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治理:政策、社会结构与复杂性市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问题

一 主要研究问题

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决策层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随后,国务院颁布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并且,在未来相当时段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国家主要的常规政策之一。本书在此政策背景下,考察了在钢铁产能过剩的情境下作为流通环节的钢贸市场在经济新常态、“三期叠加”、“三去一降一补”中的演进变迁过程。由此,提出主要研究问题:“在产能过剩的情境下钢铁行业的钢材交易市场为何会出现衰退?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治理政策下,市场在制度供给、型构模式和营商行动者这三个市场层级构件方面应如何进行系统治理而达致市场良性运行?”

二 经验性议题与理论性问题

根据研究策略,上述主要研究问题可划分为经验性议题和理论性问题。

(一)个案引发的经验性议题

一是日常话语的“市场”更多地指向“有形市场”而非主流经济学的商品价格合成机制,可见“市场的本质是什么”仍是厘清市场理论的关键。

二是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形成了具有强中国特色的地方“商帮簇群”式发展模式,其间营商人员人际关系的“联结方式”是否会因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生改变,仍是理解中国市场实践的基础社会性问题。

三是以“前店后库”式的上海逸仙钢市模式被周宁钢贸商不断复制并成为当前我国钢材交易市场的主流模式,这种组织模式的遍历仿制对资源配置是否有效与是否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重新探讨和进行反思。

四是在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钢贸市场无序发展、钢贸商内卷严重、“融资结网”出险传染加速以及人际信任缺失情境下,国家政策、市场模式、金融部门、营商能力、社会文化、信任体系以及市场信心等方面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应如何构建与有效治理是当下亟须解决的市场系统治理现实问题。

(二)学理与政策施行的理论性问题

一是如何正确理解“社会结构”与“市场社会结构”?首先,对“社会结构”这个长期以来一直无法形成统一认知的宽泛性学术术语进行精细化处理,即从学术史与学理性上,把它刻画为三个层级——“实践结构”“关系结构”与“制度结构”,进而将其运用于市场理论研究,提出“市场社会结构”概念,并拟提出“市场社会结构”理论框架(或称为“社会结构市场社会学”)。做如此理解与刻画,其学理依据是什么?且被运用于市场理论研究时其学理性处理方法应如何嫁接?需进一步辨明与论析。

二是“市场”一直以来是主流经济学研究的“黑箱”,如何有效“打开”?经济学界关于“市场”定义的观点纷呈。经梳理,迄今“市场”主要被理解为三种内涵,即“交易场所”“价格机制”与“市场制度”,以及主要关注两个核心问题,即“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形成与演化”。本研究借助复杂性科学,构建“社会结构复杂性市场系统”经济社会模型,拟对其进行综合性框定。学理上主要是基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对市场的理解与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发现,提出“市场的本质(哲学意义上的本体)是‘实践关系’”,并指出其可作为嫁接交叉学科的桥梁。由此,对“实践关系”作为撬开市场“黑箱”的钥匙而引发提出的“实践结构”需进一步进行交叉学科的论证。

三是将“社会结构”划分为“实践结构”“关系结构”与“制度结构”三个层级的依据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嵌入“市场”这个经济学核心问题?还是市场本身就内生有这三个层级?至此,用复杂性科学研究中的“层展结构”——涌现机制,揭示了市场是一个复杂性的经济系统。由此又引出一个学理性问题:“层展结构”的涌现机制是什么?

四是如何正确理解与实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结构性”问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施行贯彻中,研究发现:“结构性”,不能按照西方供给理论,也不能按照国内有些学者提出的新供给经济学理论来理解,本书认为“结构性”不是“结构”。“结构性”应被理解为“结构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应成为本体,成为政策需要治理的对象。由此提出,“结构性”改革应是一种“系统治理”思维,以系统组分之间的关系为政策治理对象,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象是复杂性经济社会现象,必然要用系统性治理方式。于是,“结构性治理”在政策层面上具体应如何推动,成为本书的政策背景和最终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