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IP:面向泛在全场景的未来数据网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3 TCP/IP和ATM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为了建设满足多种业务传输需求的综合通信平台,ATM技术被提出并标准化。它源于美国的快速分组交换(Fast Packet Switching,FPS)和欧洲的异步时分(Asynchronous Time Division,ATD),最后被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定名为ATM。ATM是一项优秀的传输、交换、复用、交叉连接技术,它所具有的端到端QoS保证、完善的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灵活的动态带宽分配与管理、支持多业务等特性是优于TCP/IP技术的。但是,虽然表面上看ATM是一种比过去的传送方式更为简单的通信协议,但是当人们试图用它来支持各种不同的通信业务时,却发现面临许多难题。这不仅意味着为ATM增加许多复杂的特性,也意味着要在一个新的平台上为各种不同的业务重建全部通信规程,因此,有人在谈到ATM时,说人们发明了一种空前复杂的通信技术。这不仅导致ATM的标准化历程历时较长,更导致ATM交互设备和相关产品的研发费用昂贵、上市速度慢。此外,ATM的复杂特性也导致对数据处理的开销更大,相比于TCP/IP的产品效率更低。因此,在以TCP/IP为主流的技术和产品已经大范围占据市场的情况下,ATM虽然在技术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没能形成大范围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