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浩如烟海的书,我们应该怎样选?
曾经的我进入图书馆,看着浩如烟海的书,感受到空落落的。我有一个疑惑,那么多的书,仅仅是书名我都读不完,更别提是其中的文字了。我当时走在其中,看着一个个名字和概念,陷入了巨大的迷茫还有混乱。我当时很想问,到底该如何选书?当时问到的问题,源于我的眼睛看到的纷繁复杂的事物,但是细细思索,我实际想问的是,我究竟应该学些什么?这么多的书在表达着思想,我又该听谁的?
这份困惑在我写作这篇文章之前几天,才终于豁然开朗。但我从来是一个不满足于困惑的人,只要有困惑,我就要立刻给自己解释,否则我会食不甘味。
那天刚刚产生了这个疑惑,无法安顿自己、说服自己扰动的心,我只能诉诸于一个日常人都会用的答案来解释——历史,我当时想,它不是现实的历史,而是概念的历史。毕竟人类产生之初,不可能有这样多的思想,只能是纯粹的和简单的。我当时发现,大多数书籍的名字是抽象的概念和生活经验的物品名称拼凑起来的。因而我给了自己一个粗浅的观点,只去看那些纯概念的书,不去看带有经验的书,我当时一刀切地认为,只要是用概念起名的书,一定有充分的说理;而那种比较混杂的书,很可能思想不是那么深刻。
我走在图书馆里,看到了浩如烟海的书籍,每一本书都被起了一个很唬人的名字。我畏惧,想要看,但却知道不可能看完,更不可能知道这些书在讲什么!我渴望找到一个确定的答案,于是我一遍遍地行走于犬牙交错的书架间,快速浏览着书籍的名字,好像这样我就能把全部的知识吸收到脑海中,当然这只是一个梦。这样多的书,绝不能读的完。人生难道要永无停息地去阅读吗?如果不是这样,该怎么选书呢?挑感兴趣的读?挑经典的读?我看到太多我感兴趣的书—一样的主题,却有着不一样的装订排版还有插画封面、不一样的作者、不一样的厚度,有厚的,有薄的。我读不完,要放弃阅读吗?还是陷入阅读吗,一生与故纸堆打交道呢!不,我还要生活啊!
我渴望找到生活的秘密,让我不会困惑于“繁杂或者无趣的思想”。我决定要跳出去,我决定去找一条纲领式的、枢纽式的道路。
我一遍遍阅读着书名,一遍遍地看,突然思考起一个问题来,哲学改变世间了吗?是科学?是技术?是政治?还是经济?改变了世间呢?哲学似乎什么也没改变,但又改变了太多。我痛骂自己;“你还是学哲学的呢!连自己提出的问题都不能给出一个答案,学哲学有什么用!?”可是,我还是想明白了,以前有什么人能写书?只有实践作出伟大成就的人才能写书,才有资格使用资源。知识是传承的,但是创新者真的很少,书籍实际上都是为自己而写的啊!毕竟人怎么能完全理解另一个人呢?净是些看不懂的书名!概念从古至今,书一遍遍传抄着,换了多少代人了,但世界似乎变化并不太大,所以为书籍起名无非是要解决作者迷惑的人生问题罢了,也大概会起结合着概念和经验的名字。那些概念真解释清了?全部的书籍无非三种:概念史、没想明白含混的思想史、科学的现实史。
书籍只是人类知识的思想继承的集合,有的思想混乱,有的思想体系化,但都能被记录下来了(现在谁都能出书);书籍都是人从世界这本无字天书上誊抄下来的,按照自己的疑惑一点点发现的。另外,即使个体生命短暂,但只要持续的思考就能形成历史。在大历史中,那些不断思考着的人、热爱着生活的人扩展了人类的知识;人类历史才进步的。不同体系一旦贯彻,就必然要打击不同信念建构的体系,这些体系有的死亡有的活下来,有人为去选择建构未来的原因。
马恩和孔夫子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分配方式;而当时的人主观地去面向未来,却亲手杀死了进步的生机。
预设了一些先在的本体论的哲学家们,在他们的本体论里找到了理想境界和理想社会,可他们仍然要在方法论里面找到人类前途。
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共识,但更多的事情还等待人们去产生共识。
所有的“语词”“文字词汇”都是一种模型建构的公共形象,它试图抽象出某个物件的关键秩序,表达它在人心中的共识。而“私人语言”(我自己的想法),正因我相对共识而言是特殊而具体的,虽然使用着同样的文字,但因为文字并不能准确地牵扯出思维理念,因此同样的语言,在社会和个体有不同的指向,但并不用进入社会才能使用语言。语言,作为形象的反映,实际上是公用的,否则,语言就不能形成共识,它指向着一个具体的物。“公语言一定具有普遍性”,即该词汇联系人与物,形成一个抽象有秩序的实践事件。当寄托大量的情感融汇词汇成一个生活方式时,对个体来说,共识就又会出现,而秩序的飘移又会消失。
在未来,倘若真的创造出一个机械智能,它的出现也将会是以个体的形式出现,尽管他能创造分身,但由于信息都能整合一起,所以,对于有限的人来说,它仍然是一个个体,是共识的个体;人不再面对虚幻的公意,和永远展示不尽的宇宙万象,人的意志能被它整合为全人类的共识,人类个体仍然不会消弭,人类会想到共识,也会想到异端。人机协同,人仍然要面对无限性、巨量的知识,但人要使用高效的知识,让这常识帮助自己,个体就受到了整个人类的庇佑。即使某个个体走到了人类从未踏足的领域,它也能先得到所有人类常识的帮助,但若他发现不能使用这份常识与理性,他就必须采用自己独特的创造,开拓新的道路。
现实、物质、在人脑中成为了事件,人要把事件还原成物质,就是还原为最初相信的感知与形象。理性也是相信的信念之一,由于这些相信,我的理性信念、外界的猫和狗的信念,我才使用编排的才能、连接的才能。
人相信存在与自己无关的无数,但却必须在无数中相信唯一的自我,通过唯一的自我统摄这原本与自己无关的无数,这样选择去相信。我就成了中,统摄起内外、多少……
相信、相信、相信……
相信、不忍、改造、相信、不忍、改造……
或许这就是全人类的道,我是如此相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