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中国重点中学的发展特征
政策制度具有导向性,我国重点学校制度的任何嬗变与调整都对事实层面重点中学的数量、资源配置、办学质量等产生影响。
一 数量上呈“M”型发展态势
我国重点中学在数量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变化过程,其中“文革”时期被彻底废除,“文革”以后又经历了大发展。
(一)重点中学从无到有
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重点中学制度的出台,各地结合教育现状与社会发展需要,规定了应当重点办好的中学数量。其中,北京20所,江苏14所,天津、上海、四川、安徽、福建各10所,浙江9所,山东8所,河北7所,湖南6所,松江、广东、河南、湖北各5所,广西、沈阳、吉林、山西、重庆、陕西各4所,云南、贵州、辽东、辽西、江西各3所,武汉、黑龙江、旅大
、甘肃、西安各2所,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绥远、热河、鞍山、抚顺、本溪、广州、内蒙古各1所。全国重点中学总计194所,占全国中学总数的4.4%。
以上海为例,1954年,上海市政府批准市东中学、市西中学、上海中学、育才中学、继光中学、复兴中学、虹口中学、第一女中、第二女中、第三女中等10所中学为重点中学,并对这些重点学校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在确定重点学校之后,市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工作措施,加强重点学校建设,主要包括充实领导力量,调配师资骨干,严格新生入学条件,适当增加设备,扩大校舍或场地,初中全部开设外语课程等。
重点学校制度从出台到全面实施所用的时间非常短,这从一个侧面表明这种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被绝大多数人认可的。在教育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重点学校制度是确保教育质量的关键。
(二)重点中学第一个发展高潮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重点学校迎来了1949年以来的第一次发展高潮,数量显著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1963年,我国27个省(区、市)确定的重点中学共487所,占公办中学总数的3.1%。与1953年相比,虽然重点中学占公办中学总数的百分比有所下降(1953年占4.4%),但大多数地区重点中学的数量都增加了。以北京为例,1953年北京确定办好的重点中学数为20所,而1963年确定了27所市属重点中学,分别为二中、四中、五中、六中、八中、九中、二十五中、二十六中、三十一中、一〇一中、女一中、女二中、女三中、女四中、女五中、女十二中、女十三中、四十三中、四十七中、六十五中、回院附中、牛栏山中学、师大一附中、师大女附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河北北京中学。
(三)重点学校数量急剧下降
“文革”期间,随着重点学校制度被彻底废除,重点学校也名存实亡,重点学校的数量、师资、办学条件都得不到保障。周全华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一书阐述了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重点学校的命运。
“文化大革命”批判“小宝塔”并非空穴来风。但是“文化大革命”的批评,使用的武器是文化平均主义和“阶级斗争”错误理论,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不可少的差别说成是“阶级分化”,批判“小宝塔”是培养少数“精神贵族”,培养学习尖子是培养“修正主义特权阶层”,划分重点学校是办“贵族教育”,搞“天才教育”,重新“对劳动人民子女实行文化专政”,从而根本否定高质量教育存在的意义,根本否定社会有意识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必要性。
这一声势浩大的批判,对一批办得卓有成效、声名远播的重点学校打击非常之大。这些名牌学校的富有教学才华的名教师,惨遭迫害,折磨致病伤残死者不少,队伍失散,设备仪器破坏,多年积累而成的经验、校风、传统,扫地以尽。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是一所重点小学,创办于1909年,位于西单手帕胡同,前身为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两等小学堂,有悠久的良好的教育传统。“文化大革命”期间该校办“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展览,拿出示众的竟是拔尖学生“笔记工整的作文”和“全年无错题的算术本”。
此后取消重点学校,调走骨干,撤销优待政策,按社区就近招生,名牌学校变得毫无特色,消失在大量新办的普通社区学校之中。“小宝塔”结构的学校体系,改造成“水平面”结构,取消了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竞争择校考试,学生一律就近入学,在学校里也禁止划分重点班,废止留级,实现了平均主义的机会平等。
从这段描述来看,“文革”时期的重点学校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表现为:大量名牌学校办学传统被毁,师资力量流失,教学仪器设备被破坏,竞争性的招生选拔体制被彻底废除,教学质量低下。
另外,邢铁回忆了“文革”时期其在河北新河中学求学的经历,从中也反映了当时重点高中招生、办学等方面的特点。
新河中学原名“河北新河中学”,是省属重点中学,也是新河县的最高学府,“文革”期间一度改名为“东方红中学”。1968年原来的学生全部离校后,停顿了两年,1970年开始恢复招生,只招高中班。我们是73级,入学是经过考试的,类似现在的招生,只是简单得多,数学、物理和化学一张卷,政治、语文和英语一张卷,语文就是一个作文题“记一个三好学生”。考试成绩没有公布,我们也不在意,能上就行了,因为还不是完全按分数录取,还要有大队和公社的推荐(政治把关),家庭出身有问题的成绩好也不行,县里头头脑脑的孩子考不考都能上。……现在看来,那时候的考试确实过于简单,也很不规范,但毕竟是恢复招生考试了。
“文革”中的学制改革,是教育革命的一个突出表现,其主要特征是把原来中小学和大学水平的“双轨制”加以合并,把重点学校与业余学校合并;并把基础教育周期缩短为9年,把高等教育的周期缩短为2~3年,使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界限模糊。其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平等的教育机会,关注群众教育,将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缩小城乡差别,开办面向工农的单轨制群众教育。
从邢铁的回忆来看,当时的重点高中在招生方面抛弃了成绩和能力指标。成绩优异和头脑聪明不再是重点高中选拔招生的标准。当时重点高中的教学秩序或多或少受到停课闹革命的影响,教学内容、方法等均受干扰,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四)重点中学第二个发展高潮
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重点学校制度的恢复,我国重点中学数量有了一定增长,迎来了1949年后的第二个发展高潮。至1979年底,全国已有重点中学5200多所,在校学生520万人,占中学生总数的8.8%。
至1981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上海市)共有中学106718所,高中及文理中学24447所,重点中学4016所,重点中学占中学总数的3.8%,占高中及文理中学的16.4%。
与1963年相比,重点中学的绝对数量增长了7.25倍(1963年全国重点学校总数为487所),比重提高了0.7%(1963年为3.1%,1981年为3.8%)。在地方上,广东省1963年共有10所重点中学,而1986年达到126所(省重点中学18所,市、县重点中学105所,部门重点中学3所);福建省1963年仅有14所重点高中,而80年代共有90所(含华侨重点中学3所),其中首批办好17所;陕西省重点高中从1963年的10所增长到1981年的115所;上海从1963年的13所增加到1981年的76所;山西省从1963年的41所增长到1981年的291所。
(五)重点中学数量稳步增长
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评估验收1000所左右示范性普通高级学校的通知》的出台,重点中学数量继续保持稳中增长。比如,1994年,浙江省有92所重点中学,比1981年底的80所增加了12所。1997年,重庆市有高中校(点)279所(处),其中重点中学41所。2005年,河南省取消了原来的省、市级重点中学的称号,改称示范性普通高中,经专家评估后才能获得该称号。河南省首批确定了57所示范性高中,比原来全省24所重点高中增加了33所学校,增加了近7万个优质教育名额;同时,确定了63所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可见,在重点中学制度多样化发展阶段,重点中学的数量并没有减少,而是持续稳步增长。
二 关注升学率和办学特色
我国重点中学的评价标准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重点中学确立到20世纪80年代末,主要以升学率作为重点中学的衡量标准。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主要以“综合发展,关注特色”作为衡量标准。
(一)第一阶段:升学率是界定重点中学的主要指标
这一阶段的政策文件指出,所谓重点学校是指“领导干部较强,教师、校舍、设备等条件较好的全日制中、小学校(包括当地高等学校、机关、厂矿企业举办的基础教育的全日制中、小学校)”。该描述中带有评价色彩的“较强”“较好”等词语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很难认定,因此实际操作中往往选定清晰的、量化的标准来确定重点中学,其中升学率是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当时的学校大体上被分为三类:第一类最好的学校,每年有多达70%~90%的毕业生考进大学;第二类学校的高考升学率一般在15%~30%,或不到15%;第三类包括民办中学和农业中学,它们的学生通常无法升入大学。“中考和高考升学率最高的那些学校被确定为重点,它们保证能得到最好的教师,最宽裕的经费,最好的设备,以及提供优秀的小学、中学毕业生。在中学入学考试中分数最高的学生被分入第一类学校,其他按分数高低分入下一类学校。虽然只有1962年在地方报纸上正式宣布过这种做法,公布过结果,但这种升学率排名次的做法却一直在内部采用,而且以后在公众心目中成为评价学校优劣的依据。”
可见,升学率决定着学校的排名以及学校所能获得的教学资源和办学设备,甚至左右着师资的配备和生源的质量。升学率实质上成为重点中学的招牌和护身符。重点中学的升学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备考,学生往往要废寝忘食。这种激烈的升学竞争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常态,并且得到政府高层人员的鼓励和赞同。时任福建省教育厅厅长的王于畊曾公开支持这种升学竞争。“她以其地位和声望,支持这种努力,并亲自去访问升学率高的沿海城市和学校。她激励他们继续竞赛,争取优胜红旗。另外,一名被访问的学生说,这种竞争进行得如此热切坚决,以致在经济萧条的那些年月里,他们的学校要求低年级学生把口粮的一部分捐给毕业班的学生。这不但在考前知识填塞的紧张时期加强了他们的体力,而且也将全体学生吸引进了这场为学校赢得承认、为学校‘争光’的斗争中去。”
(二)第二阶段:“综合发展,关注特色”是主要衡量标准
这一阶段的重点中学的评定流程是“建设—申报—评估”。各个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现状,按照重点中学建设的标准建设,然后向教育行政部门申报,教育行政部分组织专家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则被认定为重点学校,再享受相关的政策优势。
这一阶段,教育行政部门看到了重点中学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比如单纯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停滞不前,等等。因此,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明确重点中学评估标准引导重点中学加强建设。1995年,国家教委出台了《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评估验收标准(试行)》。从国家验收评估的要求来看,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关注学校的发展特色、办学质量,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强调学校文化历史的积淀……总之,从办学条件、学校规模、课程教学、德育工作、示范性作用发挥等各个方面限定了办学标准。
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评估验收标准(试行)![国家教委。关于评估验收1000所左右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的通知[EB/OL].(1995-07-03)[2021-12-25].http://www.chinalawedu.com/falvfagui/fg22598/21545.shtml.](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6FB5D/26947482802657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40405497-exM0I2RmBj5RKIGcFHtl0RtOp80bBqxK-0-a8b71b92e497ad5d0f69088ddbecc0b5)
为在全国有计划、分步骤地评估验收1000所左右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以下简称示范性高中,含独立高中和以高中为主的完全中学),特制定本标准。
第一条 国家教育委员会评估验收的示范性高中是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模范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办学思想端正,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教师素质和办学条件好,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高,办学有特色,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社会和高等院校对其毕业生评价较好,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外有较高声誉的普通高级中学。
第二条 示范性高中在加强德育工作、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科学研究、学校管理、勤工俭学等方面对其他一般普通高级中学起示范作用;在师资培训、设备使用等方面发挥基地作用。
第三条 学校高中班数一般不低于18个,每班学生不超过50人。
第四条 有与学校规模相适应的和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所需的校园和校舍。校园占地面积,城市学校一般每生不少于25平方米,农村学校一般每生不少于3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城市学校一般每生不少于10平方米,农村学校一般每生不少于12平方米(不含教职工家属住房)。
第五条 有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各类教学和教学辅助用房、设施、设备、仪器、标本、模型、挂图等。有保证学生一人一组或二人一组进行实验操作的条件。有从事实验室工作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按照有关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教师的演示实验与学生的分组实验开出率为100%。有微机室、语音室和电教室。
第六条 有足够使用面积和设施的图书馆。教师资料室和学生阅览室的座位分别按不低于教师总数的40%和学生总数的20%设置。藏书量为每生50册以上,报刊种类达到150种以上,工具书、教学参考书种类达到300种以上。音像资料、计算机教学软件的数量和种类基本满足教学需要。有懂业务的专职图书、资料管理人员。
第七条 有与学校规模相适应的体育运动场地。位于城市市区的学校有300米环形跑道,位于市郊、县城和农村的学校有400米标准环形跑道;有满足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需要的设施、器材。有条件的学校要有体育馆或风雨操场,游泳池或滑冰场。
第八条 学校卫生室的器械与设备,要达到国家教育委员会规定的Ⅰ档配备标准;要有必备的常用药物。
第九条 学校布局合理,校园整洁、优美,环境体现教育性;校舍光线充足,通风良好;校园生均绿地面积达到1平方米以上;校园道路畅通、坚实平整,消防车能通达每幢建筑物;卫生、消防、供水、排水、供变电等设施完备;学校附近无污染源,保证师生的健康和安全。
第十条 有稳定的教育经费来源,学校基本建设、大型设备添置等专项经费纳入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通过政府拨款、校办产业创收、社会及个人捐资助学等多种渠道,使经费能够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并保证生均公用经费的逐年增长。
第十一条 校长任职条件按国家教育委员会有关规定执行。学校领导班子结构合理,人员精干,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包括同等学力)或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精通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业务,具有较强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勇于开拓。
第十二条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积极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办学效益。学校管理手段现代化。学校党组织的监督、保证作用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十三条 有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相适应的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并有切实可行的教师培养、培训计划。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育思想端正,为人师表,业务能力较强,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以上,其中高级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0%以上;部分教师应当是省内有影响的教学骨干。
汉族师生在校园内、少数民族师生在用汉语进行教学时,应讲普通话、书写规范的简化汉字。
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不低于1:10。
学校职工队伍精干高效,有效地为教育教学服务。非教学人员与教学人员的比例适当。
第十四条 有反映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的改革与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有教育实验项目,并取得有一定影响的科研成果。教育质量在当地居领先地位。
第十五条 认真贯彻国家制定的指导性课程方案,深化教学改革,形成较为完备的学科类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和活动类课程体系,加强教学管理,教学手段现代化,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
第十六条 德育机构、队伍健全,基地落实。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德育工作网络。把德育寓于各科教学和学校各项工作之中,并取得显著成效。
第十七条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严格按照课程方案要求上好体育课,积极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控制近视眼发病率。学生身体素质良好。
第十八条 有艺术教学设备和专用教室,配备专职与兼职教师。按课程计划要求开设音乐、美术必修课和有关选修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学生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能力和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
第十九条 按课程计划要求开设劳动技术课,教材、师资、设备、场地落实。学校内外有开展勤工俭学、劳动锻炼的基地。学生劳动观念强,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第二十条 学校行政后勤工作坚持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坚持勤俭办学,严格财务制度;管理好校舍、校产;开展勤工俭学,办好校办产业。
第二十一条 采取选派干部和骨干教师、提供设备和场地、联合办学和办分校等多种形式帮助一般高中,尤其是薄弱高中,并取得显著效果。
第二十二条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十三条 本标准的解释权在国家教育委员会。
三 “公办名校”的性质不曾改变
我国办重点中学的历史条件从“又穷又急”转变为“各方面资源较为丰富,各类人才储备也较为丰富”,但唯一不变的是目前我国的重点高中仍然是典型意义上的“官办名校”。这与我国民办教育不发达的现实息息相关,也与我国对重点中学发展的导向分不开。纵观我国重点中学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2010年以前的重点中学制度都局限于“公办高中”。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多地开始了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尝试,鼓励公立的或私立的非重点高中特色化办学。这些或公立或私立的非重点高中可申报特色化和多样化办学项目来取得政府经费、资源等方面的支持。虽然“官办名校”仍然是这些项目的主要支持对象,但也有少数的非重点高中因为特色化办学取得了项目资助和扶持。比如,南京市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实践以来,民办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校区、南京九中等非重点高中取得了南京市政府的相关资助。再如,2012年浙江省开展特色示范高中评比以来,少数非重点高中(杭州第七中学、杭州绿城育华中学、奉化武岭中学、义乌市义亭中学、杭州市源清中学、宁波市第四中学等)成功跻身特色示范高中之列。上述种种尝试,虽未打破“官办名校”的重点高中模式,但至少政策上已意识到要关注那些自发成长起来的“好”学校。
四 各类办学资源的优先确保
冯建军指出:“任何教育都需要借助一定的资源条件,资源的优劣决定着教育的结果。所以教育的结果公平又取决于教育过程的公平,即资源的配置公平。这样,教育过程中资源配置的公平,成为现阶段教育公平的核心与关键。”在各类资源配置过程中,重点中学具有较大优势。
(一)硬件设施优势
除“文革”时期之外,在重点中学制度发展的任一阶段,重点中学在硬件设施上都拥有优先配置权。譬如,20世纪60年代出台的《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学校的通知》就规定,要充实教学所必须具备的物质条件,包括校舍和图书、仪器、体育、卫生设备;中学应当配备够用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和图书阅览室[以北京市为例,要求重点中学每班都配备一个基本合格的教室,此外每校至少有5个实验室(物理、化学各2个,生物1个),4台录音机];保证教师有必要的教学参考书与工具书,补充学生的课外读物;翻修操场,更换不合格桌椅设备;适当提高经费拨款,用于教学和办公等。
20世纪80年代,重点中学的硬件设施和仪器设备同样得到了优先配置。譬如,上海市教育局为重点学校配备了电视机、录音机、幻灯机和教学仪器,扩建了实验室,拨发教学仪器、电教设备经费共300多万元,平均每所重点中学11.9万元。1984年,辽宁省人民政府为落实“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
的指示精神,拨款24万元为重点中小学购置电子计算机。
1986年,北京市购进彩色录像机300套、计算机220套,分配给部分市重点中学。
湖北省则为重点中学提供基建投资补助,主要用于学校教室、图书阅览室、实验室的建设。
可见,各地政府对重点中学硬件设施的配备极为重视。
20世纪90年代,重点高中的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袁振国的调查显示,重点高中的实验室配备、仪器设备、校舍面积、人均图书拥有量等方面均显著优越于非重点高中。实验室配备方面,A地重点中学1990年有20个实验室,1992年22个,1994年26个,1995年26个;非重点中学1990年5个,1992年5个,1994年7个,1995年7个。B地县重点中学B1在80年代初就配备有实验室7间,区重点中学B2配备有3间,而非重点中学B3一直到1982年还没有配备一间。到1995年,县重点中学B1实验室增加到22间,区重点中学B2增加到18间,非重点B3增加到6间。
仪器设备方面,重点中学仪器配备投入多于非重点中学。A地90年代重点中学在仪器设备方面投入的经费分别为1990年4万元、1992年4.5万元、1994年5万元、1995年5万元;而非重点中学1990年为0.4万元、1992年为0.5万元、1994年为2万元、1995年为2万元。
校舍面积方面,1981—1989年非重点中学B3的人均面积一直是3平方米,1990年扩大到人均3.5平方米,1994年扩大到5平方米;1981年重点中学B2人均校舍面积3.9平方米,1990年为6.8平方米,1994年达到7.9平方米。
人均图书拥有量方面,在A地,重点中学1990年人均拥有20册图书,1992年22册,1994年24册,1995年25册;非重点中学1990年7册,1992年8册,1994年10册,1995年11册。
21世纪以来,被认定为示范性高中或特色高中的学校依然在办学条件上具有绝对优势。一方面,这类学校中的大部分是曾经的老牌重点中学,积聚了优越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被认定为示范性或特色高中之后,相关拨款可观。麻晓亮等人的研究表明,中国西部的示范性高中的体育场馆的达标率、理科实验室设备的达标率均高于非示范性高中。刘凯等比较了欠发达地区示范性高中和非示范性高中资源配置的差距,发现欠发达地区各县都投入巨资来建设示范性高中。以甘肃泾川县为例,该县共有3所高中。自2002年起,该县对省级示范性高中泾川一中进行重建、改造的基建资金累计达3200万元,其中有投资150万元的多媒体教室和电子备课室,投资720万元的多媒体演播室,投资900万元、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的科技大楼,投资600万元、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的学生公寓楼,等等。而另外两所非示范性高中玉都中学、高平中学则仍存在着大面积的土木结构校舍,危房率分别约为17%和21%。2004年,泾川一中在校学生数为玉都、高平两所高中学生总数的1.6倍,但在固定资产购建、维护支出方面的费用,超过这两所高中总和的3倍。
(二)优质师资配备
在教育领导和师资力量配备上,重点中学享受政策优惠。譬如,北京市1963年对重点中学领导干部进行了补充。牛栏山中学配备一名领导全面工作的校长,一〇一中配备一名中国共产党支部书记,二十六中配备一名管教学工作的教导主任,10所学校中有7所配备了能力较强的总务主任。同时,为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课程配备更充裕的教师,其中增加语文教师20人,数学教师15人,英语教师40人;为每一门基础学科配备了2~3名骨干教师,将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分配到重点中学。
20世纪80年代,相关政策对重点中学领导班子的资质和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学校领导班子要少而精。要把能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教学经验,有管理能力,年富力强的教师提拔到领导岗位上。不适合学校工作的领导干部要进行调整。”譬如,上海让一些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熟悉教学业务、有一定管理经验的老校长恢复职务。
广东省为重点中学校长的专业发展提供专门的培训。1986年,开办重点中学校长研究班,半年一期,系统学习学校管理;第一期学员38人。
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各地择优将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分配到重点学校;抽调骨干教师,确保重点学校至少有1/3的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譬如,上海市从高校毕业生中择优分配一部分到重点学校,共补充了260人,平均每校10人。另外,各区、县、局调配了244名教师支援重点学校。广东省重点中学师资基本配套,素质良好,学历达标者占50%以上。
从结果上看,重点中学在师资力量配备上远优于非重点中学。袁振国的研究表明,A地(经济发展速度一般的内地地区)1990年重点中学共47.0%的教师为本科学历,非重点中学则为18.0%;1995年重点中学本科学历教师高达52.1%,而非重点中学仅为21.1%。
B地(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比较快的长江流域的小型城市)1981年重点中学的教师本科毕业率已经达到40.0%左右,而当时非重点学校只有10.0%,到1993年重点中学上升到76.0%,非重点中学上升到21.0%。
21世纪以来,重点中学的师资力量依然保持优势。对甘肃省县域高中的一项调查表明,2004年甘肃省20个县区示范性高中的教师,本科学历达标率在58%~92%,高级教师占比为13%~29%;非示范性高中的教师,本科学历达标率在22%~55%,高级教师占比为0%~11%。冯建军的研究指出,江苏省的星级高中聚集了最优秀的教师。以江苏省M县为例,该县共有普通高中9所,其中F高中是唯一一所四星级高中(三星级高中5所,二星级高中3所)。全县7位特级教师全部在F高中任教,该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高级教师的比例远大于其他学校。
(三)经费优先满足
重点中学在教育经费上往往能得到优先满足。袁振国比较了A(经济发展速度一般的内地地区)、B(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比较快的长江流域的小型城市)、C(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三地若干所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的生均教育经费,发现重点中学略微高于非重点中学。A地1986年重点中学的生均教育经费为161元,非重点中学为140元 ;B地1985年县重点中学的生均教育经费为282元,区重点中学为248元,非重点中学则为220元;C地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的生均教育经费差异并不大。另有研究表明,宁夏W市2010年示范性高中所获得的政府教育经费远高于非示范性高中,其中学校名气越大财政拨款越多。示范性高中A获得的财政拨款为1482.34万元,示范性高中B为1230.71万元,非示范性高中C为850.30万元。
然而两类中学的附加教育经费差异巨大。在袁振国的研究中,1990年A地的3所重点中学的附加教育经费为1989年12万元、1990年12万元、1991年2万元、1992年8万元、1993年28万元、1994年73万元、1995年220万元、1996年500万元;而非重点中学没有得到附加经费。
再如宁夏W市,2010年示范性高中A的学杂费与其他来源经费收入总额是810万元,其中择校费与复读费总额为190万元;示范性高中B的学杂费与其他来源经费收入总额为670万元,其中住宿费为87万元,择校费与复读费为90万元;非示范性高中C的学杂费收入总额为350万元,择校费与复读费总额非常低。
(四)生源选拔优势
20世纪60年代,教育行政部门对重点学校招生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通过适当扩大招生范围保证重点学校能够招到优秀的学生。《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学校的通知》规定:“这批中、小学校(重点中小学)可以在较大的地区范围内择优录取德、智、体几方面条件较好的新生。小学的招生范围在学生能够走读的条件下,可以不受学区的限制;初中可以在市、县范围内录取新生;高中可以再适当扩大招生范围。”如此看来,重点学校具有跨区招生的资格,这就便于将最优秀的学生集中起来培养。
改革开放至80年代末,重点中学在招生上享有在全市范围内择优录取的政策优待。《教育部关于分期分批办好重点中学的决定》规定:“要适当扩大招生范围,切实改进招生办法,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杜绝招生工作中走后门等不正之风,确保新生有较高的质量。”一般通过统一考试、分批录取的方式确保重点高中第一批招生,将成绩优异的学生集中到少数几所重点高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重点高中开展了招生制度改革,除了统考择优录取外,还采用了名额指标分配录取和保送推荐录取等方法。所谓名额指标分配录取,是指重点高中拿出一部分招生名额分配给各个初中(一般按照初中学生人数进行分配),各个初中按照学生考试成绩从高到低择优推荐学生进入重点高中就读。保送推荐录取则是一种无须参加中考的录取方式,初中学校按照一定标准,通过校内选拔,将表现优异的学生推荐保送到重点高中就读。这两种方式都是为了使重点高中招生更加科学、合理,并没有改变“择优录取”的招考原则,无非是将统考的统一分流转为学校内部的分流。总而言之,招考制度虽然有所变化,但某一地区重点高中的生源仍然是最优的。
近年来,由于中考兼具入学考试和学业水平考试两种功能,其选拔性功能大大降低。也就是说,中考无法选拔出重点高中真正需要的人才。有鉴于此,各地纷纷出台了适用于重点高中提前自主招生的相关政策。有研究者分析了2013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中考招生工作实施意见》,发现各地均采用分批录取的方式实施高中招生工作。分批录取的顺序大致为:①提前批(主要包括三类,一是部分高中尤其是优质高中的名额直接分配到初中;二是免试直升与破格录取;三是特长生);②省级重点高中,统招生与择校生;③市级重点高中,统招生与择校生;④一般普通高中,统招生与择校生;⑤民办高中、高职、中职(师)招生。分批录取在制度上确保了重点高中选拔出最优秀的学生。
在上海,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具有提前自主招生的资格。提前自主招生分为推荐与自荐两种形式。前者是指各初中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综合素质等表现,推荐学生进入实验性示范性学校就读;后者是指学生通过自我推荐的形式跨区报考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凡是被认定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学校,都可拿出40%左右的名额用于提前招生,其中推优比例为30%左右,自荐比例为10%左右;承担“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项目的试点学校(上海中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提前招生的比例可达到50%左右。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可根据学校特色以及对人才的定位制定自主招生方案。
笔者对56所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提前招生方案中的招生要求进行了内容分析(见表1-4),发现所选拔的学生需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①优良的综合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②优良的学业成绩,各学科均衡发展;③参加学科类或者科技创新类竞赛并获得一定奖项,体现出较强的创新能力、合作交流能力;④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和社会实践活动,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⑤获得诸如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⑥在各学科、艺术、体育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长;⑦身心健康,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⑧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独立生活。综上可见,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提前选拔的学生显然是各个方面均表现优秀的学生。
表1-4对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提前招生具体要求的语词分析

资料来源:整理自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提前招生方案。
同一所重点高中的招生也按照分层分类的原则来开展。下文以YY中学为例具体说明。
YY中学,1981年被列为浙江省80所重点中学之一,1995年被评为浙江省18所一级重点中学之一,是一所典型的重点高中。YY中学也不断探求多样化的招生选拔方式。目前主要采用自主招生和统一招考两种方式落实招生工作。近年来,自主招生逐渐成为其最主要的招生方式,就2014年而言,自主招生的比例达到62.5%。自主招生又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创新实验班招生,第二类为保送生招生,第三类是直录生。
创新实验班招生在初三第一学期的期末(12月底)进行,只有那些在学科竞赛中获一等奖或在创新发明比赛获省级一等奖,初一、初二成绩级段前10名,并且获得所在初中推荐的学生才能参加创新实验班的测试。
第二次招考在初三第二学期的期末(4月底)进行,YY中学提前自主招生。学生参加YY中学组织的选拔考试,YY中学根据考试成绩进行初选,然后组织领导小组对初选的学生进行面试,最终选拔出320名学生进行提前辅导。
保送生招生安排在初三第二学期的期末(5月左右)。保送生一般要满足如下条件:志向远大、品学兼优、心态阳光,综合素质评价达到1A3P(1项优良、3项及格)及以上。按照文化课总成绩排名的高低实施推荐选拔工作。文化课总成绩的计算方法为:初一两次期末考试成绩总和占20%,初二两次期末考试成绩总和占30%,初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占50%。满足以下条件者可不受初中期间文化课平时成绩的限制而直接参加保送生的文化课测试:①在初中期间获得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浙江赛区普及组三等奖及以上者;②在初中期间参加全国创新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③在初三期间参加市教育学会组织的数学竞赛的一等奖获得者。
直录生招生于初三第二学期的期末(5月左右)进行。统一招考安排在中考之后,按照名额分配择优录取。
YY中学的中考招生分层分类特点十分明显。创新实验班最早招生,提前锁定优质生源;保送生招生分类实施,那些在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即使文化课成绩稍逊也有保送推荐的资格,未在竞赛中获奖的学生按照文化课成绩高低择优录取;统一招考是YY中学最后采用的招考方式,基本上最优秀的学生在自主招生中已经选拔出来,而统一招考在很大意义上成为那些薄弱初中的学生进入重点高中的通道。这样的招生设计好似一张天罗地网,将最优秀的学生网罗到重点高中,其他非重点学校根本无法“染指”这些优秀学生。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这种分类招考的形式被沿用到了后续的分班之中。在YY中学,最早招收的创新实验班的学生被集中安置在两个班级中,其在课程内容的深度、难度、进度等方面都有别于其他班级,学校为这两个班级配上最好的教师。保送推荐上来的学生也被集中安置在一起,YY中学把这部分学生所在的班级称为“实验班”,分为理科实验班和文科实验班。而通过中考招进来的学生也单独安置,这部分学生所在的班级称为“平行班”,也有文科班和理科班之分。
五 聚焦于精英人才的培养
我国的重点中学以培养精英人才作为办学的任务和目标。笔者统计了当前我国部分重点中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大部分重点中学都从智力和德性两方面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强调未来精英人才的培养(见表1-5)。
表1-5我国部分重点中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续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