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一学生请教国学大师季羡林:“我为什么写不出东西来?”季老笑着说:“论文岂是憋出来的?水喝多了,尿自然就有了。”
这话说得真绝,让人一看就明白文思枯竭的根源,原来是水喝得少。面试也一样,经常有同学在群里提问,或者过于紧张,或者开不了口,或者结结巴巴,或者假大空虚,种种问题不一而足。这时候,我经常幽幽地问一句:“你掌握多少道题了?”在我看来,学面试最好的方法就是一道一道掌握题,这是最笨拙的方法,也是最聪明的方法。一方面,没有脱离题的理论,再高深的理论也要在一道一道题中掌握;另一方面,理论也来自题,通过题去总结规律、框架,反而是更高效的方法。
正是基于此,才有了眼前这本书。我把面试理论和真题讲解融为一体,以帮助你在学习面试时能一份付出、两份收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正式学习之前,有几个基本问题要说清楚。下面我一一道来。
摆平面试到底需要多少道题?
大部分同学认为数量要多多益善,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因为你备考的时间、精力有限,妄图掌握500道、1000道题,只不过是自欺欺人。那到底需要掌握多少道题呢?我认为,掌握30道题就足以赢得绝大部分面试了。少吗?看起来确实不多。但是,这世上很多事情就是反直觉、反常识的。
你也许上过培训班,花了好几万元,耗费十天半个月的时间,那么我想问问:“投入这么多金钱和时间,到最后你掌握了几道题?1000道?500道?100道?50道?”也许你会下意识地说:“掌握了很多道题。”但是,真的如此吗?人最怕扪心自问,很多问题你都知道答案。不过答案很难让人接受,所以佯作不知。说句不客气的话,你连10道题都没有掌握,怎么好意思说自己努力备考了?认清这个真相,本来就很痛苦,我就不再“撒盐”了。一个隐藏得很深的事实是:绝大多数走上面试考场的人,连10道题都没有掌握。所以,你掌握30道题当然会获胜,因为这本来就是实力碾压。
我对年轻人,对进入面试的同学,是充分信任的。我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问题,哪怕根本没见过那种场景;你对世界也有自己的看法,哪怕以前从没仔细想过。你要做的是回归到生活和工作中,真正地解决问题,问啥答啥、想啥说啥,层次清晰、观点明确,说出心中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但是,要达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需要克服种种困难和障碍。这30道题就是我为你找来的解药。如果说目标在半空中,那么这30道题就是攀爬的台阶、梯子,顺着往上爬,就能够得着目标。
我一直觉得,学面试应该越学越自信,但是很多同学却越学越不自信。主要原因就是,很多人学的是生硬、死板的模板。他们在答题时总是想方设法往模板里套,就好像戴了个紧箍咒,越折腾头越疼,越学越不自信,越学越没勇气,路越来越窄,人越来越没有精气神。跟着这本书,学习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如何说出心中想法,将一道一道题作为前进的标记,一定会越学越自信。
又因为做事情要宽备窄用,不同考试有不同要求,所以我精心准备了100道题,扩充你的“弹药库”。你有余力就多学几道,没有余力就好好掌握30道,其他题有空时琢磨琢磨,相信你的面试一定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什么叫作真正掌握一道题?
“掌握”不是“看过”,掌握一道题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心血远超你的想象。简单来说,判断你是否掌握一道题有两个标准。
第一个标准是:在你掌握的题中,任选一道题,在任何场合、面对任何人,你都能侃侃而谈,答得有层次、有亮点,甚至有感情,周围的人还丝毫感觉不到一点儿背书的痕迹。
第二个标准是:每道题4个答题点,30道题一共120个答题点,每个答题点是一个小模块。遇到一道新题,你能迅速从这120个小模块中找到合适的模块,组合成新的答案。这120个小模块就如一块块积木,只要你想,你就能高效、合理地“拼插”到一起,组成让人眼前一亮的答案。在面试考场中,面对4道题,你需要16个答题点。根据我的经验,你掌握的120个答题点,至少可以覆盖8个以上。也就是说,在考场上,一半的答题内容都是你提前准备好的,你只需要临时组织另一半内容就好。
我一直所说的模块化备考就是这个意思。要知道题目是猜不出来的,模块却能够猜出来。比如,有些同学大概率要说完善制度、加强宣传、管好自己,但却从来不去打磨这些小模块。这就是“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不要相信什么灵光乍现,不要相信什么妙手偶得,绝大多数亮点都是提前准备好的,只不过因为说得自然,你听不出来。
根据我的经验,掌握一道题要花费两到三个小时,绝对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过后往往会觉得心力交瘁。而且第二天就会忘得差不多了,只能再学一次。30道题看着简单,真正掌握却真的不易。但是,在一场决定命运的考试中,连30道题都没有掌握,你会遇到更多问题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吗?掌握10道题,你没有感觉,你还是新手。掌握20道题,你有进步,你是个小高手。掌握30道题,你厉害了,你是个大高手。掌握50道题,你就是“面霸”。其实,你与高手的差距是可以量化的,不过是20、30道题的事儿。一道一道题掌握下去,你也能成为一个大高手,一个气场满满的“面霸”。
有同学会说,这个标准太高了吧?太难为人了吧?我就想问问:“你觉得备考是怎样一件事?难道轻轻松松就可以获胜吗?”这本来就是拼死拼活的事,哪有那么轻松?有难度能做到的人才不会多,你如果做得到就会超越他们。这不是好事吗?能拿出钱上培训班的人很多,所以这条路很拥挤。能下苦功掌握30道题的人很少,所以这条路很宽阔。
当然,实事求是地讲,按照我说的标准掌握30道题,确实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但是,你要朝着这个标准努力,努力靠近这一数量,努力靠近这一质量。在这个过程中,你就已经超越绝大多数人了。
但问耕耘,莫问收获
做更难的事,做时间周期更长的事,一点一滴地做,这是时间带给我们的经验。同样,学习面试要一道一道去做题,这是最难的方法,也是最快的方法。
很少有人愿意慢慢变强,但这恰恰是变强的唯一途径。张爱玲说过这样一句话:“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年少时觉得说得真好,说到了心坎儿上。现在发现那不是好话,对大多数人来讲也毫无益处。都说这是个浮躁的时代,那么浮躁的时代最缺什么?最缺耐心,最缺安静下来的能力。
《练习的心态》中谈到,人生的许多焦虑、纠结都来源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父母、学校并未传授我们正确的练习心态,导致我们将大部分时间浪费在负面情绪上,甚至虚耗一生。很多人过度关注结果以及最终目标,这就导致得失心过重,难以对当下保持专注。我们日常做一件事时,要保持练习的心态,平和自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给自己更多时间,通过不断练习提高自己。人生是一场漫长的练习,过分执着于目标,却对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视而不见,导致我们焦虑、不耐烦,既达不成目标,也没有办法享受人生。人生要以过程为导向,将总目标作为船舵,聚焦于当下,专注于过程,带着平和、客观的心态生活。
“但问耕耘,莫问收获”“尽人事以听天命”说的都是同样的道理。播种、除草、施肥、浇水、收割,每个环节都要花费大量心血,所以要“但问耕耘”,没有不劳而获的道理。还会遇到干旱、虫害、风灾、雨雪、人祸,每一次的天灾人祸都可能颗粒无收,所以要“莫问收获”,要“尽人事以听天命”。
这些年来,我看过太多人的公考故事,其中有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各种滋味搅和在一起。我总是劝他们要“积极乐观,保持耐心,但问耕耘,莫问收获”,这真是我年近不惑最大的体会。
有一个词叫作“芸芸众生”,说的就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芸芸”来自《道德经》,指普通人犹如野草,犹如流云。我们有着草一样的命运,有着草一样蓬勃的生命力,有着草一样耐受艰苦的韧劲,有着草一样绿遍天涯的未来。
老夏
202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