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是看起来爱孩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溺爱是一个温柔的陷阱

对于独生子女的家庭来说,大人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溺爱孩子,尤其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是时时刻刻、无原则地“爱”孩子。而孩子在这种“爱”的影响之下,往往会变得自私自利、性格暴躁。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大都很难适应社会的生存规则,于是很多父母便发出“独子难教”的感慨。的确,对于孩子的溺爱,几乎已经成为每个独生子女家庭的通病了。那么,如果有多个孩子,家长是不是就不会溺爱了呢?也不尽然,因为对于自己的孩子,每个正常的父母都会产生发自内心的爱,尤其是觉得其中的一个孩子更像自己时,就会爱得更多一些,也会更宠一些,这也是一种溺爱。其实,不管是对于独生子女来说,还是对于多个孩子来说,溺爱都是一种伤害,尤其对于有多个孩子的家庭来说,溺爱还会产生双重的危害,一方面是受到溺爱的孩子会被宠坏,另一方面是引起其他孩子的忌妒和怨恨。

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张博士,我实在是太郁闷了!我们家的孩子,我对他那么好,不管他提出什么要求,我都尽量满足他。为了他,我甚至放弃了高薪的工作,在家里当起了全职妈妈,精心照顾他的生活。但他却从不把我的付出当回事,而且从来没有满足的时候。我应该怎么办呀?”

在一家心理咨询机构里,王女士正对着接待她的张博士倾诉自己的苦恼,并急切地寻求解决方法。在交流中,张博士得知,王女士曾经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高管,自从生了孩子之后,就辞职在家当起了全职妈妈,一心相夫教子。然而,她的所有付出,却没有得到任何回报。孩子现在刚上小学,极其顽劣,只要带他出去,见了什么好的东西都想买,但买完后很快就厌倦了。更让王女士伤心的是,孩子非但不关心她,还不断地埋怨她,只要遇到不顺心的事,要么哭闹,要么摔东西。丈夫对此也很不满意,说她把孩子惯坏了。

张博士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便对王女士建议:“可以看出来,您相当爱自己的孩子,只是在爱的方式上,出了点差错。这样吧,您回去后给孩子定一个规矩,告诉他以后什么东西可以买,什么东西不可以买,都由您说了算。而且,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您心里一定要清楚,哪些可以满足,哪些不可以。这一点,您心里一定要有底线,而且必须坚守住这个底线。”

一个月后,王女士特意给张博士打来电话道谢,并分享了自己这个月的经历和心得:刚开始的时候,孩子看到向来“听话”的妈妈突然“造反”了,也十分生气,并继续用哭闹和摔东西的方式来威胁,但王女士始终不为所动。在坚持了一个星期之后,孩子终于逐渐妥协,并愿意听妈妈的话了。最后,王女士还是忍不住说出自己的疑惑,为什么在自己“最爱”孩子的时候,孩子不把她当回事,而在她向孩子“宣战”之后,却赢得了孩子的尊重。

张博士听了之后,笑了笑,对王女士说:“爱子之心,人皆有之。老牛都有舐犊情深的举动,更何况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呢?而人类与动物的主要区别在于,我们人类对于自己孩子的爱,除了通过物质上的照顾,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外,更要通过精神上的教育,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

听张博士这么一说,王女士终于明白了,自己对孩子的溺爱,尤其是毫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不但苦了自己,也害了孩子,真是何苦来哉!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女士对自己孩子的爱有多深,否则她也不会辞去高薪工作,甘愿当一个全职妈妈。只是王女士在对爱的表达方式上,却像大多数年轻的父母一样,陷入一个误区,以为只要自己毫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孩子就会感恩自己,并以同样的爱来回报自己。但结果却恰恰相反,自己付出得越多,孩子越不满足。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毫无条件的满足,只会助长孩子的贪心,而贪心就是一个无底洞,是永远也填不满的。所以,当我们为了爱孩子而毫无保留地付出时,到底有没有想过,我们实际上是在助长孩子的贪心呢?

十多年前,曾经有一个新闻轰动了整个社会。有一位女孩,从16岁开始痴迷于追星,为了见到自己的偶像,她辍学在家,每天只干一件事,就是搜集偶像的行程。而孩子的父亲,为了满足孩子的追求,不但卖房卖肾,还借了很多外债。最后,在女孩终于如愿与自己的偶像见面时,不堪重负的父亲在绝望之下,留下了长达7页的遗书之后,在一处码头跳海自尽。

在这个事件中,社会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谴责那位女孩,说她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逼死”了父亲。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做父亲做到这个份上,不是太失败了吗?如果他在一开始就能够制止孩子,即使制止不了,也坚守自己的底线,又何至于把命也给搭上?而他自己选择的解脱方式,却又将自己的孩子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这到底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

其实,类似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然而,我们在“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同时,是否更应该清醒地看到,可怜的父母必有可恨之处?而这个可恨之处,不是别的,恰恰是他们对孩子泛滥的爱,以及在这个理由之下助长孩子贪欲的各种行为。

当然了,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这一点是没有错的,孩子的一些正当要求,父母当然也要满足,尤其是对于孩子身心成长的需要,更应该及时满足。但是,正可谓过犹不及,如果我们对孩子的照顾过于无微不至,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这种泛滥的爱,会让孩子误认为自己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自己想要得到的一切,都应该毫无条件地得到满足。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有害的,甚至是危险的。有的父母可能会认为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等他懂事了,自然就会明白了。但事实上,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的胃口会越来越大,家长也越来越无法满足他的要求,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最后往往把自己逼上绝路,这是非常可悲的!

所以,如果你现在还是整天围着孩子转,甚至全家人都在想方设法满足孩子各种各样的要求,那就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无力再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孩子的要求却越来越多时,你该怎么办呢?其实,很多事情,决定结果的,往往在于开始。教育孩子,同样是如此!

纵容孩子的过错

周末,晓月的爸爸和小玲的妈妈各自带着自己的女儿在小区里玩耍。正玩得兴高采烈时,晓月突然猛地推了一下自己的玩伴小玲,小玲一个踉跄坐在了地上,大声哭起来:“妈妈,她打我!”小玲的妈妈什么也没有说就把小玲扶起来了。心想,小孩子在一起玩,推推撞撞是常有的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她这样安慰自己,同时也在心里想,对方的家长总该管管自己的孩子吧!果然,晓月的爸爸开口了:“你家孩子不行呀,这么软弱,等以后上幼儿园,肯定要受别的小朋友欺负的。”小玲妈妈没想到晓月的爸爸不但没管自己的孩子,反而还说她的孩子太软弱,一股怒气马上往头上冲,但她并没有跟晓月的爸爸吵架,只是一句也不说,拉起小玲的胳膊就走了。从此以后,小玲妈妈再也不让小玲和晓月一起玩了。

再说晓月,刚开始觉得很自在,因为不管她在外面闯多大的“祸”,父母都袒护她,都认为她没错。然而,渐渐地她却被小区里的小朋友孤立起来了,不管她想跟哪个小朋友玩,那个小朋友都会自觉地走开,根本不理会她。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晓月的爸爸是在有意袒护自己的孩子。他亲眼看到自己的孩子对小伙伴进行攻击,不仅不加以阻止和教育,却反过来说别人的孩子太软弱,这样不仅得罪了人,自己的孩子也没有得到及时的教育。晓月的错误反而被坚持下去了,她会在心里认为自己打人是正确的,因为她从父亲的话语里听出了支持和赞赏,并且在以后和小伙伴们相处时把自己的这种攻击行为坚持到底。毫无疑问,长久这样下去,不是给父母招惹是非,就是在霸道中孤立了自己,有几个小朋友能和她长久和睦地相处下去呢?

事实上,袒护孩子的过错,是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大忌讳,任何有眼光,有一定理智和判断力的父母都不会这样做。但很多父母为了掩盖自己教育子女的失职,为了推卸因为自己孩子的过失而带来的一些责任和后果,往往明知是自己孩子的过错,却还是当着“受害人”的面极力为自己孩子辩解,极力帮助孩子掩盖,甚至指责别人的不是,结果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有一个母亲非常疼爱她的儿子。有段时间,她发现儿子在夜里总会偷偷地出去,她觉得很奇怪,问他到底干什么去了,他又不承认,说妈妈可能是做梦了,自己从来就没有出去过。有一天夜里,这个孩子再次出去,回来的时候被妈妈撞见了,手里还拿着一些不是自己家里的物品。孩子很不好意思地进屋了,可是妈妈却什么话也没有说。第二天,附近的邻居们纷纷说自己家里有东西丢失,互相提醒要注意小偷。有的邻居还好心地提醒这个妈妈:“有人看见那个小偷年纪很小,就和你家孩子差不多的个头。”她立即很警觉地说:“我家孩子每天晚上都在家里睡觉,连门都没有出过。”就这样,她不仅没有及时管教自己的孩子,还替他打掩护。

几年后,她的儿子在一次持刀抢劫时,在打斗中把人砍死,他理所当然受到了法律的惩罚。临刑前,这个母亲悲哀地哭泣着,他的儿子说有一件事要对妈妈说,她便走了过去,靠近了儿子。这时,人们突然听见一声惨叫,原来儿子咬掉了母亲那只靠近他的耳朵。“我恨死你了!你作为妈妈,为什么第一次撞见我偷东西的时候不制止我?如果你当时制止我,并教育我,我能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吗?”儿子对着妈妈歇斯底里地喊着。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故事,可是除了纷纷指责那个儿子如何不孝之外,又有几个人能够从中听出其中的寓意呢?当孩子犯错误时,很多父母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选择为孩子掩饰,结果既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及时行动起来,帮助孩子改正那些影响他成长的错误。否则,等这种错误的习惯养成之后,想改就难了。

不立规矩,不愿管教

“你看这孩子,又欺负别的孩子了。”小波的家长又被秦老师请进了熟悉的办公室。上一次,小波是欺负低年级的同学,要一个男生把自己新买的帽子让他戴几天,否则就要让男孩尝点“苦头”;这一次,小波把坐在自己前面的女同学的头发偷偷剪下了一小绺,害得女同学哭了半天,女同学的家长为此还专门到学校来讨要说法。

“我们家小波就是淘气些,爱争强好胜。”孩子的母亲一边给秦老师赔着不是,一边自我检讨:“主要是我们家长没有管教好。”对于这样一个劲儿认错的家长老师还能说什么呢?在让孩子做了检讨之后,秦老师就让家长走了。但是没过两个星期,这个小波又惹出很多事情来。秦老师实在不明白,这孩子到底怎么了?怎么多次教育都没有效果呢?情急之下,秦老师决定对小波进行家访,看看小波的家庭环境。

进了小波家所在的小区,秦老师正在打听小波家的具体位置,一个阿姨知道她是小波的老师,就悄悄诉苦说:“这个孩子从小就喜欢欺负人,但是他的父母还以为这是好事,觉得孩子这样以后不会吃亏。我们小区的很多孩子都受过他的欺负,我孙子见了他就躲着走。”秦老师这才明白,小波爱欺负别人,原来是父母默许的。

到了小波家里后,小波的妈妈和奶奶热情地接待了秦老师。秦老师并没有直接说小波近期在校的一些不好的表现,只说是正常的家访。在谈到孩子爱打架这件事时,小波奶奶说的一番话引起了秦老师的注意。小波的奶奶说:“现在的社会竞争多激烈啊,要是太软弱和老实,就容易受欺负!你看我们隔壁的孩子,就是因为太老实了,上学的时候总是受同学欺负,现在结婚了,还要看媳妇的脸色。所以人不能太老实,否则容易受欺负,什么事情都吃亏……”秦老师听了老人的这番话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同时也明白了小波屡教不改的真正原因。

像小波奶奶那样,把孩子欺负人当成是强势的表现,这种错误的观念,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而在这种错误观念下成长的孩子,虽然当时占到一点小便宜,但日后却往往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网上曾经流传过这样一个案件:

刚上初中的小张,从小父母就离婚了,他跟着父亲生活。由于缺少家人管教和监督,小张养成了很多恶习,包括爱欺负人、爱拉帮结伙、爱打群架。对此,他的父亲不仅不加以管教,还得意扬扬地认为自己的儿子有本事,善于竞争。小张的父亲开了一家饭店,遇到有顾客吃饭赖账或者说饭菜做得不好时,小张就会带着几个伙伴把顾客给狠狠地揍一顿。有一次,一位顾客说菜里有一只苍蝇,要求小张的父亲减免菜钱。小张正巧暑假无课,在饭店里帮忙,听到顾客的要求后,便拿着刀要给这个顾客点颜色看,吓得顾客赶紧买单走人。因此,前来饭店吃饭的人越来越少了,当然来吃饭的人也没有敢挑刺的了。小张的父亲却觉得自己的儿子很有能耐,自己很有面子。所以当有人善意地劝他要好好管教孩子的时候,他却很不高兴地说:“我儿子能欺负人是他有本事,总比没本事受别人欺负好。”就这样,一直到小张在一次打人事件中把别人打成伤残,被警察抓捕并判刑的时候,小张的父亲都没有认真地管教过自己的孩子。

这就是“有能耐”酿成的悲剧。那么欺负别人究竟是不是有能耐呢?其实,真正的有能耐,不是欺负别人,而是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并激励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而不是逞强,更不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斗得你死我活。一个孩子的成长,正如古人说的那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小没有规矩的孩子,长大之后是很难走正路的。而要让孩子有规矩,父母必须进行适时的管教。

当然,要管教好孩子,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

我国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吸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助理将自己所有的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有一位女士养了一只珍贵的鹦鹉。这只鹦鹉非常美丽,可是它却有一个坏毛病:经常咳嗽且声音沙哑难听,好像喉咙里塞满了令人作呕的痰。女主人十分焦虑,急忙带它去看兽医,生怕它患上了什么呼吸系统的怪病。

检查结果表明,鹦鹉完全健康,根本没有任何毛病。女主人急忙问起为什么鹦鹉会发出那种难听的咳嗽声,医生回答说:“俗话说,鹦鹉学舌。它之所以发出咳嗽声一定是因为它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们家是不是有人经常咳嗽?”

这时,女主人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原来,她自己有抽烟的习惯,所以经常咳嗽,鹦鹉只不过是惟妙惟肖地把女主人的咳嗽声模仿出来而已。

看完这两则故事,家长们会有什么想法呢?或许我们平时已经习惯了批评孩子,或者埋怨孩子不听话,却往往忽略了孩子其实只是我们的“影子”。要知道,只有“身子”正了,才不怕“影子”歪呀!

把缺点当成优点

游乐园的滑梯上,小朋友们玩得正开心,一会儿爬上去,一会儿滑下来,笑声和尖叫声混合在一样,热闹非凡。在滑梯下的家长们,也和孩子一起兴奋地叫起来。

在玩耍的孩子中,却有一个小男孩在滑梯顶上小心翼翼地来回慢慢地走着。他已经爬上了滑梯,可是却迟迟不敢往下滑,他只是抓住滑梯的栏杆,在滑梯上平坦的地方不断地徘徊着、犹豫着。“下来呀!滑下来呀!勇敢些!”小男孩的爸爸在滑梯下面给小家伙鼓劲、壮胆,可是小男孩就是不敢滑下来。爸爸无奈,只好长叹一口气说:“哎,真胆小!”然而,孩子的妈妈却不这么认为,她美滋滋地说:“咱们的孩子不是胆小,是谨慎!你看他置身于这么多的小朋友中间,周围那么热闹,他却能镇定自若地走来走去,若有所思的样子,多像一位指挥若定的大将军啊……”“我看他不当逃兵就不错了!”孩子的爸爸不耐烦地打断了妻子的遐思,不满地说道。周围的人听到这对夫妻的对话后,也纷纷笑了起来。

这就是母亲,在大家都明白小男孩是个胆小的孩子,需要鼓励的时候,她却偏偏把孩子说成是镇定自若,这种为孩子掩饰缺点的教育方法,实在无异于掩耳盗铃。

我们知道,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或者胆小如鼠,或者狂妄自大,或者好吃懒做,或者爱占小便宜,或者爱欺负人……因此,想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十全十美的人,那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却可以找出那些制约孩子成长和发育的缺点,并帮助孩子改正那些缺点,不断地完善自我。

然而,很多父母却往往被舐犊之情蒙蔽了双眼,不能正确地对待孩子的缺点,甚至有意无意地为孩子掩饰缺点,这实际上是害了孩子,阻碍了孩子的进步和发展。就如上面小故事中那个胆小男孩的妈妈一样,不仅无法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反而会帮他强化缺点、巩固缺点,甚至阻碍别人帮助自己的孩子改正缺点。这对孩子来说,危害是很大的。

在美国的黑人区,有这么一个真实的小故事:有一个叫哈里的小男孩,他的父母都是黑人,他当然也是个黑人。哈里的邻居们也都是黑人。很多美国白人都瞧不起黑人,甚至一些白人小孩也会欺负黑人小孩。哈里长得又小又瘦,他最害怕那些盛气凌人的白人孩子了。可是随着他的长大,他就要离开父母单独去做一些事情了,这对他来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有一天,他的妈妈给了他一些钱,让他到杂货店去买一些物品回来。哈里胆战心惊地出去了,他溜着墙根走,心里祈祷着千万别碰到那些白人小孩。然而很不幸,他还是碰到了他们。他们带着坏笑向哈里走过来,哈里吓得扔下篮子就跑回家去了。哈里的妈妈什么也没有说,重新给了他一些钱和一个篮子,又把他打发出去了。很快哈里又回来了,与前一次不同的是,这次哈里除了手里的钱和篮子不见了,还带着满脸的伤痕。哈里的妈妈还是什么都没有说,再次给了他一些钱和篮子,又把他打发出去了,只是这次临出门的时候,妈妈给了他一根大棒子。

那群刚刚欺负哈里的白人小孩还在老地方待着,他们第3次看到哈里的时候,又围了过来。但哈里这一次再也没有后退或逃跑,他抡起自己手里的大棒子,对着迎面而来的白人孩子疯狂地乱打起来。虽然哈里是那么弱小,而且人单势孤,可是不一会儿,那些高傲的白人孩子就被狂怒的哈里打得抱头鼠窜了。这一次,哈里不仅买回了妈妈要的物品,也买回了胆量。从那以后,他开始挺胸走在美国的任何一条路上。

毫无疑问,小哈里正是受到妈妈的启发,才从胆小向勇敢迈出关键的一步。那么作为21世纪的父母,我们究竟怎样做,才能像哈里的妈妈一样及时发现孩子的缺点,并且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呢?

首先,要在思想上承认人无完人,自己的孩子绝对不是没有缺点的孩子。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才不会只看到孩子的优点,更不会把孩子的缺点看成优点,才能正视孩子的缺点,并运用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帮助孩子改掉缺点。

其次,是看自己的孩子和周围同龄孩子的差距。这是最直观、最省事、最有效的发现孩子缺点的方法。当别的孩子踊跃地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您的孩子却有意无意地落在后面;当别的孩子与小伙伴打成一片时,您的孩子却孤家寡人般地独来独往;当别的孩子慷慨地与别人分享玩具的时候,您的孩子却把学校或幼儿园的玩具偷偷带回家;当别的孩子成群结队地出去郊游时,您的孩子却一个人沉浸在网络游戏之中……那么您该注意到了,您的孩子是否有性格上的消极、孤僻、自私,或上网成瘾等缺点呢?如果您发现了,那就行动起来吧,为时还不算晚!

对孩子过度呵护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在蜜缸里泡大的,不知道什么叫作生活的酸甜苦辣,因此当他们遇到生活中的一点点不如意、不顺心,或者是一些小挫折时,就会怨天尤人,甚至大哭大闹。更有甚者,有的孩子小小年纪竟然患有抑郁症。归根结底,都是温柔惹的祸!

温柔能惹祸?对孩子温柔不好吗?很多年轻的父母也许会有这样的疑惑。其实,作为父母,给予孩子必要的关心、照顾和体贴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然而,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温柔可谓是“三千宠爱在一身”,为了孩子可以疏远所有的亲戚和朋友,甚至为了孩子连夫妻之间的感情也变得越来越淡。这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孩子需要的那份温柔。这样一来,只会让孩子像温室里的花朵,经受不住任何风吹雨打。这种对孩子溺爱的行为,实际上无异于亲手为孩子挖掘一个温柔的陷阱,表面是为了孩子好,事实上却害了孩子。

有一对双胞胎姐弟,今年已经3岁多了。弟弟刚生下来时只有4斤重,母亲潘女士对瘦弱的儿子充满爱怜。为此潘女士让保姆带女儿,自己亲自带这个瘦弱的儿子。潘女士整天抱着儿子,即使是上卫生间也抱着。不仅如此,潘女士对儿子更是百依百顺,要啥给啥,连平时说话都是慢声细语,生怕吓到孩子似的。对儿子提出的要求,她的口头禅更是“好好好、是是是”。在潘女士的精心抚育下,这个孩子长得的确不错,身体也越来越结实强壮。可是弟弟既任性又蛮横,脾气也十分暴躁,总是欺负姐姐。遇到好吃的东西,为了不让姐姐沾边,甚至大打出手,很多次还抓破了姐姐的脸。上了幼儿园后,弟弟更是整天欺负小朋友,不是抓破小朋友的脸,就是抢走小朋友的东西,有一次甚至把一碗饭故意倒在一个小朋友的头上……面对来自其他父母的声讨和老师的指责,心力交瘁的潘女士在朋友的指点下,带着孩子来到医院检查,结果发现孩子的身体很健康,根本就没有什么大脑或者神经方面的异常。

潘女士只好又带孩子到心理诊所,心理医师在和潘女士进行了一番交流后,对潘女士说:“是因为你对孩子过度温柔和呵护,才让孩子变成这样的呀!”

“怎么可能?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好呀!”潘女士满脸的迷惑不解。

心理医师进一步解释说:“的确,你的出发点是好的,而且孩子也一直沉浸在这种被妈妈呵护的幸福中,但这种过度的呵护让孩子误认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呵护他,对他十分温柔,一旦有什么不如意的地方,他的情绪就很容易失控,这是必然的。”

对孩子过度温柔不仅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更可怕的是,对孩子过度温柔,还有可能会让孩子患上抑郁症。科学研究表明,忧郁的性格与缺乏父母的爱有密切关系,但极度宠爱也会让孩子产生和严重缺少父母关爱相似的后果。因此专家建议,父母要尽可能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克制自己泛滥的舐犊之情,该放手时就放手,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对孩子过度温柔,还会造成孩子对亲人感恩心理的缺失。在父母那里轻而易举地得到温柔呵护的孩子,会认为自己生来就是享受父母的爱和呵护的,而自己则没有报答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只要父母做得稍微不合自己的意愿,他们就会感到很委屈,或者很气愤。甚至当自己的要求或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翻脸不认人,对父母动辄呵斥,甚至辱骂。

不久前,曾经有这样一则新闻报道:有一个孩子仅仅因为自己过生日时向妈妈要钱买项链没有被满足,就当众大骂自己的妈妈。其实,孩子这种感恩心理的缺失,罪魁祸首往往就是父母自己。因为平时对孩子过分温柔和照顾,使得孩子陷入温柔的陷阱,不知道感激父母的辛劳和付出,当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开始“教训”和“埋怨”父母,却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更不懂得反思、反省。

生孩子是母鸡都能做的事情,而教育孩子则需要一定的本领。为人父母者,在为儿女无私奉献的同时,更应该学会教育孩子的本领,这样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

过分注意孩子的感受

“月月,该喝牛奶了,一定要吃点面包,这样钙吸收得好!”“月月多穿些衣服,今天温度有些低。”“下午放学别站到门口,太冷。我到教室去接你。”……这是月月起床后爸爸妈妈必定叮嘱的话。

“月月,这是你最爱吃的大闸蟹,这是你爱吃的红烧肉……多吃些。”这是饭桌旁的月月。

“月月呢?月月快来看,奶奶给你买什么了?……”奶奶刚进门就找月月。

“月月,这是给你买的玩具;月月,这是给你买的裙子;月月,这是给你买的……”爸爸刚从外地出差回来就找月月。

……

这就是月月,这就是被全家人捧在手心里的月月。爸爸妈妈时刻关注她的一切,穿衣、吃饭、睡觉,可谓是面面俱到,毫无遗漏。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亲人,也是一进门就找月月。有时候大家还坐成一个圈,让月月唱歌跳舞表演节目,他们一个劲儿地夸月月歌唱得好,舞跳得美,掌声不断,奖励也不断。所有的这一切,让月月忘乎所以,觉得自己就是骄傲的“小公主”。

其实,月月只是我们无数个孩子中很普通的一个小姑娘,但却在父母及亲人的呵护下,过着众星捧月、高高在上的生活。

这让我们想起几十年前家长对待孩子时经常犯的错误,不是当众批评就是动辄呵斥,于是有人呼吁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学校作业太重,于是有人呼吁教育改革,喊出了“请注意孩子的感受”的口号。而最近几年来,面对着孩子们各种优越的待遇,“不要过分注意孩子的感受”又成为当代教育家新的口号了。

为什么时至今日,对待孩子的教育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那是因为我们的情况变了,孩子开始变成家庭生活的重心。因此,家长过分注意孩子的感受已经成为目前大多数家庭的现状。而在这种条件下,孩子的教育却出现了许多不如意的地方,如,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过分要求父母、责任感缺失、蛮横无理,等等。孩子所养成的这些毛病,与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关注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由于父母对孩子过分关注,过分注意他们的感受,也会束缚孩子的精神世界,让孩子失去了发展合群性的机会。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小利是一个可爱的孩子,在他半岁大的时候,父母就过分注意他,拿好玩的东西给他,经常抱着他,不停地抚摸他,一切都以小利的喜怒为指挥棒。随着小利渐渐长大,他们也对孩子更为重视了,小利说想吃什么,哪怕是深夜,父母也会跑老远的路给他买回来。然而,当小利长到4岁时,却仍然不愿意和熟人打招呼,也不愿意和小伙伴在一起玩耍,整天依偎在父母的怀中。

小利6岁了,开始上小学了,但小利还是不愿意和同学交往,而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开始的时候,小利的父母以为这样也没有什么不好的。但没过多久,父母却发现小利不但不能很好地和同学相处,还经常和同学们争吵,甚至对同学大打出手,最后被同学们孤立了。老师也不断向小利的父母反应:“这孩子太自我了,好像所有的人生来都得为他服务,老师的话他也根本听不进去。”

小利的父母开始头疼了,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在哪方面出了问题。他们很不解,自己这样关心孩子的成长,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

事实上,正是小利父母对他的过分关注,把他当成“小皇帝”一样捧着,使得小利养成了骄傲自大的性格,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没有必要和别人交往。他甚至对父母说:“他们不来找我玩,难道我去找他们玩?他们不对我热情,难道我对他们热情?”这时,小利的父母才知道,自己的孩子一直认为自己比别人“高一等”,所以从不主动和同学交往,发生了冲突也不知道妥协和谦让,总是那么咄咄逼人,对老师更是没有什么礼貌可言。所以,同学们都不喜欢小利,甚至都躲着他。这时,小利的父母才明白,正是自己对孩子的过度重视和关注,才使得孩子很少接触他人,缺少与人交往的能力,成了“井底之蛙”。

从小利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父母过分注意孩子的感受,事事替孩子包办,结果培养出像小利一样高高在上、目空一切的“小皇帝”。

所以,作为父母,尽管我们十分疼爱自己的孩子,但在表达这份爱时,仍然需要掌握一个“度”。让孩子适当地吃一些苦头,对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把孩子当成“小祖宗”

“哎呀!小祖宗,你这是怎么了?”

“奶奶,我要那个玩具,呜呜,我不要这个……”中心商场里面,一个小男孩在玩具柜台前闹起来了。

“不是刚给你买了这几个玩具吗?”奶奶不解地问。

“我不要这个了!我要那个!”孩子呜咽着说。

“好了,好了,别哭了!就把那个也买了吧!”奶奶无可奈何地说。

不一会儿,孩子抱着新玩具高高兴兴蹦跳着出了商场的门,而他的奶奶则吃力地提着刚买来就被孩子淘汰掉的玩具跟在孩子后面。

这其实就是经常在你我身边发生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也许就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邻居家或者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小心翼翼地捧着孩子,怕他受委屈,怕他哭坏了眼睛,怕他不高兴……可是我们这样把孩子当成小祖宗一样捧着供着,能够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什么好处吗?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法国有一对老夫妻,因为以前生的几个孩子都夭折了,直到他们50多岁时才又生了一个孩子。老年得子,使得这对老夫妻对这个孩子百般呵护,宠爱有加。孩子四五岁时,吃饭、穿衣、睡觉等一切生活行为父母都要仔细照顾,不让孩子单独做任何事情,害怕孩子会累着,会摔着。就这样,一晃20多年过去了,而此时已经是大小伙子的那个孩子,仍然连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甚至连大便还需要70多岁的父母帮助。

这是一个可悲的真实的故事,而悲剧的始作俑者,恰恰就是这对溺爱孩子的父母,正是他们从来都不让孩子动手,才导致孩子的能力和技能都得不到开发和锻炼,把本来很健康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

这个故事听起来虽然有些夸张,但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而下面的例子,相信很多家长朋友一定不会陌生。

“我家的孩子太不懂事了!”单位的一位同事一上班就跟大家诉苦。仔细打听之下,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原来他的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是爷爷奶奶两个人专门接送。爷爷牵着孩子的手在前面走,奶奶背着书包在后面跟着,而且由奶奶亲自给孩子喂饭。上中学的时候,学校离家比较远,那位同事怕孩子上学累,就在学校旁边租了一套房子,让爷爷奶奶过去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然而,孩子对父母的这些做法仍然不满意,不但学习不用功,还整天嚷着要买手机,并威胁说如果父母不给他买的话,他就去偷同学的钱买。这位同事无奈,只好赶紧给他买了一部手机。可是没有半年,孩子又说自己的手机过时了,要买电视上正在宣传的新产品。同事就又咬牙给他买了一部新款的手机,并让孩子把旧的手机给自己使用,但儿子却说旧的手机已经送给自己的好朋友了。同事那个气啊,自己花了2000元钱买的东西,儿子说送人就送人了。给儿子换了新款的手机后,同事以为自己能过一段安稳日子了,谁知道儿子又开始整天念叨着买笔记本电脑。同事很恼火,对儿子大吼道:“你学习不争气,玩倒是很在行!”谁知道孩子的火气更大,竟然离家出走,连学也不上了。那位同事只好全家出动到处找孩子,最后在孩子同学的指点下才在一家网吧里找到孩子。“我都快被他折磨疯了!”同事皱着眉痛心地说道。

很明显,我这位同事的孩子是被全家人给宠坏的。从孩子上小学就让爷爷奶奶专门“护送”来看,他们一家就开始对孩子溺爱了;上中学后专门给租房子,又使这种溺爱进一步发展。经过这两个阶段的溺爱,孩子已经完全控制住了父母,所以才对父母的要求越来越多,胃口也越来越大。当父母无法满足他的要求时,干脆离家出走,连学也不上了。

其实,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但是要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要让孩子参与到生活中来,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体验生活的艰辛和不容易,磨砺他们的品质,让他们懂得感恩父母和长辈。

有这么一个母亲,她每次给孩子买好吃的东西时,总是会说:“这东西这么好吃,我一定要给你姥姥买些。妈妈小时候,姥姥很辛苦。”有时候对孩子说:“爸爸很辛苦,这些好吃的东西一定给爸爸也尝一尝。”久而久之,孩子渐渐地学会了为别人着想,并懂得感恩父母的爱。这的确是一位很聪明的妈妈,因为她懂得运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对孩子进行教育。

因此,千万不要把孩子当“小祖宗”一样供着,因为这样不但帮不了他,而且还害了他,甚至害了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