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地球的别名是“蓝色星球”,因为地球表面的70%被海洋覆盖。海洋为我们提供食物和工作机会,调节气候,生产氧气。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对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具有重要的作用。海洋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据估计是100万种海洋生物的家,虽然目前只有25万物种被发现。我们呼吸的氧气有一半以上是海洋的浮游生物生产的,它们每年吸收100亿吨的二氧化碳,对全球的碳循环起到关键作用。海洋对地球的气候进行调节,储存了大量的热量,缓解了气候变化的影响。有超过10亿人的食物主要来自大海,主要包括鱼类和藻类。海洋还为人类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有30亿人依靠海洋为生。
近年来,海洋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陆源污染严重,近海富营养化加剧,赤潮、绿潮等海洋生态灾害频发,滨海湿地面积缩减,海水自然净化及修复能力不断下降,自然岸线减少,海岛岛体受损,以及生态系统受到威胁,气候变化和污染等,气温升高带来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如飓风)增加,这些都给海岸沿线的保护(如防洪设施)带来了危险和压力,受其影响的还有水产业、航运、旅游业等。2℃的升温将造成15%~40%的生物多样性损失,带来诸如珊瑚白化等问题。二氧化碳导致的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使一些甲壳类生物的壳溶解。塑料污染、过度捕捞、频发海上漏油事件等都严重地危害着海洋环境保护。
在当今世界,海洋环境治理对大多数国家来说是一大难题。海洋具有流动性、开放性、三维性等自然特征,这使得其区域自然环境与地方行政边界缺乏有机联系,而且在海洋环境治理中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两者都具有不确定性、复杂动态和区域互赖等特征。因此,海洋环境治理不遵循人为的司法、行政界限,也不可能将它划分为独立的、自供自足的部分。同时,海洋往往是公共池塘资源,有多样化的互相竞争的行动者共同使用,且经常导致资源耗竭和管理冲突。随着海洋开发利用程度的日益提高,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利益关系日趋复杂,传统的管理方式已与社会经济发展明显不适应。大量研究表明,海洋环境治理的行动者就规则和行为达成共识、共同致力于矛盾的解决、协商权衡、共享信息和资源都将有助于海洋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从总体上看,这是从国家命令—控制式管理不断地向治理转变的过程。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狭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2018年,根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职责整合到生态环境部。近几年,生态环境部坚持点面结合,在全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渤海综合治理等方面展开海洋生态环境治理。随着海洋环境治理实践的不断推进,近年来关于海洋环境治理的研究逐渐增多,各种各样的理论被用来解释海洋环境治理现象,同时学者们也越来越关注海洋环境治理中产生的鲜活案例。本书梳理了目前海洋环境治理研究中学者运用较多的理论,同时也撰写了5个海洋环境治理案例,供关注海洋环境治理的学者和学生批评使用。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宁波大学公共管理一级硕士点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生陈金阳、林初肖、龚钱斌、阮怡清等同学在资料收集、整理、案例调研和撰写中做了大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