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浙江大学医学院1946级
一 浙江大学医学院和浙江大学医院的创建
现在的浙江大学医学院是1998年浙江大学四校合并后,由浙江医科大学改名而成的。浙江医科大学的前身是由1912年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和1945年8月创设的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合并(1952年2月)而成的浙江医学院,1960年4月改名为浙江医科大学。在近一个世纪的光阴荏苒中,几易校名,几易校址,多次沉浮,历经沧桑,发展至今。这里只介绍1945年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和浙江大学医院创建的简要情况。
(一)创建与沿革
1945年8月,抗战胜利。教育部决定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和武汉大学分别增设医学院。
1946年4月,教育部拨款2亿元旧法币(约合10万美元)作为浙江大学医学院开办经费。是年初,浙江大学总校从贵州迁回杭州后,医学院招收首批学生,共20余名。医学院院址在大学路浙江大学老校址内。
当时,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邀请李宗恩组建浙江大学医学院筹备小组。筹备工作开始不久,李宗恩受聘为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并主持协和复校工作,推荐王季午主持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筹备工作。
浙江大学医学院在招生的同时,开始着手筹建附属医院。
1947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为王季午。
1947年11月1日,在田家园建成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现在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名为浙江大学医院,正式对外收治病人。门诊部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等七科。住院部分设头等、二等及三等病房,病床共60张。此外尚有药房、放射室、病案(门诊及住院病案并存)、手术室、营养室、图书馆。图书馆中各科的国内外主要杂志基本订齐。医学院教师与医院医师大都相互兼任。
前排右中为竺可桢及夫人,左中为王季午及夫人(1947年11月1日)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与附属医院由军管会文教组接管。
(二)教学概况
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成立之初,学制7年包括预科2年、本科5年(前2年为医学基础课,后3年为医学临床课),国立浙江大学其他6个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师范学院、法学院)的学制均为4年。
从1949年第一学期起,学制改为6年,预科2年缩为1年,招生数由20余名增至80名。
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采用学分制,学生至少修满252分,始得毕业。每个学生每学期所修课程除特殊情形外,不得少于14学分,也不得超过27学分。而文学院、理学院、农学院三院学生只需修满132学分,工学院、师范学院两院学生至少修满142学分,法学院学生至少修满166学分方可毕业。
为把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办成国内一流医学院,学校把竺可桢校长倡导的“求是”精神和“协和”的严谨风范融为一体。学校在具体实施时,采取三大措施:
一是学生的培养,实行因材施教,严格要求高质量,实行淘汰制,宁缺毋滥。第一届新生入学时20余人,到毕业时仅剩13人。
二是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临床基础知识。国立浙江大学有高水平的文、理学院,使得医预科生学习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不仅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基础,而且有扎实的人文科学的基础知识。如生物系的实验胚胎学、高级细胞遗传学、实验进化学、原生动物学,都是在国内医学院校中最先设置的课程。
三是聘请名教授任教和指导。医预科2年聘请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教授担任主任。著名生物学家贝时璋教授讲授比较解剖学,蔡堡教授讲授实验胚胎学。当时,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的解剖、生理、胚胎学、生物化学、病理、微生物、寄生虫学、药理等学科的师资力量与教学质量,在国内堪称一流。
临床各学科也有全国著名的专家、教授,包括郁知非、张沅昌、夏镇夷、伍正谊、项全申等,其中多数都是北平协和医学院(今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的。当时,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学术声望。
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自1946年秋起至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止,共招收6届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