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传承发展
2006年12月,在韩首都首尔举办的国际学术会上,我国社科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先生提出了他的新研究观点,补充了夏至说,并提出端午节即夏至的观点。
这些研究和观点为端午节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解,丰富了我们对这一传统节日的认识。
然而端午这个节日已经不知流传了多久。
早在先秦时期,古越人的天皇氏已经发明了天干地支,这是我国古代历法的基础。
古越人最早的历法是干支历,他们将天地纯阳之气极盛的午月午日定为龙图腾的祭祀日。
这一时期,古越人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习俗。
河姆渡遗址的史前文化显示,早在七千年前或更早,越地就已经有了竞渡所用的独木舟和木桨。
这些发现表明,竞渡活动在古越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
专家们认为,进行龙舟竞渡的先决条件是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区,这正是我国南方地区的特色。
因此,可以推测端午的习俗最初可能只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流行,这些地区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稻米生产,为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相关习俗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习俗逐渐传播到长江上游和北方中原地区。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统一后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风俗习惯的融合。
汉代时期,南北统一,历法也有所变动,朝廷为了方便过节,将端午节定在阴历的五月五日。
根据现有的文献记载,两汉时期北方的端午风俗主要以避恶为主,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健康、平安的祈愿。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的频繁发生,人们经历了深重的战乱之苦。
在这种背景下,端午节的习俗中,人们最重视的莫过于“辟兵缯”。
辟兵缯是一种用五色丝线染练制成的日月、星辰、鸟兽形状的装饰品,上面刺有文绣和金缕,也被称为长命缕或续命缕。
这种习俗反映了人们对于和平与安宁的渴望,希望通过辟兵缯来驱邪避祸,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战争的伤害。
在这一时期,风俗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不仅受到上层意识形态的影响,也受到了历史上仁人志士活动的影响。
这些活动在风俗生活中积淀下来,成为人们共同的记忆和传承。
端午节起源于民间的原始崇拜,但在汉末魏晋时期,它又被赋予了纪念历史人物的内容。
例如,屈原的故事就是这个时期开始流传的。
隋唐时期,端午节的风俗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前朝的传统,同时节日的庆祝活动也逐渐演变为以娱乐为主的活动,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唐玄宗在《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详细记载了皇宫端午日的盛况,描述了在这一天,宫廷中会召集文雅的臣僚,举办盛大的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