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国外高通量卫星发展历程
国外高通量卫星大体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2005—2010年),单颗高通量卫星的容量在50Gbps左右。
2005年8月,世界首颗高通量卫星IPSTAR-1成功发射,提供45Gbps的通信容量,卫星采用点波束设计架构,提供84个Ku频段用户波束。该卫星于同年10月正式开通运营,开启了高通量卫星通信新时代。
(2)发展阶段(2011—2019年),单颗高通量卫星的容量在100~260Gbps。
随着高通量卫星技术的逐步成熟,以及卫星应用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充,高通量卫星进入阶跃式发展阶段,以Viasat、Hughes为首的卫星运营商和卫星投资商开始大量建造高通量卫星或载荷。2011年10月,Viasat-1高通量卫星容量达到140Gbps;2012年7月,Jupiter-1(Echostar-17)高通量卫星容量达到100Gbps;2017年6月,Viasat-2高通量卫星容量达到260Gbps。表1.1展示了现阶段国外已发射的典型高通量卫星统计情况。
表1.1 国外已发射的典型高通量卫星统计表
续表
续表
(3)跨越阶段(2022年以后),单颗高通量卫星的容量将达到1Tbps。
继Viasat-1和Viasat-2高通量卫星,Viasat继续向更大通信容量方向发展,其规划的Viasat-3系列采用功率分配技术,提供3颗1Tbps以上容量的高通量卫星,同时配备最新型的地面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宽带卫星通信服务。该系列卫星能够实现灵活的动态资源分配,适用于各类高速、高品质需求的互联网接入及流媒体传输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