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宝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6章 爱情已经接近死亡

“琼瑶剧”热播之我见等

最近《又见一帘幽梦》在电视台播放,让观众又重温了一把琼瑶剧。

该剧在热播的同时也遭到褒贬不一的评价。琼瑶剧的观众类型非常多,但它的铁杆观众还是青春期少女和“师奶”。青春期少女的爱情处于萌芽状态或想象状态,需要通过文艺作品的叙事来印证,观看和想象合二为一,重心在想象。爱情已经接近死亡的“师奶”,试图通过文艺作品的叙事来触动凝固的心灵,观看和回忆合二为一,重心在回忆。想象和回忆,都是满足情感短缺和期待奇迹的重要前奏。因此,观看对象(比如琼瑶剧、韩剧)的叙事模式简单一点、情节设置离谱一点,台词肉麻一点,都不是问题。就此而言,琼瑶堪称当代爱情的营养师,为情感营养失调的人提供爱情维他命。假设琼瑶的情节设置不是简单的而是复杂的,假设她的台词不是肉麻的而是符合审美的,那么就没有琼瑶剧。琼瑶如果真像她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那样,要响应时代的呼唤,改掉“肉麻”的台词,她在内地的市场就会消失,至少上面两类人的市场会消失。

还有一类特殊的观众(其实数量更大),是一些身处“爱情”之中却担心爱情消失的成熟女性。这一类观众比较理性,也比较挑剔,对琼瑶剧褒贬不一,一方面狂热追捧,一方面心存不满。她们试图用电影的标准来要求电视剧,导致了情感期待和审美期待的错位。她们用自己的爱情反驳琼瑶剧情节的离谱。琼瑶剧的爱情故事背后,还有一些重要的虚假信息:灰姑娘进豪门的故事,中产阶级蔑视财富追求爱情的故事。假如没有灰姑娘,中产阶级的爱情就要泡汤,变成他们内部彼此之间的算计。

尽管情节也许离谱,尽管我们会不满漏洞百出、不切实际的故事,但我们至少从中获得了一部分心理诉求的满足,也许这就是琼瑶剧之所以还能热播的原因吧。

广州读者:周伟

《南京》——不能忘却的记忆

由美国人拍摄的纪录片《南京》以艺术的方式将70年前南京大屠杀的惨痛一幕真实呈现在观众眼前。

《南京》是一部以外国人视角回顾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被称为中国版的“辛德勒名单”,它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南京大屠杀。影片通过22个西方人1937年在南京救助了25万难民的真实经历,力图再现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当该片在上海电影节媒体放映专场放映时,很多人都捂着眼睛不敢看。片中记录了侵华日军的残忍行径,他们折磨伤者,一刀砍断被俘者的头颅,被烧焦的伤者发出凄惨的声音……

这样一部影片注定只有用最纯粹朴实的方法去描述,我也只能最客观地去回忆和评价。影片没有任何技巧花招,只是一段段的讲述着当年拍摄的画面。因此,真正打动心灵的便完全是那段历史。看着荧幕上时间的显示,深呼吸等待着1937.12.13这几个数字的到来。仅仅是看着那历经沧桑的照片和影片,听着剧中人物的描述,便好像一双巨大的手压扯着心扉。几位大屠杀幸存者描述亲人惨遭屠杀的经历,摄影机里展现着侵华日军惨绝人寰的暴行,使观众无法再控制住眼眶里的泪水,交织着痛苦、愤怒、惋惜、怜悯的复杂感情布满了全身。数十万条生命换来的惨痛历史和教训,无论导演怎样安排表述都足以震慑人的心魂。

看完影片,心里一直不能平静,在感慨愤怒的同时我不禁在想,我们欢迎这部《南京》,但是我们更加需要自己的《南京》。我们曾经有过吴子牛执导的《1937南京大屠杀》,但正像舆论所指的,它缺乏震撼心灵、震撼世界的力量。就在今年南京大屠杀70周年之际,国内也陆续有《南京圣诞》《南京!南京!》《日记》等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片投拍或筹拍。它们或许都是值得期待的,但它们仍不能掩盖长久以来中国影视界乃至文化、历史等领域的“失声”。很难想象,竟然是张纯如这样一个华裔年轻女子,将作为文本的“南京大屠杀”呈现给了世界。我们那么多专业人员和机构,在几十年间,为何就没有写出令国际社会确认的信史,为什么就没能将它们传之久远?

我们无需去仇恨日本国民,我们该痛恨的是那些军国主义分子,那些战犯以及战争本身。人在战争中,会变成野兽。我们回忆历史,并非要将这血腥残忍和耻辱刻在自己的脑海里,我们需要的是去珍惜和创造幸福和平。

BJ读者:姚瑶

机器猫的故事小时候虽然看的并不太多,但清楚地记得那个康夫,他有个大胖子朋友叫大熊,当听说动画片《大雄的恐龙》上映的时候我还有点困惑,咋胖子成了故事的主角了呢。后来才弄清楚,康夫改名成大雄了,机器猫改名叫多拉a梦,原来的大熊现在叫胖虎。时代变了,名字也要变,童真的心渐渐长大变老,看一看如今的孩子也和自己儿时不再一样。

动画片的发展一方面主要依靠制作技术的更新,另一方面,动画片主要通过具有想象力和哲理寓意的故事内容带给孩子们快乐并引导孩子们的成长。《大雄的恐龙》是多拉a梦剧场版系列第一部的重新制作,抛开怀旧的因素,其实无论在制作上还是在故事内容上都并不能带给观众太多惊喜,尤其是对于如今的孩子们,或许他们的记忆里并没有什么机器猫或是多拉a梦。

旧故事的讲述让电影的想象力显得有些缺失。浮华的年代和太多优秀的动漫作品已经让现在的孩子们见多识广,如果没有过去机器猫动漫的情结,很难想象他们会对这个故事投入多少情感。但是电影的想象力缺失被温情和友爱所弥补,这对于银幕前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件好事。大雄和皮皮之间的默契和不舍的情感正是小孩子们依赖和看重的,大雄和伙伴们之间的吵闹和互助也是孩子们成长所必然伴随的。另外,团结友爱和勇敢担当这些现在不少小孩子所欠缺的品质也应该让孩子们去学会。

总的来说,机器猫这样的电影不仅是属于孩子们的电影也同样属于那些需要怀旧的大人们,孩子的世界永远可以不同于大人们的世界,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单纯真挚的情感让孩子们快乐,也让那些被现实生活折磨的疲惫不堪的大人们羡慕。

南京读者:张康

与《荣归》一起经历和感动

表现回归题材的主旋律剧很容易陷入这样一个套路: 49集的儿女情长,到第50集家族首领总结十年来家族与国家

的成败得失,最后是个皆大欢喜的团圆结尾。最近的几部表现香港回归的电视剧《岁月风云》和《香港姊妹》基本上没有脱离这个路数。说到制作精良和独特性上,《荣归》反倒拔了头筹,比起同题材的其他剧来说,《荣归》胜在两个方面:剧情设置跌宕起伏却不见做作,演员各有魅力然而毫无脸谱化。

《荣归》在给人以真实感的同时把京港两地的观念冲突刻画得丝丝入扣,这次对主旋律回归题材的大胆解读和选择香港编剧林宝华,再一次证明了李少红的过人眼光和胆识。层层递进的剧情到了最后一个层面到达了惊心动魄的时刻:香港在危机中重生,两地人民共创奇迹,剧中人物的人生际遇也遭遇了生老病死的考验。虽然《岁月风云》也想在最后有个这样方式的结局,但越到最后就越看得出两个完全在不同层次上的编剧的差异。到了最后,《岁月风云》完全把握不住复杂的线索和现实情况与戏剧的异同,而《荣归》则是不着痕迹地带领着观众一起经历和感动。

此外,演员精湛的演技也提升了该片的吸引力。焦晃和郑少秋在BJ冬夜的小饭馆里重逢的那一幕,不但剧情发展到那里注定出现这么一个感人至深的沧桑段落,两个人的演出也是炉火纯青,挑不出任何毛病。看得出秋官在这次合作中确实下了比以往更大的工夫,这几乎是这些年来他最不脸谱化、毫无痕迹的表演。后面有老戏骨撑腰,前面自然是留给年轻人的舞台。主演该片的年轻演员林申、张永智等人都算做足了功课,没有让出现在剧中的两代人有过多的表现落差。

《荣归》的确是一部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主旋律大剧,也是一部十分优秀的“命题作文”。

BJ读者:王励

在《女人本色》中寻找自己的影子

《女人本色》像是女人的自说自话,剧本出自双料才女梁凤仪之手,有文采,又久经豪门恩怨的洗礼,导演也是女性,而且是比较女权的黄真真。

很容易让人觉得,这是一部供女人发泄情绪的感情类型片。其实,这部片子的角色塑造方式,是群像式的,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经济衰落,几个女人的生活各自开始有了改变,有惊喜,也有失落,经历了男人的背叛,失业的打击,最终她们联手创业。《女人本色》的情节,虽然趋于戏剧化,但是按照电影等艺术塑造手段来说,有生活依据,而又高于生活,还在情理之中。

《女人本色》是在说女人的故事,却比《金枝欲孽》多了几分温暖。《女人本色》的故事背景是香港,中国白领密集度最高的区域,职场斗争经验最充足的地区,人情冷暖,身价起落,发生变化最快速的一块大冰场。

《女人本色》是在讲女人的感情,职场沉浮的女人看了,会觉得心里多些安慰,比《20 30 40》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好女人最后有个好结局。正因为如此,才有那么多的成功女人,看了片子,感同身受。但是,因为时间跨度长,也给众多角色的塑造加大了压力,人物的变化性改变,没有充足的情节时间去表现,除了三个主要角色,其他的人物,只是片段性的性格展现,人物个性鲜明,但是缺少深度的塑造。而三个主要角色,因为要突出不同的性格特征,比如梁咏琪的坚毅和善良,毛毛的乐观和小机灵,在十年的时间内,她们的性格并没有进一步发展,毛毛在结尾,除了生意成功了之外,性格上没有一丝变化,让人有点遗憾。

《女人本色》是众多女性的对影自怜,看时间改变自己的痕迹,看薛凯琪和梁咏琪,宛如自己的前生今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