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历史有情、人有义
随波逐流总是多数,知难而进尤显可贵。
君不见,曹操下令把袁谭首级悬挂示众,并恶狠狠说:“敢哭者戮及妻子。”贪生怕死一大片,舍生取义总有人。袁氏故吏王修昂首挺胸、大义凛然地回应:“生受辟命,亡而不哭,非义也。畏死忘义,何以立世?”言罢痛哭流涕,哀恸三军。当曹军执法队正要捆了王修行刑时,脸色凝重的曹操突然开口:“义士也,赦免!”
君不见,司马芝与母亲前往荆州躲避战乱,途中不幸遭遇强盗。同行众人都丢下老弱逃走,唯有司马芝默默守护在母亲身旁。强盗拔刀相向,司马芝边叩头边说:“你们杀我吧,但请放过我的老母亲。”强盗们面面相觑,不禁感叹:“此人孝子,杀之不义。”
君不见,胡昭养志不仕,辞袁绍、拒曹操,归隐山林、躬耕乐道,以研读经籍自娱,远近邻里无不敬爱,连叛乱贼寇都非常佩服,相互发誓约定:“胡居士是贤者,咱们不得侵犯他在的地方。”《三国志》为此赫然写下八个字:“一川赖昭,咸无怵惕。”
君不见,吕布拔出佩刀冲袁涣大喝:“为之则生,不为则死!”——要求写信辱骂刘备。袁涣面无惧色地笑道:“我只听说用德行羞辱别人,没听说用污言秽语。我先前跟随刘将军,正如现在跟随吕将军。假设有一天,我离开将军,也反过来骂你,这样行吗?”吕布瞪大眼珠,无言以对,只好宝刀归鞘。
君不见,战败誓死不降的贾逵,囚禁于土窖,性命朝不保夕。贾逵仰天长叹:“难道要让忠臣死在这里吗?”看守祝公道心生恻隐,又钦佩贾逵在危厄中仍能坚守节操,冒死把他连夜放走。《魏略》所载祝公道救贾逵不足百字,然不能掩其侠气回荡千年。
君不见,郭淮毅然追回要去洛阳受刑的妻子,并写信转告心狠手辣、权倾朝野的太傅司马懿:“我的五个孩子哀痛欲绝,舍不得他们的母亲。如果他们的母亲死了,我就会失去五个孩子。如果五个孩子没了,也不再有我郭淮。”司马懿久久凝视来信,只得作罢。
君不见,紧锁双眉的刘备,站在小沛城上,望着城外扶老携幼的逃难百姓,一筹莫展、忧心如焚。刘备非常清楚,烧杀抢掠、得胜而去的曹操大军,很快就会卷土重来,自己带领的散兵游勇绝非其对手!然而明知必败,还是决定留下,无数次跌倒又无数次爬起来的刘备,折而不挠、从不认命。
君不见,诸葛家的14岁少年,行走在哀鸿遍野的徐州大地上,目睹了鲜血染红的泗水,记住了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十三年后,诸葛家少年长大成人,英姿飒爽、羽扇纶巾,直面黑云压顶的几十万残暴军队,笃定选择:与曾经屠杀徐州父老乡亲、当时挟天子之国贼曹操,在赤壁殊死一战。
君不见,军事战争史上神奇的一幕——围城叛军给被围将领磕头!受过傅夑将军厚恩的数千名匈奴骑兵,齐刷刷跪在城外,声泪俱下地恳求孤立无援的傅燮放弃抵抗,并承诺护送其回到家乡。傅燮喟然长叹:“乱世更需要浩然正气,我既然守卫这片疆土,就一定要与此地共存亡。”傅燮率领士兵出城列阵,与含着泪的匈奴骑兵厮杀在一起,终于得偿所愿,尽忠报国、战死沙场。
是他们,这些英雄,在乱世沉浮里,演绎了可歌可泣、永不言败的人生;是他们,这些英雄,在跌宕起伏中,谱写了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史诗;是他们,这些英雄,在诡异残酷的宫廷斗争、血流成河的无情疆场之外,凝聚起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无穷力量。
让我们走进这段群星闪耀的历史,让我们领略这个气象非凡的时代,让我们追随这些逆袭英雄的足迹,也让我们审视自己的理想、原则与底线……
本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来源于《三国志》《华阳国志》《三国志集解》等书籍,也来源于民间流传的传说和故事。因年代久远,有一些故事和人物,无可考证,不作为历史考证和研究的依据。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