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发展蓝皮书(精装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中国工业技术创新情况

一、工业技术创新要素投入持续增加

依据《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19年,我国科技活动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较往年持续增加,R&D经费投入达22143.6亿元,比上年增加2465.7亿元,增长幅度为12.53%,均高于上年增长数据。研发投入强度(即R&D经费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也从2018年的2.14%稳步提高到2019年的2.23%(见图2-1)。

图2-1 2015—2019年我国R&D经费投入、增长率及研发投入强度情况

数据来源:《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2020.9

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据全国研发投入的较高比例,R&D经费支出持续增长,研发投入增长态势良好(见图2-2)。

图2-2 2015—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增长率及占全国研发投入经费比重情况

数据来源:《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2020.9

从图2-3可以看出,2015—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规模不断上升,从263.8万人/年提升到315.2万人/年,但占全国研发人员总量的比重不断下降,从70.2%下降到65.7%。

图2-3 2015—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情况

数据来源:《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2020.9

从工业企业开展R&D活动的数量和比例来看,整体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图2-4显示,2015—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R&D活动数量大幅增长,从73570个增长到129198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比例由2015年的19.2%提高到2019年的34.2%。

图2-4 2015—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R&D活动的企业数量及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2020.9

二、工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2020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53.0万件,截至2020年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305.8万件,其中,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有效量为221.3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8件;我国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37.7万件,截至2020年底,实用新型专利有效量为694.8万件;受理PCT国际专利申请7.2万件,其中国内申请人提交6.7万件。

在全国技术市场的交易情况方面,从图2-5可以看出,2015—2019年,我国技术市场成交额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2015—2017年增速保持在16%左右,2018年增速达到五年内峰值31.8%,2019年增速稍有下降至26.6%,技术市场交易总额达到22398亿元。

图2-5 2015—2019年我国技术市场历年成交额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2020.9

三、科技创新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我国发展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首次将科技创新作为第一任务对各项规划工作进行专章部署,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我国“十四五”时期及更长时期的发展迫切要求我国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越发突出,我国坚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支撑实现内涵型增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我国明确四大主攻方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统筹规划国家现实能力、重大需求、重点任务等,高度重视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实现“从0到1”的突破,全力研发核心关键技术,重点攻关技术瓶颈问题,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探索发现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创新发展道路。

(二)坚持企业在我国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企业家要勇于创新,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有效调动员工创造力,努力把企业打造成强大的创新主体。

我国高度重视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创造的重要基础。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企业对国家科技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的决策参与度,支持企业承担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二是加强鼓励激励政策,综合运用金融、财税等普惠性政策手段,对企业创新活动给予大力支持,鼓励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活动。三是合理运用倒逼机制,灵活、有效地运用环境保护、技术标准等手段,持续提高相关运营门槛,倒逼企业大力投入研发创新、加速关键核心技术升级。四是优化技术创新环境,完善金融支撑体系,加强金融机构对创新活动的投资,拓宽企业创新融资渠道;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大力投入人才培养,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引进和培育技术创新型人才;开展多批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活动,多方面发力培育核心技术能力突出的创新型企业,大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三)坚持科技创新夯实“双循环”重要基础

202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高度重视发挥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致力于从根本上破解制约“双循环”要素流通的障碍。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国际经贸活动严重受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组。我国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补链、强链、拓链,以提高产业链稳定性。一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国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量子信息等重点领域,针对关键核心技术瓶颈问题,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大力投入颠覆性前沿引领技术的研发创新,紧密贴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技术成果加快产业化。二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赛马”“揭榜挂帅”等制度,改革科技重大专项等实施方式,打破企业和企业、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科研壁垒,营造科技创新优良环境。三是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建立科技创新中心合作载体等创新中心,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产业研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