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那些闪婚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很多人赞同闪婚,给出的理由是:爱情出现在面前挡也挡不住,就只能结婚。也有很多人尝试了,但是后来他们怎么样了呢?
我在网上搜集了一些闪婚网友们的婚后生活,却发现,结局都不尽如人意。
@悠悠的幽灵:2017年11月份在一个年会上认识,12月底确定关系在一起,新年之后民政局上班了就去领证,2018年七夕的时候离婚。结婚前觉得对方完美无瑕,怎么看都很喜欢,甚至连缺点都觉得很可爱。
结婚后各种分歧,三观根本不合,一点小事都能被无限放大,觉得对方身上没有任何优点。开始吵架,冷战,最后离婚。我奉劝各位,一定要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互相了解之后再考虑结婚。
@大白:我认识的那些闪婚的姑娘,后来差不多都离婚了,我就是其中一个。从相爱到结婚再到离婚,从怦然心动到心如死灰,一共历时十个月。
@去多多:一个美女同事,家庭条件也还不错。她的丈夫当时用很独特的方式向她求婚,然后一周后就登记了。大家都很羡慕她的爱情,可惜婚后生活并不是别人想的那样。她的丈夫不愿意发结婚照片到朋友圈,也从来不做出任何改变,就像自己完全单身,该跟别的女孩暧昧还是暧昧。他这种行为的理由竟然是怕前女友伤心。结婚不久,男方就出轨了,跟前女友。前女友还打电话过来向同事挑衅,最后当然是以离婚收场。
闪婚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很浪漫的词,在他们看来,可以一眼就确定那是可以托付一生的人,是一件很值得羡慕的事。
但是,那些闪婚的人大多是被荷尔蒙一时冲昏了头脑,等到婚姻破碎之后,回过头一想,才知道觉得他好,只不过是因为他身上的某一个优点被自己无限放大,这其实是荷尔蒙对自己使的一个障眼法。
心理学家戴恩·伯恩斯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给参加试验的人一些人物照片,这些照片被认为有魅力、无魅力和一般魅力三种,让试验者评定几项与外表无关的特征,如婚姻、职业状况、社会和职业上的幸福感,等等。
结果,几乎在所有的特征上,有魅力的人都得到了最高的评价。在生活中,类似这种现象所反映的就是心理学中的“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即以偏概全。
这种晕轮效应有很大的负面作用,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我们往往很难分辨出好坏。不然怎么会有这样的话:“热恋中的人最愚蠢。”
闪婚就像一种糖果,吃进嘴里第一口是甜的,让人回味无穷。但是时间久了,外面的糖衣融化之后就变成了酸的,酸到让你立刻想要将它吐出来。
婚姻绝对不是儿戏,不要贪图一时的刺激而盲目地闯入婚姻围城。闪婚再闪离不仅是对爱情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我认为,如果遇到了真正对的那个人,不是非要闪婚才能表达双方的爱意。殊不知细水长流才能地久天长。爱情本就不是快餐,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意味深长。
相知和相爱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时间来证明两个人都是对的。正如著名主持人马东所言:“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刻舟求剑,我特别喜欢这个成语,因为我们即便对这个成语再熟悉,我们经常会成为那个人,我们特别容易忘记自己是在一条河上面,我们特别容易记得自己是在一条船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