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伤害了孩子怎么办
我是一名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女孩:她每天脸上一点表情都没有。父母跟她说话,她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上课的时候她也总是低着头,长长的刘海儿挡住了眼睛,和老师没有任何的交流和互动,老师不知道她听懂了还是没听懂。
她对老师特别挑剔,不喜欢的老师上的课根本不听。父母连续给她换了七八个老师都不能让她满意,最后到了我这儿。经过一番细心的交流和努力,她愿意留下来,而且开始努力学习。接触几天后我发现,这个女孩很聪明,记忆力特别强,英语单词看一遍就能背写下来,但原来的学习成绩却并不理想,甚至属于倒数。在请她吃了几顿她喜欢吃的肯德基,经过谈心之后,女孩慢慢打开了心门。
一、了解孩子不说话的原因
初中是这个女孩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那时候的学生都特别喜欢日本动漫,她也一样,还会偷偷地学日语、学漫画。她确定自己的人生梦想就是将来要到日本学漫画。父母不是坚决反对,但经常话里话外透露出他们的不同意。
一次,她参加美术比赛失利了,爸爸对她说:"既然你的美术之路并不顺利,那不如就专心学习吧。爸爸妈妈还是爱你的。"交流中,她对我吐露心声说,爸爸的话对她打击很大,让她感觉到自己的梦想瞬间破灭了,一点希望都没有了。从此,她就变得沉默寡言了。
当我跟她的父母交流这件事情时,父母很意外,觉得自己已经很注意了,说话时也很讲究艺术性了,是在表达"无条件的爱"呀,完全没有想到居然给女儿带来了那么大的影响。本来比赛失利对她的打击就已经很大了,她内心是很脆弱的,需要的并不是父母的安慰和评判。
她爸爸的话"既然你的美术之路并不顺利,那不如就专心学习吧。爸爸妈妈还是爱你的。"似乎是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但孩子感受到的却是父亲内心深处隐藏的蓄谋已久的想法和言语中的扬扬得意,父亲似乎在说:"你看,还是我对了吧?这次你该听我的了。"生活中,很多父母都用过类似的表达方式,把一个满腔热血的孩子搞得沉默寡言,其根本的原因就是父母太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孩子的未来。父母很容易把自己在竞争中输不起的心态用在教育孩子身上,从不去思考,也并不知道孩子内心真正想要什么。有的父母执着地用一种"我是对你好,我要对你负责"的想法,一厢情愿地对孩子的人生指手画脚。
二、最热血的孩子要用最热的血来浇灌
带过上百位学生的课业、做过上百位家长的咨询个案之后,我总结了一句话:最热血的孩子要用最热的血来浇灌。比如,一个孩子参加乒乓球比赛,结果输了。他悲伤地坐在地上呜呜大哭,家长走上前去跟他说:"别难过了,妈妈永远爱你。"你认为他会开心吗?不!他根本不会开心。恰恰相反,你会发现他哭得更伤心了,因为他在此时此刻想要的不是妈妈的安慰,而是赢。
聪明的家长这时候会说:"别难过了,妈妈帮你一起想办法,想想下一次我们怎么才能赢。"
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妈妈说:"孩子竞选班干部,被选上了,但他却不开心,因为这次的选票比上一次少了10票,孩子觉得很没面子。"
妈妈这个时候安慰他说:"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如果你太在意别人的看法,那属于自己的生命还有多少呢?"结果她发现孩子更伤心了,为什么呢?因为孩子此时此刻想听到的话是"妈妈和你一起想办法,想想我们到底怎么做才能在下一次的竞选中获得更多的票,怎么才能让更多的同学支持你"。
当你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错误的,怎么可能要求孩子反馈给你一个正确的答案呢?
父母应该传递给孩子的是无条件的爱,很多父母也想这么做,但往往像故事开头那个女孩的爸爸一样适得其反。显然在那一时刻,爸爸的爱是有条件的,所以那个女孩从此之后再也不向爸爸妈妈敞开心扉,而是用长长的刘海儿挡住自己的眼睛,因为她认为这个世界并不安全,并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她。
三、每天必须表扬孩子两次
我告诉那个女孩的爸爸妈妈,这样的孩子看起来好像很佛系,没有想法,其实她会更争强好胜。在输了、跌倒了的时候,她更需要有人能理解她、接住她,所以我对她的爸爸妈妈提了一个要求:每天必须表扬孩子两次。一次叫作无条件的爱。例如:"宝贝,我怎么这么爱你,我怎么看你这么漂亮,怎么看你这么顺眼。"另一次叫作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优点来夸赞。例如:"姑娘,今天老师说了,你的生物笔记写得真好,你的数学错题本整理得真有逻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我们要告诉孩子我们理解他,也爱他。
在我跟这个女孩的交往中,我认真地倾听她的心声,不去安慰和评判,让她感觉到,我可以理解她。
她的父母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后,渐渐地,这个女孩变得开朗起来,也愿意跟爸爸妈妈吐露心声了,对未来的人生又有了新的梦想,对学习也产生了兴趣,学习成绩自然也快速提升了。9个月后,她考上了一所985大学,圆了自己的一个人生梦。我相信她会在大学里继续努力追梦。
因此,父母无条件的爱,并不是"你怎么样我都爱你",而是"我爱你如你所愿"。爱与自由并不是完全地放任不管,而是以恰当的方式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的所想所愿。
作者:孙天阳,微博育儿博主@山竹妈妈,家庭教育辅导师,绘本教育高级指导师,理学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中期选择退学,开始再次成长。热衷科学育儿,拥有大量原创育儿、绘本相关微博,博文访问量达百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