那时候的他那是有心也无力了。
但现在的他还是有机会的。
起码,他的羊毛计划能够极大地延缓,甚至是击溃北元余孽所布下的棋局,让他们这些北虏无套可入,转而上了他的全套。
只不过,有些时候,有些事情,其实并不受人的操控。
……
元宵节之后,朱瞻墡就没有再继续住在醉红楼了,毕竟此前住在醉红楼是为了吊兀良哈三卫的胃口。
如今条件已经说开了,朱瞻墡也就不必再继续在醉红楼住着了。
至于兀良哈使臣要不要答应朱瞻墡所提出的离谱价格,那就不是朱瞻墡需要操心的了。
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他并不担心羊毛贸易会无疾而终,就算是兀良哈三卫不愿意答应朱瞻墡的离谱价格,这些年被边缘化的瓦剌也会答应的。
北元余孽如今一共分为三个势力,分别是瓦剌、鞑靼和兀良哈三卫,这三方势力,有时候会拧成一股绳,比如对抗大明的时候。
但是,有时候他们也会互相争斗,比如为了利益的时候。
所以,朱瞻墡并不着急,哪怕兀良哈三卫的使臣直到离开顺天府的时候也没有答应,朱瞻墡仍然不急。
反正,在朱瞻墡的预计中,这羊毛计划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达成的。
现在的他,还有别的事情要忙。
……
随着二月份的到来,前来大明朝贡的各国使臣纷纷离京,返回自己的国家,而朱瞻墡也随之忙碌了起来。
今年的他有太多的事情要做,还要随老爷子北征,很多事情都必须在北征之前安排下去。
锦衣卫北镇抚司。
和某电视剧里演的不太一样,这北镇抚司并非是赵王朱高燧所管辖,而是归属于锦衣卫,而且还是锦衣卫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
锦衣卫有北镇抚司和南镇抚司,但北镇抚司是特殊的,且只会归锦衣卫指挥使管辖,而锦衣卫指挥使则是直接归皇帝管辖。
原因就是北镇抚司有一个部门,且只有北镇抚司才有这个部门。
这个部门名为诏狱。
当然了,朱瞻墡今天来不是去诏狱,只是在锦衣卫的“监视”之下见几个人。
“草民拜见殿下!”
虽然被锦衣卫重重包围,虽然只不过是最普通的百姓,但这二十余人在看到朱瞻墡的时候还是很激动的跪地行礼,且极为虔诚。
原因就是五年前朱瞻墡给了他们一个活命的机会。
“起来吧。”看着面前这些眼神亮晶晶的,看着自己如同看待神明一般的百姓,朱瞻墡多多少少有些感慨。
五年前的救济,对于他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因为就算是不救济这些人他也会去救济别人,但是这些人却一直铭记于心。
其实,有时候不得不让人感慨,在某些事情上,这个时代的人在感恩和忠诚方面,远胜于后世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