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说”工业互联网落地:企业数字化转型全栈演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2020—2021年的几个大新闻给未来世界和中国的制造业定了调子。

中国作为全球煤电第一大国,提供了全球70%以上的燃煤电厂资金。中国在2021年9月宣布“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这意味着近几年承接了部分中国转移出去的低端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家,比如越南、泰国等,今后的制造业成本难以降下来,制造业流出中国不容易。制造业的一大部分成本是能源,尤其是电力。这些年虽然光电、风电技术发展迅速,发电成本也越来越低,但是天气原因对这些技术影响太大,发出来的电因为没办法大规模存储,而且目前的电转氢气、电转甲烷没有成熟的大规模商用模式,所以光电、风电等所谓的“清洁能源”也就无法做到“削峰填谷”稳定输出而被称为“垃圾电”。工业需要既便宜又稳定的电力供应,火电站还是工业电的主要供给方式,哪怕是偶尔停电,都会导致制造的产品的价格丧失竞争力。因此,这条政策一出,意味着很多发展中国家无法抄中国工业化之路的作业,也意味着全球制造业对中国有路径依赖的现状难以短时间改变。

时间再往前推一年,在2020年9月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中,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复苏发展的信号,意味着我国要坚定地迈向产业链的顶端。产业链越往顶端,单位能源消耗产生的GDP就越少,受碳限制的概率也就越低。这其实也与多年前一直提的“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是相吻合的。

两个政策联系起来看,传达出的信息可以归纳为:中国将继续在全球的制造业中发挥关键作用,也将在全球高端先进的制造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两个层面的信息对中国的工业都是一个利好信息,两个信息都利好高端先进制造业。

那么,接下来的关键就是如何让更多的中国企业进入“高端”“先进”的头部。无疑,使用工业互联网技术赋能企业、促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不二法门,毕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目前来看,发展最快的就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IT技术,使用互联网技术赋能工业领域,实现“IT+OT”的融合,从企业内部看就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中国工业走向“高端”“先进”的必然之路。

不要讲概念,关注可落地—这是我一直崇尚的观念。上一本书《落地生根—让智能制造回归价值》出版后,受到很多业内人士的关注,也证明了大家喜欢的是能把问题和内容讲得透彻的书,偏重实用。有一位业内好友,大家管他叫“老潘”,给了我一个建议:“《落地生根—让智能制造回归价值》这本书写得很好,剖析了制造行业的很多痛点并提供了解决工具,真的不是在讲概念,而是具有可操作性。你能不能再出本新书,把制造工厂中遇到的问题,从头到尾怎么碰到的、怎么解决的,你书里提到的工具怎么使用、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结合案例写得更深入一些,这样不管甲方还是乙方,看了你的书都可以直接拿过来照着用了……”

这是一项很有挑战的工作。一方面,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在工业领域一般周期跨度很长,至少需要全程参与了几个为期两三年以上的项目才能了解;另一方面,如果只讲如何在甲方(制造企业)发现问题、乙方(工业软件和服务提供商)提供了怎样的软件或服务,即又落入了浅显的流水账式记录,达不到“拿过来照着用”的目的。所以,本书将讲解如何发现工业企业中的问题,如何针对发现的问题来确立一个工业互联网研发项目,如何将工业互联网产品开发出来用以解决问题。这也是我带项目、带产品、带团队多年经验的一个梳理和汇总。

干货不一定干讲—既要讲干货,又要讲得生动,这是另一个有挑战性的工作。本书尝试使用人物情景扮演和对话的方式,把各种理论、工具糅合在一起,这也是本书书名中“剧说”的来源。

“道、法、术、器”落实在技术领域:“道”很容易,市面上可以找到一大堆讲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等的概念书;“器”同样很容易,市面上可以找到一大堆讲组件、控制器、工业协议等技术细节的书籍;“法”和“术”不易,一套完整的实操框架和如何在具体项目中衔接商业和技术底层不容易讲述。除了知识层面的复杂性,项目一般涉及公司的商业机密,无法直接拿来做展示。本书中的项目案例也不是照搬公司实际的项目案例,而是根据真正项目虚拟出来的“仿真品”,一方面考虑到了公司利益,另一方面对讲清楚本书的内容有足够的价值。

在进入正文之前,还是要表达一下对家人和各位朋友的感谢,他们给予了我大力的支持。本书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诚挚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作 者

202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