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SpaceX成功的秘诀
廖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埃隆·马斯克和他的SpaceX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可以回收并多次发射使用的“猎鹰”火箭,还是成批发射的成百上千颗“星链”卫星,或者已经实现载人飞行并与空间站对接的“龙”飞船,以及新一代巨型运载工具“星舰”,SpaceX的一举一动都在吸引着人们的眼球,牵动着全球航天领域的神经。大家也不约而同地提出一个问题:SpaceX作为一家创业公司,为什么能够在航天领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完成很多国家举一国之力都无法完成的使命?它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冲向火星》一书给出了答案。这本书以生动的语言详细记述了SpaceX早期的创业过程,向我们展现了从马斯克的初心到SpaceX第一枚火箭“猎鹰1号”发射成功的艰苦卓绝的创业画面。
马斯克是极具创新精神的连续创业者,他在1999年创办了名为X.com的一站式金融产品销售网站,并推出了基于电子邮件的在线付款业务。X.com迅速发展并很快与彼得·蒂尔创办的同类业务企业Confinity合并,合并后公司改名为PayPal,并于2002年2月在纳斯达克上市,随后被eBay收购。Paypal被eBay收购之后,大批高管套现离职,并广泛参与了硅谷的创业和创业投资,至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被人们誉为“贝宝黑帮”(Paypal Mafia),马斯克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马斯克从Paypal离开的时候大概套现了1.8亿美金,他用其中的1亿美金创办了SpaceX。这家公司的愿景是让人类建立真正的太空文明,因为马斯克一直认为,人类如果想要持久地生存下去,就一定要向别的星球移民,而火星就是第一站的必然选择。有意思的是,马斯克觉得,在阿波罗登月三十年之后,美国宇航局一定在做飞往火星的计划了,可是他调研之后发现并没有。20世纪60年代,“阿波罗计划”的成功激发了年轻人对航天科学的兴趣,继而成就了一代美国航天界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学者。马斯克认为,美国宇航界在“阿波罗计划”之后停滞不前,技术老化,发射价格不断上涨,为数不多的创新行动既没有想象力也没有使命感。既然宇航局不干,那我们自己干吧:成立公司,造火箭和飞船,去火星!
SpaceX并不是美国第一家航天创业公司,在它之前和与它同时还有几家类似公司,但大部分不是在苦苦挣扎就是已经夭折,所以SpaceX在筹备和初创的时候,也面对了无数的质疑和冷嘲热讽。然而马斯克和SpaceX还是一步一步走了过来,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冲向火星》告诉我们,这家公司的成功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良好的航空航天生态。在火箭发射领域创业非常艰难复杂,SpaceX连火箭都是从头开始设计和制造的,这就要求既能招募到合适的团队,又有火箭制造的完备产业链,关键是还能得到政府和军方的许可来建造或租用发射场地。市场化的环境使得SpaceX能从波音、洛克希德·马丁、休斯飞机公司这样的老牌航空航天企业,以及他们的供应链企业之中招聘人才,并得到设计和制造的支持。同时,大量的民间组织也提供了很好的研讨氛围,比如行星学会的太阳帆项目,XPRIZE基金会的载人短途亚轨道飞船项目,以及南加州著名的火箭俱乐部“反应研究学会”,等等。
二是优秀的创业团队。《冲向火星》用大量篇幅叙述了SpaceX创业团队的每一位重要成员,让人印象非常深刻。SpaceX的创业三剑客是埃隆·马斯克、汤姆·穆勒和克里斯·汤普森。其中穆勒是负责动力系统的副总裁,这个大学时靠假期伐木挣学费的火箭设计工程师,在休斯飞机公司和TRW公司工作近20年后加入了SpaceX,负责设计发动机和燃料箱。汤普森是负责箭体结构的副总裁,他原来是波音公司的航天工程师,曾经在马斯克资助的“火星绿洲计划”中设计了一款小型火星登陆器。书中还着重介绍了马斯克最重要的一项聘任——任命格温·肖特威尔担任销售副总裁。这位传奇女士曾任职于另外一家航天创业公司Microcosm,三年内就把销售业务增长了十倍,加入SpaceX后在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前就拿下了一系列发射合同。现在,她担任SpaceX 的总裁。值得一提的是,马斯克亲自面试了公司的前3000名员工!
三是迭代设计的产品开发路线。书中指出,构建火箭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有两种设计路径可以选择:线性设计和迭代设计。前者是在进入开发阶段之前先花费数年进行各个部分的设计——火箭的整体结构、动力系统和电子设备——再进入硬件阶段,但如果后期需要修改参数,就会非常费时费力。迭代设计的精髓在于很快从概念设计进入制造和测试阶段,发现漏洞早做调整。这种方式能大大提高开发效率,但需要企业容忍失败,因为这意味着要在原型机中捕捉产品缺陷,可能会付出更多的资金代价。行星学家菲尔·梅茨格曾经在美国宇航局发起过类似的开发计划,但最后无疾而终。他说,只有SpaceX 这样有进取心的创业企业,才有资本、有魄力去尝试迭代式的设计方式。
四是美国政府和军方的支持。在美国,虽然私人机构可以自由进入火箭生产和发射领域,但是对于火箭的设计、制造和发射,美国空军都要进行监管。特别是火箭的发射场地大部分都在美国宇航局和美国军方控制之下,使用权和其他许可都需要批准。在这个方面,美国军方和宇航局对包括SpaceX在内的航天创业企业都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态度。2003年SpaceX在研制第一枚火箭的过程中就接到了马来西亚政府的一个卫星发射合同,但由于发射重量以及火箭飞越美国国土的限制,SpaceX就把发射基地建在了5000英里之外的美军基地上,并得到了美军的大力支持。另外,美国国防部早期的几个订单以及2006年美国宇航局2.78亿美元的服务合同,也都大大加快了SpaceX的火箭研发过程。特别是美国宇航局2008年一份超过10亿美元的服务合同,挽救了处在破产边缘的SpaceX。
SpaceX成功的故事告诉我们,全球航天产业和太空探索的模式与格局已经在发生深刻变化,开始从政府单一主导过渡到政府和民间广泛密切合作,政府负责基础研究、生态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而把应用开发、产品设计以及发射等风险较高的环节交给那些有梦想、有情怀、有能力、有担当的企业家和创业家们。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我国也涌现出一批航天和发射领域的创业公司。希望有一天这些企业也能像SpaceX一样成功,把我们科幻般的梦想转化为参与和重塑全球太空探索领域的商业创新。因为我们“中国梦”的宏伟蓝图里面,既有共同富裕的祥和画面,也有“一带一路”的繁荣景象,更有一枚枚射向更深远太空的火箭!
2023年于五道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