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数字化:科技赋能下的金融业转型方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推荐序一

从金融大国到金融科技强国

郭田勇: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截至2021年末,中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381.95万亿元,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为344.76万亿元,证券业机构总资产为12.3万亿元,保险业机构总资产为24.89万亿元。[1]

2021年中国沪深交易所A股累计筹资16743亿元;各类主体通过沪深交易所发行债券(包括公司债、可转债、可交换债、政策性金融债、地方政府债和企业资产支持证券)筹资86553亿元;北京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股票11只,筹资21亿元;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6932家,全年挂牌公司累计股票筹资260亿元;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14.7万亿元;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49万亿元……[2]毫无疑问,中国已是金融大国。

但是,中国金融市场的广度与深度都不够,不敢完全对外开放,货币调控上也受制于他国。这一切都说明,中国还远不是一个金融强国,与我国GDP全球排名第二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

早在2013年,我就认识到,中国要从金融大国变身金融强国,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同时,中国需要培育良好的金融文化。这显然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过,今天我们看到了一条捷径:先成为金融科技大国,再通过科技创新倒逼金融改革,从而弯道超车,变身金融强国。

这一路径并非没有可能。在被誉为全球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金融科技浪潮中,中国已经拿到了首批入场券,占得先机。在全球各大金融和创新中心争当“世界金融科技枢纽”时,中国不仅迎头赶上,而且成为超越美、英等的科技大国。咨询公司毕马威与投资公司H2 Ventures的年度研究表明,早在2016年,就有4家来自中国的金融科技创新企业进入全球排名前五;《安永2017年金融科技采纳率指数》调查报告指出,全球金融科技采纳率的均值是33%,在20个样本市场中,中国以69%居于首位;2017年7月,全球金融科技领域至少完成47笔融资,其中25笔来自中国,美国有8笔。

英国《金融时报》称,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金融科技最具潜力的国家。随着中国等新兴金融科技市场创新公司数量迅速上升,它们将以“颠覆者”的姿态领先世界,并影响世界金融科技风向,改变传统的金融行业布局。

应该看到,金融科技已经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形成了竞争态势,我国金融科技抢占制高点,既依赖于企业主体的竞争力,也取决于政策主体的创新力。我一直坚持认为:科技创新一定会改变中国的金融生态。

第一,金融科技为解决融资难题提供了一把钥匙。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已经谈了很多年,监管部门花了很大的力气,但一直收效甚微。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不能把责任全部推给传统银行,传统银行从风险防范角度考虑,也有自己的“苦衷”:一是信息不对称,大银行要想充分了解中小微企业的信息是非常困难的,信息不对称对于银行来说就意味着高风险;二是征信成本太高,从而影响金融服务的效率,也在客观上推高了企业融资成本。

这两点实际上均是由我国滞后、低效的征信体系导致的。尽管中国人民银行早在2006年就设立了征信中心,但该征信中心的数据一度在深度、广度、开放性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不少用户甚至没有任何信用记录。在大数据的帮助下,该征信中心的数据采集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收录人数最多、收集信息全面、覆盖范围广、使用广泛的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截至2020年12月底,该征信中心系统共收录超过11亿自然人,企业及其他组织超过6092万户,建立了覆盖全国的信用信息服务网络,基本上为中国范围内每一个有信用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建立了信用档案。[3]

金融科技企业利用大数据开展征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积累了大量交易与社交数据,它们通过抓取用户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再通过分析这些生活场景来准确判断融资者的信用风险,甚至还款意愿,突破了长期以来束缚我国金融机构施展拳脚的信用瓶颈。

第二,金融科技有助于实现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普惠金融在国际上通常被称作包容性金融,是指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2013年11月,发展普惠金融被正式写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金融科技企业可谓生而逢时。蚂蚁金服“借呗”在推出后的10个月内用户数即达到1000万,放款规模为3000亿元。在用户结构方面,90%以上的客户是“80后”“90后”,有近四成的用户来自三、四线城市。这些人群若想通过银行贷款,几乎是不可能的,且不论其还款能力,光资金需求规模小(甚至只有几百元、一千元)这一点,就会被银行拒之门外。

第三,促进金融服务便利化,优化金融体验。传统的金融服务是后延式的、被动式的,而金融科技服务是实时交互的,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体验及用户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无论是阿里小贷,还是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放款都非常快,有的平台从借款到放款可以在5分钟之内完成,这是传统金融机构不可想象的。当然,这背后离不开金融科技提供的征信支撑。

第四,为用户提供了更高的收益和更便宜的服务。余额宝就是典型的例子。再比如智能投顾,可以大大提高财富管理的效率,降低客户成本。如今,高盛已经尝试将数百万美元的客户资产交给智能投顾去打理。

第五,为金融监管提供便利。如本书中所提到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应用大数据查基金“老鼠仓”,通过建立多种数据分析模型,锁定基准日,筛查高频户,并结合账户开户、历史交易情况等,寻找案件线索,确定嫌疑账户,将一只只“硕鼠”揪了出来,实现了精准打击。

金融科技是新生事物,其健康成长离不开行业的自律,离不开监管的适度呵护,更离不开国家战略层面的引导和定位。此后,金融科技被纳入国家“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相信在国家战略引导、监管逐步完善、企业不断创新的发展态势下,中国金融科技将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并带动整个金融业弯道超车,在可期的未来,使中国成为继英国、美国之后的第三大金融强国!

在这一形势下,余丰慧先生所著的《金融科技: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与未来》一书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说金融科技是革命也罢,颠覆也罢,于国于民,其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这是无疑的。虽然从当前看,金融科技的某些领域乱象丛生、争议不断,但瑕不掩瑜,一个新的时代正在来临!

余丰慧先生从事金融工作40年有余,是一位老金融人,既从事过银行基层具体业务,又多年从事管理工作,长期投身于传统金融之中,对传统银行金融有着深刻的了解。同时,他也是较早研究互联网新金融的人士和金融评论家,先后撰写互联网金融文章近百篇。因而,余丰慧先生对传统金融与互联网新金融二者的情况有着比常人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希望该书能够对所有关心、热爱金融科技的读者有所帮助。同为金融研究工作者,我也相信,本书能够对传统金融行业迎接互联网新科技有所启迪,能够为金融监管部门以及监管者了解观察互联网新金融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