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雷达原理与设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二次雷达系统发展概况

二次雷达系统发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80多年中,作战需求和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是二次雷达系统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进步是二次雷达系统发展的基础。

二次雷达敌我识别(IFF)系统是一次雷达的“孪生兄弟”。20世纪30年代末,由于作战环境的迫切需求,人们发明了一次雷达。一次雷达通过辐射无线电电磁波,能够检测和发现远距离目标,增加防空预警时间,在战争中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但是一次雷达只能检测和发现目标,不能判别该目标是敌方飞机还是我方飞机,因此遭到军方的质疑。当时的英国空军轰炸机指挥官员曾发出警告,雷达带来的问题比其自身所能解决的问题还要多,除非人们找到一种能在显示器上识别飞机敌我属性的方法,否则要停止雷达的研制和使用。在这种背景和战争环境下,英国科学家率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套无线电识别系统,即马克 I(Mark I)二次雷达敌我识别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最基本的敌我识别功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战需求不断推动二次雷达系统的发展和改进。1941年,改进型二次雷达敌我识别系统马克 III(Mark III)开始在美国大批量生产并得到大量应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西方盟军的所有飞机和军舰都装备了Mark III。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战争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人们利用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使二次雷达敌我识别系统进一步得到完善。20世纪50年代初,人们成功研制出一种完整、成熟的二次雷达敌我识别系统——马克 XA(Mark XA),其被推荐应用到空中交通管制系统中作为二次监视雷达。20 世纪 60年代后,二次监视雷达和二次雷达敌我识别系统根据各自不同的应用特点和需求向不同的方向发展:二次监视雷达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减少系统内部出现的各种干扰,提高系统容量,以满足飞机数量不断增加的需求;二次雷达敌我识别系统的发展方向主要是提高系统安全性和战争中的电磁对抗能力。

本章将介绍二次雷达系统发展历史,着重分析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背景、主要解决的问题及主要的二次雷达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