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超级大反派的超级筑基
1
超级大反派的超级秘密基地
三个人也能保守住秘密,前提是其中有两个是死人。
——本杰明·富兰克林,1735年
反派人物也需要地方生活、工作,并酝酿阴谋诡计。平民老百姓有个“家”、“办公室”或者“家庭办公室”就很满意了,但你要是想实现超级大反派之梦的话,最好得有一个宫殿般富丽堂皇的秘密基地,然后在里面舒适又有型地密谋,那才有超级大反派的范儿。
在给秘密基地选址的时候,要牢记一些必须遵守的限制。“秘密基地”中的“秘密”两字意味着选址要隐蔽,最起码不能很容易就让别人接近了。你可不想那些爱管闲事的人随随便便就撞破自己的老巢吧?而“基地”则意味着它可以长期使用,能够自给自足,就算不能让你(最好还能带上一帮亲信)一次在里面待上几年,至少也能保证几个月生活无忧。要记住,如果你不能长期驻扎在里面,那就不算是什么基地,顶多算是一间度假屋。
以秘密度假屋为据点,恐怕很难统治世界。
背景
首先,如果你现在脑子里在这么想,那我要奉劝你趁早放弃这种念头:
很明显,建造超级大反派秘密基地的最佳地点就是火山内部。这可太容易了,我都不知道为什么要买这本书,我早就知道要怎么干了。
——你(目前这么想)
一个多少有点儿事与愿违的计划
把秘密基地造在活火山里绝对不是什么好想法。活火山会在几乎没有什么预警的情况下突然喷发。接着,空气中就会弥漫着各种有毒气体,还有喷发出来的岩石(也就是熔岩)落到地板上,活活把你烤了。[1]即便是休眠的火山,也不是什么好选址,因为火山坑这种地方一望便知,毫无秘密可言,甚至还可能是人潮汹涌的旅游胜地。
你最应该担心的问题是如何让秘密基地做到自给自足。要想在不依赖外部的前提下供养你和你的手下,基地的规模就不可能很小。至于基地的最小规模到底是多小,取决于你对下面这个问题的答案:“等等,我们到底需要多少空间才能让一个人一直活下去?”
纵观人类历史,已经有很多权威人士尝试回答过这个问题了。在8世纪前后的英格兰地区,土地的计量单位是“海得”。1海得就是供养一家自由农民所必需的最小土地面积,具体大小从24万平方米到72.8万平方米不等,取决于土地的产力[2],但到了诺曼征服(1066年)前后,1海得被固定为48.5万平方米,即略小于0.5平方千米。我们现在无法知晓当时的“家庭”指的是那种大家族,还是仅由直系亲属构成的小家庭,但如果你认为这里的家庭仅由4个人组成的话,那就意味着人均耕地至少得有121 250平方米。
在过去的1 000年中,农业技术不断发展。1999年的一项计算表明,按照多样化且可持续的欧洲人饮食方式(吃肉食),供养一个人大约需要5 000平方米田地。更进一步的计算则表明,如果饮食方式以蔬菜为主,不考虑土质退化、流失或者食物浪费等问题,保证充足的灌溉,且假设农民可以如上帝般完美地种植、照料作物,那么很可能做到仅凭700平方米土地就养活一个人。秘密基地的规模显然是越小越好:首先,这能保证基地的占地面积合理;其次,这还能让基地之外的人们不至于因你而死于饥饿。后者当然是件好事,毕竟,按照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测算,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人均耕地面积一直在下降:1970年,全球人均耕地面积还有3 200平方米;到2000年,这个数字下降到了2 300平方米;按照预测,到2050年时,全球人均耕地面积会继续下跌至仅有1 500平方米。
不过,上面这些计算结果也不过是估算和有根据的猜测,并非事实。没错,超级大反派会思考、会筹划、会密谋,但他们也会大胆而果断地采取行动。超级大反派知道如何科学地了解,在现实层面上,人类到底需要多少土地才能自给自足。而且,他们使用的技巧相当直截了当:
1.找来一些人。
2. 把他们扔到一片确定面积的封闭区域里,并且确保他们与外界不会有任何物质交换。
3. 舒舒服服地坐在椅子上,每隔一段时间就去看看这些人有没有死。
这幅插图展示了超级大反派实验的核心概念。不用担心右边的那个人,他只是睡着了
虽然你才读了一章不到的内容,但这本书已经给你省了很多钱,因为真的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那是在1991年,8名人类志愿者参与了为期两年的实验,这也是“生物圈2号”系统的首次运行。这个系统耗资2.5亿美元,差不多相当于如今的5亿美元了。书中自有黄金屋啊,朋友。
“生物圈1号”怎么了?
在“生物圈2号”系统之前,也出现了一些为验证相关概念而设计的原型系统,其中包括一个装满植物(有些是供食用的,有些是用来提供氧气的)的密封测试模块。在这个自我维系、生态再生的孤立闭环系统中,人类志愿者参与一次实验的时长最初为72小时,后来逐渐拓展到了21天。然而,所有这些原型系统都不叫“生物圈1号”。这是因为,项目成员认为“生物圈2号”是人类所处自然环境的延续,也就是说,真正的“生物圈1号”就是地球。因此,“‘生物圈1号’怎么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天哪,实际上很多系统都可以算作‘生物圈1号’,我该从哪儿说起呢?”
“生物圈2号”位于亚利桑那,占地12 700平方米,是一个由钢筋、混凝土和玻璃打造的建筑群,建造费用由亿万富翁艾德·巴斯私人赞助。1991年9月26日,4名男子和4名女子通过气闸进入了“生物圈2号”。按照计划,他们在里面待了整整两年。在此期间,他们完全依靠系统的内部环境生存。理论上,在实验期间,唯一能进入“生物圈2号”系统的事物是电力,唯一能从里面出来的则是信息。这个封闭系统的内部被划分出了各种生物群落:一片热带雨林(以委内瑞拉台地为模型,是海拔高、地势平坦的孤立山顶生态系统)、一片草原(以南美草原为模型)、一片沙漠(以沿海雾沙漠为模型,地面干燥但空气潮湿)、一片沼泽(灵感来自佛罗里达大沼泽地)和一片“海洋”(内含盐水、巴哈马的沙子和热带珊瑚礁)。“生物圈2号”系统下方有一间装满各种支持设备的地下室。参与实验的志愿者(叫作“生物圈人”)也可以进入地下室,因为维护和修理其中的设备也是他们的任务。
每个生物群落都包含各自的动植物物种:植物负责给人类提供氧气;而动物的出现既是为了提供食物,也是为了生态多样性。入选的动物包括一对具有繁殖能力的奥萨博岛猪,它们有能力“把几乎所有和食物有点儿像的东西变成肉和脂肪”。鸡和山羊也因为类似的原因而入选了:它们是肉、蛋、奶的来源,而且吃的是人类不会吃的东西。既然所有东西都要自给自足,那么这个生态圈当然也有自己的水循环和碳循环。从本质上说,生物圈人其实是在反复喝同样的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与地球上的自然生物圈分别那么久。
这个实验也碰上了不少难题,其中包括:
1. 实验所在地意外地吸引了公众注意力,不少游客聚集在实验基地之外,想要拍摄生物圈人照片时还会敲打建筑群外围的玻璃。“生物圈2号”系统内几乎没有什么地方可以让其中的居民保有隐私。
2. 部分生物圈人在进入系统时没有带够衣物,这最终导致像靴子这样的重要物品最后几乎就是用胶带粘起来的。
3. 一些有毒的蝎子在系统封闭起来之前就潜入了“生物圈2号”。于是,生物圈人只能一只只捕杀它们,让它们在该生物圈内灭绝。(有一个词可以形容这种情况:根除!)
4. 部分农作物歉收,其中包括生物圈人唯一的土豆来源。系统内的所有土豆都因螨虫害而灭绝了。取而代之的是红薯,生物圈人吃了太多红薯——他们每天摄入热量的一半都来自红薯——皮肤都开始因为摄入太多胡萝卜素而变成橙色的了。
5. 一种澳大利亚蟑螂也潜入了“生物圈2号”,而且迅速开枝散叶、数量暴涨,生物圈人已经来不及控制它们的数量并做到根除了。晚上,成群结队的蟑螂聚集在厨房的地板上、桌子上,把原本白色的台面变成了棕色。面对这番场景,生物圈人会用吸尘器把它们统统吸走,然后喂给鸡吃,从而把害虫变成美味的鸡蛋。
6. 虽然系统内安装了二氧化碳洗涤器,但生物圈人还是需要每天监控系统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以保证没有超过安全阈值。生物圈人把草原上的草割下来,保存在地下室,算是某种人工碳封存系统。
7. 系统内的氧气浓度曾下降到危险境地,实验人员两次从外部向内注入氧气,后一次距两年实验期满只差一个月。(后来研究者才发现,建筑内的混凝土也封存了二氧化碳。这部分二氧化碳被释放,导致氧气浓度下降。后续实验通过密封混凝土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8. 实验开始12天后,生物圈人简·波因特不小心把中指伸进了脱粒机,不幸失去了那根中指的前段。为此,她不得不暂时离开“生物圈2号”,去外科医生那里看手,6个半小时后才回来。[3]
不过,上述所有难题都比不上这个问题:食物永远不够。
“生物圈2号”的农业用地仅有2 500平方米,也就是人均300平方米出头——不到1999年对人均所需耕地最乐观估计的一半。另外,虽然按照设计,生物圈人以素食为主的高纤维食物基本涵盖了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物质(没有维生素B12 和维生素D,需要额外补充),但这些食物每天大约只能给每人提供1 790千卡左右的热量,达不到推荐水平。[4]这种低热量食谱导致女性生物圈人和男性生物圈人的体重在实验期间平均分别减轻了10%和18%。一位生物圈人曾在实验中期做过计算,按照彼时的“减肥”速度,等到实验结束时,他大概能瘦 40 公斤。花生都是带壳吃的,毕竟花生壳至少也能在胃里占据部分空间。一些生物圈人甚至会轮流用双筒望远镜观察系统外的热狗摊,望梅止渴,自我慰藉。
到了实验的第二年,生物圈人不得不吃起了原本作紧急储备之用的谷物和种子——这只能作短期应急之用,毕竟,要是第三年还要继续待在这里,没有这些种子,他们就没什么能种的了。后来的分析表明,虽然参与实验的生物圈人都竭尽全力了——例如,他们有时会聚在一起,人工挑拣出农作物上的害虫,以这种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的方式竭力拯救农作物——“生物圈2号”的内部耕地最多也只能满足7 个人的需求,而非8个。
然而,或许最重大、最意想不到的挑战还是来自人类自身。这8位生物圈人在刚进实验基地时互相之间都很友好,看不出人际关系中有什么大问题——他们中有些人已经交好多年,参加实验前甚至还期待“生物圈2号”内的生活能让他们更紧密地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接近乌托邦的理想社会——但后来各种人际矛盾就爆发并且迅速升级了。不到一年,这8位生物圈人就分成了相互对立的两派,每派4人。除了正式会议之外,两派成员之间基本不交流,甚至看都不会看对方一眼。生物圈人简·波因特(失去了一截中指的那位)称自己这派为“我们”,称对立那派为“他们”。可以说,“生物圈2号”系统内气氛紧张,充满攻击性,令人担忧。甚至有一次,“他们”中有两名成员朝波因特脸上吐口水,其中一人吐完后什么也没说就离开了,还有一人面对波因特因震惊而发出的疑问“我做了什么?你们要这样”,答道“那就得问问你自己了”。波因特后来写了一本名为《人类实验》(The Human Experiment)的自传体作品,介绍了她在“生物圈2号”内的时光。波因特写道:“我们都很痛苦,那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痛苦。”她还特别提到,在实验最后的几个月里,“我感到空气马上就要被点燃,在被压抑许久、越积越多的愤怒中爆炸。繁重的日常劳作压垮了每个人。我甚至有种不安的感觉,那就是生物圈人随时有可能互相伤害”。在完成了总耗时两年零二十分钟的实验并离开“生物圈2号”后,波因特在随后的十多年里都没有同“他们”的4位成员说话。2020年,一部名为《地球太空船》(Spaceship Earth)的纪录片向观众介绍了这个实验。一位前生物圈人在片中说:“我们这个8人实验小组分裂成剑拔弩张的两派,一大原因是我们都快窒息、饿死了。”(有鉴于此,在“生物圈2号”开展的第二项实验把时间缩减到了6个月,志愿者数量也减少为7人,他们实现了食物的自给自足。此外,那次实验还专门配备了一位随叫随到的心理医生。)
总之!前人实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高昂的花费,志愿者在实验中承受的痛苦、饥饿以及种种令人闻之心碎的事故——都让我们总结出一点:可以长期供养你本人以及6名帮手(必须精挑细选,忠诚可靠,而且不会分裂成小团体,搞出各种奇奇怪怪、令人伤心的事)的基地至少需要12 700平方米土地,并且其中得划出2 500平方米用作耕地。如果你还想要更多的手下,那就得相应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氧气供给水平。这样才能成功。
当一小群朋友被隔离在一起时,会发生什么?
这些生物圈人面对隔离时的反应并非没有先例:当被困在几乎没有任何隐私、被迫参与社交并且基本不可能逃离人际冲突的地方时,人就会变得有点儿奇怪。
1970年,在T-3站(一座小型科研前哨站,建在一座占地60平方千米、漂浮在北冰洋上的冰山山顶,当时站内生活着19名与世隔绝的科学家)内,一罐失窃的自制葡萄干酒引起了争执。最后,站内一名科学家枪杀了另一名科学家。1980年,宇航员瓦列里·留明(Valery Ryumin)在苏联礼炮6号空间站内执行完任务后返回地球,他在日记中写道:“欧·亨利写过,如果你想鼓励谋杀,只需把两个人锁在一间18×20英尺[5]的房间里,锁上两个月。当然,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幽默。但老实说,即便是和一个和蔼可亲的人在一起,时间长了,本身也是一种考验。”还有2018年,俄罗斯南极站内的一名科学家被指控拿刀捅进了一名他不喜欢的同事的胸膛。有关此事的前期报道称,那位受害同事反复剧透小说结局,让加害者恼羞成怒。这个动机听上去十分好笑,可惜是瞎编的。(两位涉事科学家后来和解了。)
不过,也有一些正面案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出资在夏威夷建造了一座基地(夏威夷空间探索模拟基地),6名志愿者为模拟火星任务,在占地111平方米的圆顶建筑内生活了整整一年。这群志愿者也确实分成了两派(“与其说是两个小集团,不如说是两个部落,”参与模拟实验的志愿者特里斯坦·巴辛思韦特后来说,“很快,你就会把所有个人时间都花在那些不会把你逼疯的人身上了。”),但没有出现哪怕一次类似谋杀的尝试!其中两名志愿者甚至还开启了一段恋情——只不过实验结束没多久就结束了,毕竟,那个时候,两人的潜在对象都不再局限于5人了。哦,这可太真实了。
然而,真正的自给自足还包括能源自给自足,而刚才给出的数字显然还没有涵盖能源供应设备的占地面积。为此,我们要稍稍再把你的基地扩大一些,给小型模块化核物理反应装置(SMR)留出空间。SMR是一项新兴技术,这种体积虽小但功能齐全的核反应装置以少量放射性物质为原料,能产生350兆瓦能量(也可能没有那么多)[6]。当然,这项技术的推广必然会受到诸多法规(原本主要是针对体积更大、危险性更高、大家更熟悉的那种大型核反应装置)以及核不扩散条约的约束。纽斯凯尔(NuScale)公司设计的一种SMR号称只需一个高25米、直径4.6米的圆柱体就能实现60兆瓦的功率输出,而且把维护难度降到了最低——整个装置配备了足量被动防护装备,使用的活动部件数量也极少,即便是在堆芯熔毁时也能做到“基本不受影响”。[7]按照设计,等到SMR反应堆耗尽放射性物质后,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它转移到别处做丢弃处理。
不过,还是让我们当偏保守的超级大反派吧,不管新兴科技公司如何吹嘘自家产品,我们还是只用已经切实造出来过的SMR。
2019年,俄罗斯启用了他们第一座功能齐全的浮动核电站,也即一艘名为罗蒙诺索夫院士号(Akademik Lomonosov)的核动力驳船。按设计,它可以前往任何急需电力的地区。[8]这艘核动力驳船上搭载了两个KLT–40S SMR核反应堆,每个都能产生35兆瓦的电力(用电缆传输),同时还能产生60兆瓦的热量(用热水管道传输)。它们可以在不添加燃料的情况下不间断运行三五年。如果出现紧急情况,它们会自行关闭,无需人为干预。罗蒙诺索夫院士号仅有144米长、30米宽,也就是说,你的基地只需要再增加4 320平方米就能容纳这类反应堆。好吧,如果你想要更加酷炫的方案,那么占地更小的核反应堆也不是没有,军用核潜艇上的那类就符合要求——显而易见,那样的环境急需一种不怎么需要维护、安全可靠、自给自足的能量来源。美国海军下水的最小核潜艇NR–1仅有45米长、4.8米宽,只能容纳13名士兵。
不过,我们还是坚持使用罗蒙诺索夫院士号这样体积更大、可持续性更强、理论上更加安全的设备,它可以容纳大约70名负责操作和维护的工作人员。当然,这些员工也需要额外的食物和水:要是你不想承担这个成本,那也可以探索太阳能、风能,或者干脆尝试自己管理、运行几个小而又小的核反应堆,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如果使用罗蒙诺索夫院士号这样有专人运行、管理的能源方案,那就需要比“生物圈2号”大12倍的空间以保证你、你的帮手以及你的发电厂员工有足够的食物、空气和水。
总结一下:
这张秘密表格展示了有关你秘密基地秘密大小的各种秘密选项
你现在听到的敲门声来自机遇女神——嘿,她还是和科学女神一起来的!她俩告诉你,真的可以在不到0.15平方千米(要是你采用垂直建造方案,而非牧场式的平面方案,占地面积甚至可以比这个数字小得多)的土地内打造一个供你和76位密友长期生活的自给自足核动力秘密基地。她俩大声喊着方案,声音都盖过了自己的敲门声,毕竟这实在是太令人兴奋了!
好了,现在你只需找到建造秘密基地的地点就可以了。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有什么选项。
机遇女神在敲门
一般人就能想到的一般计划
建在地表上的基地
如果附近所有人都能看到,那你的基地就很难称得上“秘密”。另外,地球上的大部分土地都归这个或那个国家所有(第2章提供了解决方法)。要是生活在国家政权的管理之下,你就永远不可能享有真正的独立和私密——要是这个国家还特别“关照”你,时刻监视你的一举一动,情况显然就更糟了。只能说,把基地建在陆地上确实很容易实现,但也只能算是入门级要求,你完全可以做得更好。[9]
一座建在陆地上的不那么秘密的基地
如果你决定要把基地建在陆地上了,那就得确保选址是你真的可以去的地方。在新冠疫情期间,美国人詹姆斯·默多克(福克斯传媒大亨鲁珀特·默多克的儿子)坦承,他去不了自己建在加拿大的“末日小屋”(占地445英亩,拥有独立供水系统,而且配备了太阳能电池板)。“边境关闭了,所以我没法去加拿大,”他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之前没有想到这点。”
地下基地
把基地造在地下,就有可能长期保持隐匿状态。然而,想把挖出来的土悄无声息地运走也是个相当困难的任务(参见第17页方框)。此外,在不见天日的地方耕作的难度可以说是史上最高。不过,还是有许多生存主义者对这个选项趋之若鹜,只是他们更多称这类场所为“地堡”,而非“基地”,并且视其为发生了足以毁灭文明的灾难之后的容身之所(依靠预先储备、数量有限的罐装食品和物资过活),而非能真正实现自给自足的大本营。
如果你出于某些原因不想从零开始建造地堡,那么也有几家能提供现成地下生存综合体的公司。这些地下建筑都很高档,也都很贵。“生存公寓”就是这种“亿万富翁地堡”的一个例子。这座地堡建在美国堪萨斯州的一口前导弹发射井里,占地5 000平方米,拥有14间豪华套房,最初的建造目的是抵御核爆炸。“生存公寓”里配置了一个健身房、一间酒吧、一座图书馆、一间教室、一座浴场、一间电影院、一个水容量为18万升的游泳池、一个休息大厅、一座水培花园、一个遛狗公园、一面攀岩墙、数张空气曲棍球桌、三座军械库、一座射击场,并且准备了可供5年之用的食物。你只需要花费300万美元就能购置一间家具配置齐全的平层豪华套房,并且享受上述所有服务。(不过,这其实也提供了一种在全球性灾难发生后至少保证能生存几年的方法。这个方法非常简单但也非常邪恶:抢在所有人前面偷偷溜进这样的避难豪宅里,然后锁上门。立刻去做这件坏事,立省几百万美元,立刻就能获取整口导弹发射井里的所有储备干粮。)
然而,即便你能在这种奢靡的地堡里安顿下来,并且通过某种方式把大部分空间改造成农业用地,也仍旧摆脱不了一个弱点:一旦能源用尽,你马上就会陷入无边黑暗之中。对农作物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但你可能想不到,这对人类来说同样不是什么好消息。1962年,一位名叫米歇尔·西弗尔(Michel Sifre)的法国洞穴研究者故意在黑暗的冰川洞穴中待了两个月,以探究洞穴生活对人类的影响。在这段时间里,他唯一的光源就是手电筒。结果,西弗尔发现,除了依靠自己的身体之外,他完全没办法计时。很快,他就完全失去了正常的时间节律(他自己的计时系统比外界的时间短了整整25天),也忘记了过去的很多事情。“当你永远被夜晚包围……记忆就无法捕捉时间。于是,你就会遗忘。只需要待上一两天,你就记不得一两天前做过什么事情……在里面的全程感觉上就像是漫长的一天。”西弗尔在多年后接受采访时说道。10年后,他又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座洞穴内重复了这项实验,这次待的时间超过半年。西弗尔称,住进洞穴大约80天后,唱机坏了,自杀的念头开始浮现。
一座秘密地下基地
你可以,也应该,梦想更大的基地。
其他地下住所
建地下基地确实很困难,但并非不可能。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政府启动了“希腊岛计划”。那是一座隐藏在西弗吉尼亚酒店地下、面积达10 400平方米的宏伟秘密基地,其建造过程以酒店改造作掩护。这座秘密基地的设计目的是在核战争爆发后,为众议院和参议院的议员们提供一个隐秘、安全、可长期(6个月)生活和工作的住所。然而,1992年,希腊岛就失去了原来的价值,因为《华盛顿邮报》发现了这个项目并且大肆报道。在那之后,整座设施就退役了,这个计划也到此为止。
除了政府层面的尝试,私人层面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1975年,一位名叫奥贝托·艾劳迪(Oberto Airaudi)的前保险经纪人带着24名(当时是这个数字)追随者搬到了意大利北部的皮埃蒙特山谷,并且自己改名为法尔科(Falco)。这伙人一道建立了一个公社,其中包括一座建在地下30米处的秘密基地/朝圣之地,并且将其命名为“人类神庙”。施工过程中,他们徒手搬出一筐又一筐碎石和泥土,并且悄无声息地丢弃。随着工程的推进,当地有谣言说城外正在建一所秘密神庙,于是,他们又在地面上造了一座假目标神庙,以防附近居民把目光转向地下。最后,人类神庙演变成了一片拥有5层楼、占据8 500立方米空间的建筑群——里面有12米高的镶金箔天花板、青铜雕像和大面积的壁画。
这个公社当时的一大目标就是实现自给自足(现在仍然如此),为此还创制或创办了自己的宪法、货币、学校、税法和报纸。不过,他们的所有食物仍是在地表上种出来的。希望成为正式“A类”公民的成员需要签署协议,把自己的全部财产移交给公社。这个规矩一直延续到了1992年。当时,一位前公社成员离开公社后,希望拿回自己的财产,为此还提起了诉讼,从而公开了地下神庙的存在。地下神庙暴露后不久,意大利警方就赶到现场并封闭了非法挖掘的地区,但他们就是找不到地下建筑群的入口。警方扬言要炸毁整座山,法尔科等人这才现身。结果,意大利当局发现这个建筑群实在太过神奇,于是便补发了动工许可。如今,你只需要花70欧元就能游览成员超过600人的地下公社3小时。
现在让我把你的梦想再往大胆的方向引导一步:要是基地可以移动,岂不是很妙?如此一来,一旦基地有暴露的风险或是受到安全威胁,只要换个地方就好了。另外,反正我们是在做梦,那就不妨想想把基地转移到一个不承认任何国家主权的地方,几乎完全无人居住,并且一代又一代人都神神秘秘地将其描述为广袤、未知、危险、变化莫测的致命地点。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让这个地方背上死亡之名,就这么说:很多误入这片区域的人最后都失踪了,连尸骨都没有找到,而且这种情况再普遍不过了。最后,反正这是在许愿,你还可以加上:从很早很早之前开始,侥幸从这片区域活着回去的人都会反复讲述关于此地的可怕怪物的故事:它们会毫无征兆地攻击人类,并且把受害者撕成碎片。
嘿,这倒是能很好地衔接下一部分内容!
海上基地
海洋是建立秘密基地的一个诱人选项。地球表面超过70%的面积被水覆盖(这意味着有很多地点供你选择)。此外,海洋的大部分区域都是杳无人烟的国际水域(这意味着不会受到某个国家的行政监管、法律约束)。看看,我才写了两句话,海洋的优势就已经充分体现!
最容易想到的海上秘密基地就是游轮。毕竟,人们总是把游轮视为漂在海面上的城市,市场营销文案也是这么说的。然而,其实游轮更接近漂在海面上的酒店,里面住满了流动性很强的游客,并且有全职的员工为他们的舒适生活提供服务。最接近我们需要的游轮或许是世界号。那是一艘196米长的游轮,有12片甲板,每片甲板面积大约都有5 000平方米。按市场定位,世界号的卖点是全球最大的私人居住船只[10],目标人群当然是那些富翁中的富翁。世界号上的165间高规格套间都是私人所有,而非租赁性居所:每间套房售价在100万美元到800万美元之间(不包含维护保养费),而且买主必须证明自己拥有至少1 000万美元的净资产。游轮上的生活可以说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有诺贝尔奖得主来做讲座;酒窖里藏有来自19个国家的1 100种葡萄酒;鸡尾酒单会不断调整,以反映游轮所在位置的风土人情;餐厅数量众多、风格各异,所用食材都来自外国港口,并且轮流开放,以保证能吸引足够多的用餐客户,以免让住户对游轮产生“鬼城”的感觉;一间名为“罗马斗兽场”的全尺寸影院;一张装配陀螺仪从而能自动找平的台球桌;一间图书馆;一间洗浴中心;等等。然而,即便是这样一艘功能齐全、造价高昂的游轮,也没有办法做到自给自足:它需要定期靠岸以补充价值以百万美元计的燃料、食物和娱乐设备,这样才能在永无止境的环球旅行中让住户(没有宠物,平均年龄65岁上下)保持心情愉悦。2020年3月,因为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世界号被迫暂停服务,船上那些富有且神秘的长者只能下船,游轮本身则停靠到了英格兰南部海岸的一个泊位上。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即便下船的时候,世界号上的居民全都没有感染新冠病毒,但他们仍要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居民一样,面对疫情和隔离的现实。从秘密基地的角度衡量,这当然算不上理想情况,但我们也得知道,这其实也是所有无法实现自给自足的社群的共同特征:依靠外部世界提供补给,意味着你必然会定期暴露在各种事件、法律和疫情之下,和全球其他地点没什么两样。世界号能提供给我们的,顶多算是一个秘密基地的雏形,没有自己的空气和水循环,自身能够获取的燃料和能源也十分有限,只有充分沐浴在阳光下的顶层甲板适宜种植作物,产出的食物最多可支持14个人生活。
我们需要一艘更大的船。
你真正需要的是一艘庞大无比的船,大到可以真的实现自给自足,而且可靠到即便疫情来袭,你和你的员工也可以远远地躲在海上——远离那些发了疯和/或携带病毒的人群——直到疫情过去。对于这样的船只,现在已经有了各种设计方案,比如把野心写进名字的“自由之船”:一艘长1 400米的巨轮(实际是由8艘平底驳船拼接在一起,像一艘巨轮那样工作,每块甲板都能提供大约15万平方米的空间),完全可以起到城市的功能。“自由之船”上会有公寓式住宅、酒店、医院、学校、从船的一端到另一端的交通系统,以及全球最大的免税购物中心。这艘船本身大到船顶足以容纳一条飞机跑道,并且可以供10万人同时生活:4万名永久居民、1万名酒店住客、2万名全职员工以及每日3万名上来参观的游客。然而,自1999年提出概念以来,“自由之船”始终都没有开工建造的苗头,它的网站仍然在标榜建造工程即将启动,通过在定制礼品商城CafePress.com上售卖定制纪念马克杯、贴纸以及丁字裤赚钱。其他还有一些不如“自由之船”这般宏伟的计划,比如法国设计师让–费利佩·佐皮尼(Jean-Philippe Zoppini)的“AZ岛”,一座10万平方米的海上城镇,但情况也没有好多少。AZ岛的进度比“自由之船”快一些:设计方公开表示,只要有订单,合作的造船厂就能开工。然而,由于缺少资金支持,整个计划还是搁浅了。
过上甜蜜生活
按设计,AZ岛是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椭圆形岛屿/酒店/城市建筑群,灵感来自儒勒·凡尔纳1895年的小说《机器岛》。这座岛其实就是一艘城市大小的巨型船只,上面住满了大富翁——听上去很熟悉。在凡尔纳的小说中,那艘巨舰最后的结局是土崩瓦解,无数人命丧黄泉,但出于某些原因,AZ岛项目公布时,对这一点只字不提。
实际上,凡尔纳本人的写作灵感来自一份1833年的招股说明书,项目名为“面向所有人的天堂,无须劳作,由大自然和机械装置提供动力:所有聪明人都应该来。整个项目分为两部分”,出自一个名叫约翰·阿道弗斯·埃茨勒(John Adolphus Etzler)的人。埃茨勒在招股书中详细介绍了项目方案,以证明其“不是空想”:漂浮在海面上的岛屿,成千上万用原木建成的家庭住宅,依靠海浪提供动力的发动机,如此种种都由活着的树木连接,这些树“绞合在一起,提升了整座岛屿的强度”。岛屿表面是土壤肥沃的花园、宫殿、休闲场所和娱乐设施。整座岛能以60千米/时的速度在海面上移动,“远离一切危险和尘世中的烦恼”。埃茨勒声称,只需要30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960万美元)就能在10年内完成这个项目,从而把世界变成一个“超越各种概念”的奢华天堂。虽然埃茨勒积极公开招股(每股价格“不超过一张彩票的价钱”),甚至寄了一份项目说明书给时任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以求资助,但他始终没有募集到足够的钱款。
埃茨勒本人最后一次在史料中出现是他在委内瑞拉启动了一个乌托邦公社。他在那里喊出的口号是:过上远离病痛的奢华生活,所有居民都可以享受纯糖盛宴。埃茨勒相信,在足够温暖的气候环境中,糖这种“最为重要的食物”会自发从大气中沉降到地表。他的计划吸引了41名居民,其中的15人在参加计划后的5个月内身亡。事后的一篇报道称:“很可能从来没有任何欧洲移民……发现自己竟处于如此困顿和悲惨的生活中。”因此,万幸埃茨勒没有成为海上城市的负责人。
即便不考虑“自由之船”100亿美元的造价,如何建造、维护并长期保持适航性也是问题。海水(以及含盐量较高的海上空气)具有腐蚀性,而且目前还没有哪处干船坞可以停靠这个规模的船只(或是船队)。按照国际标准,船只每五年至少停靠在干船坞内全面检修两次,这意味着,如果你选择这个计划,你就必须建造更多地面设施,以保证后勤工作能满足海上基地长期运作的需要。至于自给自足方面,“自由之船”的顶层甲板面积相当于11个“生物圈2号”的占地面积,生产的食物和空气可供77人在完全封闭的环境中生活——要是只种食物、不循环利用空气和水的话,可以供养420人。
不过,我们或许还可以进一步放宽要求。在海上,我们完全可以依靠海洋丰富的食物资源,利用充沛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你一定会这么做的,对吧?有什么能阻止你建造一个占地小得多、施工方便得多、可供无限期生活、彻底脱离陆地物资人员补给的海上基地?
一座秘密基地
“海上家园”是一项带有乌托邦色彩(或者说自由意志主义色彩)的运动,目标如下:在海上生活,不受任何政府、法律、强权的约束,享受彻头彻尾的真正自由。到目前为止,最接近实现这一目标的尝试是2019年在泰国海岸外大约20千米处安放的一批小型海上家园,这是当时该计划中第一批建造的完全相同的住宅群,每间住宅供1个家庭生活。这些6米宽、两层楼高的八角形建筑被放进海里时压根儿没有知会泰国政府,更不用说征得后者的许可了。“到目前为止,我们始终都保持低调,不对外宣传,但我们遵守泰国的所有法律。因此,在政府看来,我们就像是生活在海上的船只中一样。”海上家园项目的参与者查德·埃尔瓦托夫斯基(Chad Elwartowski)与伴侣纳迪亚·萨摩戈尔(Nadia Summergirl)开启海上生活后不久接受《理性》(Reason)杂志采访时说。然而,就在他们搬入几周后,泰国政府就留意到了这些海上“房子”,并定性为:
1.威胁到了海洋导航;
2. 非法占用泰国主权领地;
3. 企图在泰国领海内建立独立王国,这是叛国行为;
4. 威胁到了泰国国家安全。
于是,这个海上家园项目的参与者都成了泰国的通缉犯并被指控犯有叛国罪。他们一旦被逮捕并定罪,最高有可能被判处死刑。于是,他们只能带上少许个人物品就匆匆逃离。此后不久,泰国海军就占领并摧毁了这些建筑。[11]
所以,这也不是我们基地的理想选择。
其他建造海上城市的尝试——在周边国家的许可和全面参与下进行——也遇到了类似的麻烦。从2008年起,海上家园组织(资助人之一是贝宝在线支付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彼得·蒂尔,他在2009年的一篇称赞海上家园项目的个人博客中称:“我不再相信自由、民主可以兼容。”[12])就一直在探索海上生活的可能。他们本想在远离海岸的公海区域建造住所,但很快就发现难度极高、代价极大。于是,海上家园组织于2016年同法属波利尼西亚政府谈判,期望在塔希提海岸外的阿蒂毛诺潟湖打造海上城市项目的雏形。按照计划,这将是一次模块化且半自治的海上自给自足(以及自治)生活实验,由风能和太阳能提供动力,且免除法属波利尼西亚的税收。整座城市将由一系列连接在一起的海上平台构成,每座平台的建筑成本在1 500万美元到3 000万美元之间——当然,这里存在一项风险:如果某个平台的所有者不喜欢这座城市的生活,他们完全可以和其余部分脱钩,并且自行漂到其他地点。[13]然而,由于塔希提岛居民发起抗议——潟湖被连税都不用交的外来人占用并污染,这让他们相当不安——法属波利尼西亚政府在2018年宣布,他们与海上家园组织达成的协议并非真正的法律文件,也不是什么正式合同,而且在2017年就过期了。
即便是退而求其次的阉割版海上城市项目也遇到了致命阻碍。2011年,海上家园组织曾提出一项计划,通过宣称工作人员是在美国领海外抛锚的巨轮上工作和生活,因而不需要美国签证,来规避移民法律的约束,从而让参与海上家园项目的美国企业能够雇佣非美籍技术工人。他们甚至还获捐了一艘退役游轮,67米长的“赌场作品”号。然而,由于资金困难,这个项目还是破产了。
国家能控制自家海岸外多大面积的水域?
按照联合国的定义,国家海岸外的水域分为几类。最贴近海岸的是领海,范围是海岸外12海里(大约22千米)之内的区域。领海被视为国家主权领土的一部分。从领海再向外12海里内的区域是毗连区。国家对这片区域的控制力稍弱,但与移民、走私等相关的法律仍旧有效。最后,海岸外200海里(大约370千米)之内的区域是专属经济区。顾名思义,国家对这片水域享有经济权利:未经许可,你不得在这片区域内捕鱼或挖矿。不过,(目前为止)还没有法律禁止海上房屋在毗连区外的专属经济区内无限期晃荡。
不过,成功的案例也还是有的,至少在个人层面上算是获得了成功。从1992年开始,凯瑟琳·金(Catherine King)和韦恩·亚当斯(Wayne Adams)就一直生活在“自由湾”内。最初,自由湾只是一座孤零零的海上房屋,而现在它已经演变成了一座由12个平台构成的人造浮岛,岛上囊括了两人的居所、开放式花园、4间蔬菜大棚、一座艺术馆、一间舞蹈室、一间蜡烛工厂、两间船库和一座烧烤场。整座浮岛都漂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海岸外,只有坐船才能抵达。整个建筑群占地1 600平方米,全由人工建造,材料最初都是捡来的木头,后来则有了朋友捐赠或是拿艺术品交换的更坚实的材料。金和亚当斯吃的都是自家花园种出来的食物,亚当斯还会用捕获的鱼、蟹、虾丰富饮食——他们卧室的地板上开着一扇有机玻璃活门,可以躺在沙发上舒适地钓鱼。(金是素食主义者,不吃这些荤的。)浮岛上的淡水来自附近的一座小瀑布,能源则来自太阳能和备用发电机。金和亚当斯已经成功在那里不间断地生活了近30年。亚当斯偶尔会为了卖艺术品、收邮件或是“想喝汽水、吃薯条和冰激凌”花30分钟前往最近的城镇。然而,维系海上居所并不容易,有很多工作要做,既要定期维护,又要修缮暴风雨破坏的部分。2019年,金在接受优兔频道“探索另类生活”采访时说:“这些工作都很艰巨,而且你必须完成。如果不做这些事,就不可能以这种方式生活在那儿。”亚当斯补充说:“我们不建议所有人都这么做,我们只是建议所有人都勇敢追逐梦想。”由于长时间浸泡在海水中,建筑群的底部已经开始腐烂,夫妇两人很快就要重建居所。
看来,我们陷入僵局了。往小了看,艺术家们发现,小规模海上生活的确可行,但地点仅限于安全的小海湾里,而且附近要有免费的饮用水源。由于光是为了在这种地方生活就有很多工作要做,有时甚至挤不出时间用于艺术创作,更别提执行反派计划了。[14]而往大了看,即使是全球最富有的那一批人,他们即便掌握了那么丰富的资源,截至目前也无法做到在海面上自给自足地长期生存。所以,这两个方向的例子都无法为我们的海上秘密基地提供多少正面帮助。
不过,或许是我们的想法太保守了。或许我们挑战极限的决心还远远不够。或许,我们可以不住在海面上,而是住在……海面下?
水下基地
不,事实证明,这其实更加困难!当然,水下基地的隐秘性的确很高——全球海底有高达80%的区域从未被探索过,从未被详细绘制过地形图,甚至从未被拍过照片。另外,只要在水下足够深之处,连卫星都无法侦察到你的行踪——然而,随之而来的挑战令人望而却步。
水下生活不仅具有海面生活的所有缺点,而且还有额外的危险:只要离开基地时没有做好防护工作,那么等待你的结局要么是淹死,要么是被海水压死,要么两种情况同时发生。[15]水下环境让你每时每刻都面临着死亡的危险,能接收到的阳光也有限(甚至根本不存在),空气必须循环利用或从外部单方面输入。至于水下农业,那更是想也不要想:能在海床上种植的作物营养含量比陆地农作物差远了,毕竟,后者是人类在一万年的农业实践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人类驯化的最大水下动物就是鲤鱼(大约在公元1000年时的中国,人们开始驯化鲤鱼,繁育出了两种观赏鱼类——金鱼和锦鲤)。因此,尽管骑着大白鲨英勇作战、驱使虎鲸拉犁耕作的场面无比契合超级大反派的工作范儿,但你最好还是尽早抛弃这种念头。
1963年,探险家、环保主义者雅克·库斯托(Jacques Cousteau),他的夫人西蒙娜(Simone),他俩的鹦鹉克劳德(Claude)和其他4位海洋摄影师倒确实在“大陆架2号”中生活了30天。大陆架2号其实是一系列小型水下基地的集合,并被冠以“村庄”的名号。然而,这项实验仍旧依赖海面上提供的空气、食物和电力,空间也相对逼仄,而且主要生活区域的水下深度仅有10米。1964年,美国海军的“海洋实验室”倒是深入至百慕大群岛附近海域水下59米处,潜水员在栖息地内生活了11天。(后续计划“海洋实验室2号”实现了30天的水下生活,但第三版因为超预算数百万美元而未能付诸实践。)如今,水下倒是有一些研究站——例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极端环境任务行动(NEEMO)研究站。这座研究站位于佛罗里达附近海域水下19米处,用于模拟太空行走的环境——甚至还有对公众开放的水下餐馆和酒店,但它们都无法做到自给自足。它们的规模也不满足未来能实现自给自足的要求。如此种种,只能是你旅游参观的地方,无法成为你长期生活的居所。
很遗憾,环境湿度越高并不必然意味着那里的生活越好
现在,我们已经把陆地和海洋(以及神秘的地下和水下)排除在了理想秘密基地候选地点之外,但地球上还有一个地方可供你使用。
你,我的朋友,应该把基地造在天上。
一些与太空有关的令人失望的消息
如果你现在在想:“等等,为什么不把基地建在月球上?”那就让我来给你泼泼冷水。在月球上生活不仅躲不开水下生活的所有缺点,而且环境更为恶劣和致命,每次运送补给的成本都要以百万美元计,完美符合“浪漫但不切实际”的定义。很抱歉,其实我也希望月球基地计划行得通。
至于火星基地,那就更不现实了。到目前为止,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成功地把哪怕一个地球人送到54 600 000千米之外的火星上,更不用说在那里建一个温暖舒适的基地了。哪怕是地球上最不适宜居住的地方,也比月球、火星、金星上的任何地点更适合人类生存。虽然其他星球的确很有诱惑力,但真的很难在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上长期生存。这意味着,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即便是我们中最有超级大反派特质的人,都要待在地球上,与所有这些傻瓜、笨蛋以及超级大笨蛋待在一起。
你的计划
和公海一样,天空中也有所有国家法律都不适用的公共区域。即便你突然发现自己正在某个国家的主权领土上空飞行,只要你飞得够高,通常也能找到下方国家机器无法触及或者管不着的空中区域。于是,你就能逃脱当地政府以及国家政权的控制,而这是一般飞行员做不到的。举个例子吧,在美国,当你在海平面上方5.5千米到18.3千米的范围[16]内——大多数飞机的飞行高度就在这个范围内——飞行时,你驾驶的航天器就得始终遵循美国空中交通管制部门的指令,并且预先获得许可才能进入那片空域。不过,要是你逃到距海平面18.3千米以上的空域,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那里,不需要通过无线电联系空中交通管制部门,也不需要获得他们的任何许可。从历史角度上说,人类还没怎么使用这片空域,这意味着它对你敞开了大门。
好的,棒极了。我们可以在美国领土上空一路呼啸上天,想飞多高就飞多高,只要保证高度比海平面高出至少18.3千米就可以了。现在,我们只需实现人类自古就有的永恒、无限期、无限制的飞行之梦。而且还有一个好消息,我们离这个梦想并没有看上去那么遥远!
一些与空域有关的令人激动的消息
如果你在美国拥有土地,那你应该会对美国政府与考斯比之间的诉讼案感兴趣。考斯比是一名农场主,他因为轰炸机和其他飞机在自己农场上空飞过而起诉美国政府。考斯比称,这些飞机在附近机场跑道上降落时,突然发出的巨大噪声让他养的鸡受惊了,其中有一些甚至自杀了——每晚都有多达10只鸡充满恐惧地往农场墙壁上撞,最后撞断脖子。这起诉讼案最后一路告上了联邦最高法院!
考斯比提出,他土地上方所有空间(从地面到宇宙边缘)中的一切都归他所有。在1946年的裁决中,法院否定了这个论断,并且宣称考斯比援引的13世纪法条“谁拥有土地,谁就拥有该土地上达天堂、下至地狱之间的一切”“完全不适用于现代世界”。不过,法院也同样驳回了美国政府对土地上方全部空间所有权的主张,特别强调农场主需要部分空域保护财产、种植树木甚至搭建篱笆。最后的判决结果是:土地所有人独享部分空域的所有权,即高度范围在地表到持有土地上最高建筑上方365英尺(略高于111米)之间的所有空域。
人类最早借助热气球飞行。热气球的原理很简单:只要让气球内的气体比周围空气以及下方篮筐还有篮筐里的人加起来更轻,就能飞起来。只要满足这个条件,热气球就能持续飞行。遗憾的是,因为热空气会冷却、氦气会泄漏等原因,气球的飞行距离会受到燃料(用来维持或增加浮力)或压舱物(用来在需要降低重量以维持飞行时,从气球上扔出去,扔到地上的傻瓜头上)供应的限制。人类历史上最长的气球飞行纪录是由一个名叫“百年灵热气球3号”的热气球在1999年创造的,它的燃料是由氦和丙烷构成的混合气体。百年灵热气球3号成了史上第一个实现中途不着陆环球飞行的气球,它在空中连续停留了19天21小时47分钟,同时也创造了飞行器在不补充燃料的情况下待在空中的时间纪录。[17]不过,即便是百年灵热气球3号的驾驶员伯特兰·皮卡尔(Bertrand Piccard)和布里安·琼斯(Brian Jones)也把他们的成功归功于运气:一路上都是顺风飞行,这是运气;燃料没有在着陆前用尽,这是运气;加压舱氧气源失灵后,他们有整整一小时处于因二氧化碳中毒而丧命的危险中,但最后侥幸活命,这是运气;未经允许飞越也门领空却未被击落,这是运气;最后,他们的热气球没有因为表面结冰、增加重量而坠入海洋,这同样也是运气,要知道,与他们同时尝试不间断环球飞行的竞争对手正是因为这点而失败了。
然而,即便是如此好运、如此顺利,气球连续飞行的时间也没有到一个月。
气球内的气球
百年灵热气球3号属于罗泽气球,这种气球实际上是包裹在同一个外壳内的两个气球。其中一个球填充比空气轻的气体(比如氦气),始终保持工作状态,作为升力的主要来源。另一个则填充可以加热或冷却的气体,以调整气球的整体浮力。与仅仅使用热空气的气球相比,罗泽气球对燃料的需求大大降低,从而让更长时间的飞行成为可能。
这种双重气球的设计得名于法国飞行家先驱让-弗朗索瓦·皮拉特尔·德·罗泽(Jean-François Pilâtre de Rozier)。1785年,他制造出了这种气球,尝试用它跨越英吉利海峡,从法国飞往英国。只不过,罗泽当时使用的比空气轻的气体不是氦气,而是易燃易爆的氢气。气球升空后半小时——对我们这些了解兴登堡事件[18]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次不可避免的命运转折,但对当时的罗泽来说则纯粹是个意外——气球着火了,氢气被点燃,整个气球在距地面大约1 500米处解体,罗泽和他的伙伴也成了人类历史上头两名搭乘(切实可行的)航天器而遭遇空难丧生的人。
当时的场面一定很可怕。一篇当时发表在《德比邮报》上的报道这样描述:“……四分五裂。我在尸体旁边待了半小时,这是我从没见过的令人震惊的场面。我希望以后再也不要有人尝试这样的事(飞越英吉利海峡),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文章结尾处还认为,气球驾驶员太狂妄自大,他们的想法真的是好“高”骛远,没有充分意识到空气的危险,毕竟“空气是一种变幻无常的未知元素”。不过,别担心!你多半不会有事的!
飞机的情况就更不容乐观了:中途不加油的最长飞行纪录不过9天零3分钟。那是在1986年,詹娜·耶格尔(Jeana Yeager)和迪克·鲁坦(Dick Rutan)驾驶着特别设计的飞机“旅行者号”绕地球飞行。如果你允许空中加油这样的作弊行为,那么最长飞行纪录是一架小型塞斯纳飞机在1958年创下的64天。当时,这架飞机在沙漠上空盘旋了一圈又一圈,为之后火爆异常的拉斯维加斯酒店/赌场“哈仙达”造势。然而,当时的空中加油方案既不隐秘,也不自由:那架小型塞斯纳飞机每两天补充一次燃料,飞到地面上方仅6米处,后面追着一辆速度相同的油车,后者同时把加油管举向天空,为飞机加油。另外,在小型飞机内连着待上2个月也不是什么惬意的事。多年后,当时共同创造纪录的两名飞行员之一约翰·库克(John Cook)表示:“下一次我想尝试这种耐力型飞行时,我会直接把自己锁进垃圾桶里,同时打开吸尘器……直到心理医生早上开业。”
不过,要是用太阳能呢?要是改用太阳能,我们是不是就完全不用补充燃料了?可能吧。理论上说,人类目前最接近永久飞行这个目标的飞机是“阳光动力2号”,一架由一名飞行员驾驶的太阳能飞机。白天,阳光动力2号不断提升高度,为电池充电;到了晚上,飞机就用充过电的电池飞行,并且慢慢降低高度。2015年,这架飞机的确完成了环球飞行的壮举,但这个旅程分成了17段,其中最长的一段时长117小时52分钟,从日本飞到了夏威夷。[19]从理论上说,只要环境合适、天气合适、运气不错,阳光动力2号是可以实现永久飞行的,但到目前为止,它连续飞行的最长纪录也没有超过5天。而且这还是艰难的5天:阳光动力2号简陋的自动驾驶装置只能确保飞机的前进方向没有问题,因此,飞行员在那逼仄的座舱里每次只能休憩最多20分钟。另外,食物的问题也同样存在:这些飞机的大小连供一个人长期生活的食物都装不下。
体积更小的无人飞行器(UAV)倒是能实现更长时间的连续飞行——当你不需要承载麻烦的人类以及沉重的食物和氧气时,你就可以轻松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展开银光闪闪的翅膀,在天空中肆意飞舞,向着太阳不断攀升,与翻滚的云层共享欢乐,甚至尝试触摸上帝的脸庞——但是,一座连你自己都无法访问的秘密基地能有多大作用?毕竟,所有无人飞行器都没法把你载上。因此,虽然我们或许很快就可以把某些比较轻的物品储存在地面上空18.3千米以上空域永久飞行的秘密储藏柜里,但是距离无限期藏身在那里恐怕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好了,既然现在飞机出局了,无人飞行器出局了,气球也出局了,而且它们的大小全都不足以带上你以及你需要的空气、水、耕地和亲信,那么是不是一点儿希望都没了?
不尽然。你手上还有一条放到全宇宙都适用的物理法则,那是伽利略·伽利雷在1638年发现的秘密武器:威力无比强大而且几乎不可阻挡的平方立方定律。
平方立方定律描述的是,物体的尺寸增大时,表面积会按二次幂(平方)增长,体积则会按三次幂(立方)增长。换句话说,当物体变大时,其内部空间变大的速度远超表面积变大的速度。这就意味着,如果气球大到了某种程度,其内部的空气体积也会大到可以忽略外部材料体积的程度。1958年,建筑师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 Fuller)基于平方立方定律提出了一种空中城市的设想,并命名为“九霄”(Cloud Nine)。此后,他又在1981年出版的书《关键路径》(Critical Path)中修订了这个设想。“九霄”的基本概念很简单:你只需要造出一个富勒拥有专利的测地线穹顶(实际上,早在1925年,德国就有人发明了类似的东西,但富勒在1954年申请到了美国的专利),再在另一侧配上一个一模一样的测地线穹顶,形成一个测地线球体。
然后,你要让这个测地线球体变得非常非常大。
富勒生平
用他自己的话说,巴克敏斯特·富勒的一生“就像一次实验,目的是探寻个人可以为改变世界并且造福全人类做出什么样的贡献”——毫无疑问,巴基(巴克敏斯特的昵称)身上散发着浓烈的超级大反派气质。另外,各种大型工程项目中都有他的身影。富勒是最早支持生物圈2号计划的人之一,而且正是富勒的前任助手彼得·乔恩·皮尔斯(Peter Jon Pearce)设计了生物圈2号的穹顶结构。
20世纪60年代,富勒开始探索海上基地的可行性。为此,他设计了一个名叫“特里同”(Triton)的海上街区,绘制了草图,并制作了比例模型。按照设计,特里同是一个高密度街区,可容纳5 000名居民,所有住宅、商店、办公场所和学校都集中在一幢庞大的建筑内。这些漂浮在海上的“街区”——16 000平方米土地上建起的195 000平方米居住空间——可以拼接在一起,形成可以容纳125 000位居民的城市。虽然按照最初设计,特里同应该被永久锚定在陆地附近的海域,作为对已有大都市的补充,但富勒同样强调,特里同可以在有需要的时候移动,而且这些“海上城市不会向土地所有人支付租金”。有意思的是,特里同项目中,建筑的外墙是倾斜的。这么做是为了让从窗户或阳台摔下来的人可以直接落入海中,防止他们因撞到甲板而丧生。
富勒通过计算得到结果:直径30米的测地线球体重量大约是3吨,可容纳7吨空气。接着,他又不断将测地线球体的直径翻倍,并且每次都重新估算所需的材料,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估算结果。
只是一组无辜的数字而已,执法部门根本不用担心它们!
就像你看到的这样,随着测地线球体的增大,建筑结构本身的重量相对于它包含的空气的重量越发变得可以忽略不计。按照富勒的计算,直径为半英里(约800米)的测地线球体内包含的空气如此之多(相较之下,球体结构本身的重量实在是非常非常小),多到只要阳光的照射能让球体内空气的温度比周遭环境温度高大约0.5℃,整个球体就能飞起来。(这种捕捉阳光以获取热量的技巧,正是温室能在冬天保持温暖的秘诀。)要是在这个基础上,再让球体的直径翻倍,达到1英里(约1 600米),那么不光球体结构本身的重量可以忽略不计,连球体内的人及其补给物的重量都可以忽略不计了。于是,数以千计的人就可以在这些空中城市中生活、工作。富勒还提出,这些球体既可以无拘无束地在全球上空飘浮,也可以选择锚定在山顶。同时,还可以配备一些小型飞行器,以便各座空中之城中的居民互相串门,或是从空中降到地面。
超级大反派的空中基地。谢谢你,总统自由勋章的获得者巴克敏斯特·富勒,谢谢你的这个杰出想法
整个空中之城的设计听上去就很不可思议,事实上也是不可思议,但数学证明它确实可行:直径1 600米的穹顶可以容纳2.14立方千米的空气。空气密度会随着压力和湿度的变化而变化,但20℃(室温)的干燥空气密度大约是1.204千克每立方米。如果我们设法让球体内部的空气保持这个温度,而外部环境中的空气稍冷一些,温度为19.5℃,那么内外空气的密度差异(外部冷空气密度大约是1.206千克每立方米)足以对球体产生可托举400多万千克物体的升力。如果内外空气的温度差更大——比如,假如我们飘浮在南极上空,那就几乎可以保证全天外部环境空气都更冷[20]——那么,球体受到的升力就更大了。在气温仅为10℃的环境中,我们内部气温为20℃的测地线球体能产生可托举超过9 000 万千克物体的升力。这个重量和空间可是相当可观了。如果造一个横跨(穿过球心)这个直径为1 600米的球体的平台,那么这个平台的面积将超过200万平方米——足以建造我们想要的任何核动力秘密基地,也足以隐匿那些核动力发电机产生的热量。(实际上,一个这样的平台能容纳13个那样的核动力秘密基地。不过,你往球体里增加的东西越多,载荷的重量当然就越大,同时挤占的原本属于空气的空间也越多。不过,如果你不需要那么多空间,总是可以通过下移平台在球体中的位置来缩小平台面积。距1 600米直径球体底部30米的一座平台就足够建设一座秘密基地了。)
当然,这样一座空中之城不可能无限地往高处升。随着高度的上升,环境空气的密度会下降,这就意味着你的空中之城终究会来到一个临界点,在这里,球体不再上升,而是开始上下徘徊。而且,你也无法继续提升球体内部的温度——除非你想让温度升高到居民感到不适的程度。[21]不过,你也完全可以改造球体,使其超越富勒原本的设计,比如像百年灵热气球3号那样,在内部增添一些额外的氦气球以提供额外的持续升力来源。
好了,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建造这座空中之城了。不过,在那之前,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下面这个部分吧!
缺点
一个直径1 600米的测地线球体差不多都有迪拜哈利法塔的两倍高了——哈利法塔是目前人类造过的最高建筑——所以,显然在施工过程中还要解决一些后勤问题。[22]然而,这还不是最困难的部分!事实上,直到如今,最艰巨的挑战仍然是,要找到一种能够承受如此巨大的飞行球体自身压力的建筑材料。富勒当初提出这个构想的时候完全忽略了这个最大的现实难题,大概是为了留给后几代超级大反派做练习吧。
考虑到这个球体飞行时还要携带大量载荷,你要寻找的材料必须拥有极大的强度–重量比。这个比值可能大到难以想象,所以我们转而使用另一种等效测度,叫作“断裂长度”。简单来说,断裂长度指的就是,竖直放置一种材料,使其仅靠一端支撑,长度达到多少时该材料就会因为支撑不住自身重量而“断裂”。断裂长度越长意味着材料越坚固且越轻便。混凝土的断裂长度为0.44千米,不锈钢则为6.4千米,铝有20千米。不过,我们要考察的是两种强度更高的材料,它们已经是断裂长度列表的最尾以及人类生产能力的极限了。这两种材料是凯夫拉(断裂长度256千米)和碳纳米管(断裂长度超过4 700千米,那是地球直径的1/3了)。
1964年,化学家斯蒂芬妮·科沃勒克(Stephanie Kwolek)发明了凯夫拉,所以,富勒最早提出空中之城设想时,这种材料还不存在。凯夫拉是一种高强度合成材料,如今常用于防切割手套和防弹衣。凯夫拉算是一种新型材料,但已经相当成熟,你可以把它覆盖在测地线球体表面,形成气密性优秀的外壳。凯夫拉的零售价大约是每平方米32美元[23],这意味着要完全使用凯夫拉包裹表面积超过800万平方米的测地线球体,你需要支付大约2.56亿美元。这个价格肯定不算便宜,但考虑到凯夫拉还能为整个球体提供防弹功能,应该还是值得的。不过,这只解决了表面覆盖物的问题,我们还需要解决内部结构的用料。
计算表明,铝也可以胜任这个工作(铝会更重一些,这意味着,你需要往球体里填充更多氦气,或是把内部气压降到0.9个大气压,以保持浮力)。不过,如果你感兴趣的话,还有一种更好用的材料,那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碳纳米管。碳纳米管同样是富勒那个时代无法获取的现代材料,同时也是人类目前发现或是生产的拥有最大断裂长度的材料。问题在于,这种材料目前仍旧贵得可怕,而且目前生产出来的最长碳纳米管也不过只有几微米宽、半米长。因此,这种材料还几乎(但不完全)属于科幻小说的范畴。目前,大多数碳纳米管以粉末或是无序碎片集合的形式出售。
这意味着,如果你真的想要建造人力所能及的最坚固且最轻便的空中之城,那么你首先必须拿出大笔钞票,用于进一步研发,目标是让用碳纳米管建造正常人类尺度的建筑成为可能。不过,这事也并非毫无希望,因为这个领域已经吸引了无数研究人员的目光,你不是一个人。另外一个好处是,这方面的工作不怎么惹眼,不会暴露你的计划。大多数人在听到你说“我要资助更高强度建筑材料的研发”后,不会想到:“哦,没错,要想建造一座能够逃脱人类‘法律’和‘道德’管辖范围的庞大、邪恶的空中秘密基地,就得先这么做。这显然是所有材料科学研究项目的终极目标,无须多言。”
总结一下,即便不考虑这些尚不能(或许永远也不能)用于大规模工程的特异材料,建造一座飘浮在南极大陆上空、能源自给自足的核动力秘密基地也绝非易事,而且成本极高,可能除了全球最富有的那几个人以及最有远见的超级大反派以外,没人可以完成这个任务。不过,我们还是要强调最后一点:这个目标并非完全不可能实现,它并没有落在人类的能力范围之外。
另外,正是这些看似不可能的领域,才恰恰是超级大反派大展身手的舞台。
你名字旁的黑点
英国萨里纳米系统公司用碳纳米管生产出了梵塔黑(Vantablack)。梵塔黑是地球上最黑的物质之一:它能吸收99.965%的光。如果你既想让秘密基地吸收来自太阳的热量,又想让它符合超级大反派与众不同的邪恶美学,那么你在设计测地线球体时或许应该考虑用梵塔黑这种材料做涂装。(不过,也请记住萨里纳米系统公司一位发言人在被问及是否有可能生产满满一桶梵塔黑涂料时的总结陈词:“我不觉得这个星球上还有什么事能比这么做代价更高。”)
2016年,梵塔黑涂料的艺术使用权被独家授予艺术家阿尼什·卡普尔(Anish Kapoor)在伦敦的工作室。也就是说,地球上其他所有艺术家都无缘使用这种材料。这激怒了卡普尔的艺术家同行斯图尔特·森普尔(Stuart Semple)。他最后自行研发出了光吸收率为99%的极黑丙烯酸颜料,并把使用权授予了全球所有人——除了阿尼什·卡普尔。
如果不幸被捕,可能面临的后果
我倒是不怎么担心你在建造测地线球体的过程中可能触犯某些不太严重的法律。你大可以全力实践我们的伟大计划,在你的绝对成就面前,在这座极度庄严的空中基地面前,当权者应该会意识到,站在你这边并且赦免你可能在建造过程中因为技术原因出现的违法行为,才是正确的决定,就像本章之前介绍的“人类神庙”故事一样。如果情况并非如此,那也问题不大:赶紧飞出当地政府的司法管辖区。
然而,一旦你这么做了,你身下的国家可能会突然意识到有必要严加管理领土的高空空域。对你来说,好消息是,南极大陆是地球上少有的几块无人声称享有土地所有权的地区之一(参见第2章“如何启动自己的国家”),于是你就有了辩称南极大陆上方空域是公共区域的法律依据!你可以让你的球体一直飘在玛丽·伯德地上空。玛丽·伯德地是南极大陆上的一块馅饼状区域,从南极洲海岸一直延伸到南极极点,经度跨度范围大约为西经158°至西经103°24'。届时,你就是在全球最大的一块无主权土地上空飞行。
然而,遗憾的是,即便始终飘在南极大陆上方的国际空域之内,你也无法彻底逃离法律的约束。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是负责监管民用航空的联合国机构(你可能从机构名称就猜出了它的职能),而且所有联合国成员也都是这个组织的成员——除了列支敦士登,这个人口不到4万的欧洲袖珍国连国际机场都没有。更遗憾的是,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已经提出了一些(他们认为)适用于你的国际协议。
首先,这些协议作为《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的一部分,即便在国际空域内也同样有效。这些“空中规则”囊括了有关仪表、灯光、信号、巡航高度、路权和降落伞使用(除非遇到紧急情况,否则一般不允许你使用降落伞跳机,这太让人失望了)等方面的规定。毫无疑问,你会严重违反其中的许多规定。毕竟,它们原本是为体形小得多的非球体航天器设立的。
一旦看到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你就会知道海面上的情况更加糟糕。这个公约中的法条允许别人追逐——只要追逐起始于他们的领海(第111条,紧急追捕的权利)——并登上(第105条,扣押海盗船或涉事航天器)你的航天器。甚至还有法规禁止你自行设立广播站或电视站(第109条),所以,如果你想(象征性地)低调行事,就不要那么做。不过,也并非全是坏消息:第87条第1.d款允许各个国家建造自己的人工岛,这肯定是个相当方便好用的法条,值得你揣在兜里。虽然你不是一个国家[24],但如果你能找到某个愿意让你以其名义飞行的国家,那么你就享有该国公民的权利,可以积极行使联合国赋予每个成员国公民的权利。
虽然这些国际法可能让你有些失望,但请记住:只有在你允许别人对你使用法律武器的时候,那些法律才会真正生效。而在所有国家的司法管辖范围之外生活,原本就是你选择进入国际空域的最初动力和全部原因!只要你能飞得足够高、足够快、足够自由,就没有任何人可以跑到你私人所有的、直径1 600米的空中球体中告诉你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在把海上家园留给泰国政府之后,埃尔瓦托夫斯基曾在脸书上描述那段生活在海上之家中的短暂经历:“那时,我十分自由,很可能是全世界最自由的人。那可真是一段光辉岁月啊。”
要是能在这个披着凯夫拉外衣、飘浮在全世界上方[25]的巨型核动力测地线球体中体验一下空中之城的生活,那只会更加荣耀。
行动纲要
[1] 不过,尽管如此,还真的有人住在活火山上!日本的青之岛是个与世隔绝的小岛,岛本身就是火山运动形成的,岛上的状况也完全依赖于火山的活动情况。不过,即便如此,岛上还是住着大约170人,他们享受着当地多风多雨的气候和天然火山温泉(当地人用温泉水蒸煮食物)。青之岛上的火山上一次喷发是在1785年,当时岛上300多位居民中有130~140人因为没有及时疏散而丧生,但那次喷发后不到50年,岛上就又有人居住了。
[2] 当然,那个时候,海得不是用平方米来换算的(米制体系那时候都没被发明出来呢——见鬼,那时候连帝国体制都没出现呢),而是用英亩(“英亩”这个词出自古英语,意为“土地”)来换算的,1海得等于60~180英亩。虽然英亩的面积如今已经确定(1英亩约等于4 047平方米),但在当时,英亩的定义是:两头轭在一起的牛在一天内能犁的土地面积。显然,这也与时间(而非空间)有关。此外,这也意味着1英亩的面积(相应地,还有1海得的面积)取决于土壤条件和耕牛的强壮程度。
[3] 简回来的时候,项目控制中心让她把一个装着一些计算机零件和其他小补给品的包带进了气闸。一些媒体从业人员发现有额外物品被偷偷带进系统,便声称实验已经遭到破坏。不过,参与实验的人员大多数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小小地“作弊”一下总比彻底放弃整个实验强。简本人在“生物圈2号”系统外就医时只吃了一根燕麦棒、喝了一杯水。而她则把失去的中指指尖留在了系统内。简后来这么写道:“等到两年实验期满后,我身上的一小部分不会离开这里。”
[4] 这2 500平方米的农业用地没有算上大约135平方米的牲畜圈养地。然而,虽然偶尔也会有丰盛大餐,但生物圈人的食谱中肉类从来只占一小部分:在两年实验期间,平均下来,动物肉每天给每位生物圈人提供的热量只有区区43千卡。(在实验最后的3个月里——因为大家都知道实验马上就要结束了——生物圈人吃了更多食物,平均每天摄入的热量最终达到了2 200千卡左右。)
[5] 1英尺约合30厘米。——译者注
[6] 不管怎么说,350兆瓦的功率输出已经非常强劲了!从规模上说,一座运行中的发电站每生产1兆瓦(100万瓦)电,大概就足以供400~900个西式家庭使用,具体是这个范围内的什么数字则取决于家庭的用电多寡。
[7] 如果要全面、透彻地解释这里的“基本”是什么意思,恐怕要花很多很多时间。所以,我们还是不展开了。
[8] 罗蒙诺索夫院士号目前正漂在俄罗斯东北部地区北冰洋港口小镇佩韦克附近的海域里。按照俄方公开的资料,这艘核动力驳船于2019年12月19日起开始输送电力,2020年5月22日起开始全负荷运转。
[9] 直到2020年年末,RiotSheds.com网站还在出售覆盖着高碳钢装甲的防弹防爆屋。这些屋子可以在动荡时期提供一个庇护所,但在设计上可以说是无聊、无趣到了极点。对只是想体验一下秘密基地的读者来说,这倒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些屋子每座售价29 999美元,如果你希望在里面加上一条长凳或是枪架,还要额外支付费用(分别是208美元和180美元),不过它在美国本土48个州的配送都是免费的。遗憾的是,我在修订本书的时候,这个网站似乎已经破产了。实在是太可惜了,浪费了我这条免费为他们打广告的脚注!
[10] 这个纪录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就要受到挑战,因为它的竞争者,296米长的乌托邦号也即将下水。乌托邦号游轮上的套房售价在400万美元到3 600万美元之间,而且也标榜自己是为全球最富有人士提供的大型私人海上居所(无论是永久性的,还是临时性的)。
[11] 在逃离泰国的过程中,埃尔瓦托夫斯基和萨摩戈尔宣称他们只是“项目的热心支持者,并且有幸成为第一批入住的居民”,而真正设计、建造这处海上家园的则是一个叫作“海洋建造者”的神秘组织。埃尔瓦托夫斯基和萨摩戈尔藏匿起来之后,CBC(加拿大广播公司)记者问他俩的朋友、该海上家园组织的主席兼联合创始人帕特里·弗里德曼(Patri Friedman):“(埃尔瓦托夫斯基和萨摩戈尔)并没有参与设计位于泰国的这处海上家园,也没有为此付钱,那么负责人到底是谁?”弗里德曼答“这是个秘密”。埃尔瓦托夫斯基和萨摩戈尔逃离泰国后又去了新加坡,如今在巴拿马流亡。据《卫报》报道,他们重建了海洋建造者公司,并且计划在巴拿马海岸外建造新的升级版海上家园。海洋建造者的网站则评价泰国海上家园为“成功的雏形”。
[12] 蒂尔还在同一篇文章中写道:“我反对充公形式的税收、极权主义社会形式以及认为所有人都难逃一死的意识形态。”有关这方面的更多内容,参见第8章“如何永垂不朽并且做到字面意义上的永生”。
[13] 这是更有野心的“政府市场”概念的海上家园版本。按照这种理念,政府也是一种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所以居民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最喜欢的政府,比如可以自由自在地从资本主义海上社区搬到(漂到)社会主义海上社区、自由意志主义海上社区,或是由宗教统治的海上社区。这也为海上家园形成实验性质的“初创宪法”、“初创国家”以及“生化奇兵式初创独裁政权”打开了大门。
[14] 亚当斯和金从来没有尝试隐匿他们的基地,从来没有宣布他们脱离加拿大独立,而且也一直在交税。
[15] 这还没有全面体现离开水下基地时防护不当的威胁!例如,你如果在短时间内就从水下游到海面,那就可能死于减压症——当周围环境压力迅速降低时,原本溶解于人体血液内的气体就会以气泡的形式离开血液。
[16] 为什么这两个数字如此奇怪,还有零有整的?因为美国还使用英制测量系统:18.3千米就相当于6万英尺。为了了解这个数字的意义,我可以告诉你,如果没有可加热以及氧气增压的航天器座舱,人类是无法在这个高度上生活的。如果你在这个高度上坠落,那么在你最终以200千米/时的速度落地之前,你还有几分钟的时间反思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在那个高度上跳下来。
[17] 截至本书付梓(2022年3月本书英文版上市)时,这个纪录仍旧没有被打破。气球的推进主要依靠喷射气流,这就要求它必须一直在地表上方1万米处飞行。(空的丙烷罐起到了压舱物的作用,丢弃时,热气球驾驶员会先降低高度直到能看清地面状况为止,以确保他们在空中丢下的这些空罐头不会伤人甚至杀人。)
[18] 1937年,兴登堡号飞艇发生空难,36人因此丧生。——译者注
[19] 这也创造了所有类型飞机的最长单人驾驶飞行纪录——这个纪录也同样未被打破,部分是因为负责管理此类事宜的国际航空联合会出于明显的安全原因,不再承认新的飞行纪录。阳光动力2号是由安德烈·博尔施博格(Andre Borschberg)和伯特兰·皮卡尔轮流驾驶的,一人驾驶一段,皮卡尔也是百年灵热气球3号的驾驶员之一。
[20] 2020年2月,南极地区出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温,20.75℃,这也是南极地区温度首次突破20℃,在南极大陆上考察的科学家称这一事件“难以置信、极为反常”,但南极内陆的年平均气温甚至还不到–50℃。另外,地球有史以来记录到的最低温度也出现在南极,那是–93.2℃。我把所有这些情况都告诉你,只是想说:一般来说,你肯定没啥事。但你最好还是让穹顶内部温度保持在21℃出头,并且尽快在南极把空中秘密基地造出来,因为气候变化可不等人(不过,你也可以参考第4章的内容,它会为你提供更多解决方案)。另外,你还得记住,只是加热球体内部的空气还不够,你还得时不时排一些热空气到外面,这样才能降低热空气的密度,防止内部压力持续增加。
[21] 如果你想达到富勒设想的那种高度,球体内部的空气密度就要小于海拔几千米处的空气密度——可是,那里的空气已经稀薄到人类难以呼吸了。一种解决方法是:保持球体中一小部分空间处于加压状态,为居民提供舒适环境;或者让建筑物内部保持压力,所有去室外工作的人都戴上氧气罩。还有,你得记住,热空气会上升,所以测地线球体底部——球体底部大概率也是你大部分时间待的地方——的温度会低于顶部的温度。我们计算20℃时球体内的空气密度,其实是用了整个球体的平均温度做计算,但球体顶部的温度永远高于球体底部。你完全可以让空中基地充分利用这个特性:提高球体顶部区域的温度以获取更多升力,同时,球体底部的生活区仍旧可以保持舒适。
[22] 哈利法塔高度为829.8米,实在是太高了,高到太阳落到地平线上时,站在哈利法塔的顶层还能看到太阳——这会影响穆斯林的斋月。为此,迪拜神职人员规定,身处哈利法塔80~150层的人员每天斋戒(一般来说,太阳落到地平线以下就可以解除斋戒了)的时间要延长2分钟;身处哈利法塔150层以上的人员每天斋戒的时间要延长3分钟。
[23] 这个价格是根据2021年年初一片116平方米的凯夫拉的售价推算出来的——要是你买那么多,价格肯定还要优惠得多!
[24] 这里还是得参见第2章“如何启动自己的国家”。
[25] 诚然,大多数地图都把南极大陆放在底部,但你要知道,这其实只是出于惯例、希望与前人保持一致的决定而已,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既然你选择建造一座空中之城,那你也完全可以选择把地图的上下颠倒,把南极大陆绘制在地图顶部——或者,我应该说……把正确的那边放到上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