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财务分析师的日常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地听说过四象限工作法,这是著名管理学家史蒂芬·科维提出的一个时间管理理论。如图1-1所示,史蒂芬·科维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不同的程度进行了划分,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象限:紧急且重要、不紧急但重要、紧急但不重要、不紧急也不重要。按处理顺序划分:先是处理紧急且重要的工作,接着处理不紧急但重要的工作,再处理紧急但不重要的工作,最后处理不紧急也不重要的工作。
财务部的岗位主要有资金、会计、分析等,资金与银行和收付工作直接相关,会计按照财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核算和编制报表;财务分析师则是接触公司业务最多的财务人员,需要站在业务角度或者公司战略的角度考虑问题。作为一名财务分析师,日常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各种财务数据,往往处理数据就会占用财务分析师大量的时间,那么是否应该将整理数据归类到重要工作中呢?
图1-1
尽管财务数据信息量巨大,但是财务数据是公司各种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数据经过过滤之后的结果。财务分析师如果仅从财务数据看待业务,那么难免会对公司的经营状况产生片面理解,有时候对业务的理解也仅仅是浮于表面。若要做出一些有意义的分析,就必须要深入理解业务实质。只有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了解业务情况后,才能知道数字变动背后的含义。所以,作为一名财务分析师,最重要的工作是了解业务,而非整理各种财务数据。
说到财务分析师的日常工作,主要可以分为:出具并分析管理用财务报表、日常分析和决策支持、费用管理与分析、内部控制、全面预算管理等。
理想的时间分配是这样的:
20%的时间用于整理数据,其中的特殊项目、调整项目需要及时跟进了解,这样在业绩发生异常变化时才会有敏感的“嗅觉”。虽然财务分析师不需要做账,但是要能看懂账,明白分录代表的含义。例如:公司2019年有一笔500万元的应收款由于与客户对账、收账时间非常久远,临近年底了还未收回,本着会计处理的谨慎性原则,会计人员计提了一笔坏账准备。而在对内给业务方看当月的业绩和利润时,这一笔坏账不适合计入经营性支出,因为这并不是日常经营正常发生的,只是由于对方回款速度慢影响了本期的利润,所以在分析经营性净利润时需要剔除。当然,对于欠款仍要提醒业务方尽快催促客户回款。
50%的时间用来沟通,跟业务部门沟通业绩、费用变动的深层次原因。由于毛利=客单价×订单量×毛利率,在财务人员看来,毛利的下降是客单价、订单量和毛利率这三个数字变化引起的,而在业务部门看来,可能是产品的市场存量变动,或者是消费者对品类的喜好程度发生了变化,导致销售客单价波动,进而影响毛利。需要明确的是,更深层次的数据变动原因来源于业务本身。因此,与业务部门日常的沟通是非常有必要的。
30%的时间用于分析和预测。这个时间用来思考如何有效地输出前期整理、分析和沟通的数据,不需要拘泥于形式或者工具,关键是考虑信息接受人,也就是管理层的理解难易程度,尽量通过可视化的传递方式让管理层直观地看到结果。
目前在大多数企业中,大量的工作仍然基于Excel。不可否认的是Excel作为绝大多数企业使用最广泛的数据处理软件之一,能满足大部分场景下的数据处理需求,但是随着企业业务量的增加,业务结构在不断调整,新的业务又需要搭建不同的财务模型,使得数据处理工作需要大量的手工作业,自动化程度不够高,造成处理任务的时间比例是:整理数据占80%、与业务部门沟通占10%、分析和预测占10%,如图1-2所示。这个比例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笔者在刚入行财务分析师时所经历的真实体会。那时候,企业的自动化程度不高,管理用财务报表、预算模板都是靠Excel完成的,再加上互联网企业的变化非常迅速,业务模式和组织架构—变动,财务分析师的这些报表就要跟着一起变动,所以整日都陷入调整模板、整理数据、核对数据的工作泥潭中,浪费了大量时间。而真正对业务有价值的财务模型搭建、预测等工作就只能用较少的时间去完成了。
图1-2
若想不陷入整理数据的泥潭里,就需要不断优化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做呢?首先,我们要知道数据只是一种语言,用来表达分析师想要表达的观点,学会使用数据,就像婴儿学会发声,仅仅是到了“会说话”的层次,而如何清晰地传达观点并让对方完整接收,则是更进一步的成长。使用Excel、Power BI等工具就像是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那种更直观、更高效的表达可以让人立刻明白重点。只有找到合理的表达方式,婴儿才能从“会说话”转变为“说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