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决定写这本书,完全是因为机械工业出版社编辑的鼓励和督促。我本来想请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我的一本文集,并推荐我的两位硕士生潘洋洋和宁江源协助整理我的文章。但编辑读了两位同学收集整理的文章之后,独独看上了一篇根据我给本科生做的一次内部分享整理的文章《经济学的意义》,并邀请我写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经济学科普读物。
为公众写作,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在参加工作的头十几年里,我写了许多面向一般公众的经济学普及性文章。但过去十来年我更多地参与对政府政策的讨论,面向公众的写作反倒少了。机械工业出版社编辑重新燃起了我为公众写作的热情,但因为行政事务缠身,时间变得碎片化,我担心无法抽出完整的时间来写一本书。编辑因此建议,由潘洋洋、宁江源两位同学对我进行访谈,并对访谈记录进行初次整理,再交给我修改和补充,并最后定稿。这样,一来节省我的时间,二来也会让行文变得轻松,便于一般读者阅读。我被他们的劝说打动,决定试一下。
于是,潘洋洋和宁江源用两个月的时间对我进行了七次访谈,最终形成了本书正文除第七章之外的章节。第七章是根据我十几年前的一篇演讲稿加工而成的。那次演讲是在北京大学出版社组织的一次培训班上做的,题目是“如何发表高质量经济学论文”,之后不知被哪位热心人整理出来并挂在网上,传播甚广。洋洋和江源精心准备了访谈提纲,提问很专业,为我节省了许多构思的时间。他们的整理工作也非常高效、精准,既修改了访谈中过于口语化的表述,又保留了轻松的行文风格,让我最后的修改变得十分容易,不必字斟句酌,我的语句就像说话一样流淌出来。因此可以说本书是我们三个人合作的成果。
中国当前所处的时代,经济发展仍然是主题,经济学成为显学不足为奇。然而,经济学是否真能够“经世济民”?我的看法是,经济学不可能成为像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因此,经济学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地指导政府、企业或公众的经济活动,更不可能教一个人如何发家致富。经济学家能够做的,不是为改造世界开药方,而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现象给出解释,发现其中的因果关系,并最终形成影响社会的思想。这是在一个复杂世界里经济学家的专业定位。改造世界是政府官员、企业家和关注社会走向的民众做的事情,经济学家的任务是为这些实践者提供历史的经验。相较于其他社会科学家,经济学家的优势在于经济学拥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经济学的解释具有逻辑一致性,这不仅有利于别人来批评,而且也有利于学科的发展。
那么,普通人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呢?因为经济学提供了一套看世界的方法。人是社会性动物,而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活动,如果不知道经济活动是如何运作的,那无论如何也是一个人的缺憾。网络上各式各样的“愤青”很多,各式各样的阴谋论和阳谋论也很多,而且很受欢迎,究其原因,是当下许多人还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经济学的理论大厦起于理性人假设,终于对事物的理性分析。普通人学习经济学,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而且可以避免或少在网络上发表极端言论。
对于那些立志以经济研究为职业的年轻人来说,又该如何学习经济学呢?我觉得,除了学好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之外,还要像马克斯·韦伯说的那样,把经济学作为一种“志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职业是谋生的手段,志业是与研究对象产生共鸣,把他们的事业变成自己的事业。这在当代中国更加重要。说得俗一点儿,经济学是当前中国的显学,经济学家不利用这个机会去宣扬自己的学说,岂不是错失了雁过留声的大好机会?
我给自己的研究定了两个“有用”标准:一是对于理解(甚或建设)中国有用,二是对于经济学科的进步有用。我希望这本书也是“有用”的,即能够让普通人对经济学有所了解,让学习经济学的年轻人看清经济学研究的方向。
2022年10月6日
于北京昌平沙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