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招考改革概述
2014年9月18日,《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布,《方案》提出了2014年启动上海市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2017年整体实施,到2020年,初步建立符合教育规律、顺应时代要求、具有上海特点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目标。
2017年起的高等院校招生,从“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变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考生创造出了更多的高校入学机会,而且是个性化、自主性的机会。
对上海考生而言,新高考改革下的主要升学路径有如下几条:
途径一:普通高校招生秋季高考
即我们平常所说的秋考。高三考生通过秋考上大学,必须经过高考报名、体检、高考、填报志愿等有关程序和环节。考试时间为6月7日—9日(2022年高考时间为7月7日—9日)。
在本书第三章中将详细介绍秋考志愿填报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途径二: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录取是未来高考招生录取改革的方向。高校综合考量考生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与报考院校专业的匹配度等维度内容,通过秋季高考及院校自主面试对考生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目前,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及浙江大学11所高校在上海开展综合评价招生。在本书第三章中也将详细介绍综合评价途径志愿填报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途径三:强基计划
2020年1月15日,《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发布(下文简称《意见》),明确自2020年起全面取消传统的自主招生模式,以基础学科拔尖培养、科技创新为导向的强基计划取而代之。
首批强基计划试点高校为36所“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强基计划在首批36所高校的基础上新增3所高校(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39所高校参与强基计划招生(具体名单见表1-1)。《意见》明确指出,强基计划须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具体招生专业由每所高校结合自身学科特色自行申报,经教育部审批通过后公布。2022年,部分高校增加非基础学科专业在强基计划招生,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增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西北工业大学新增航空航天类专业;北京理工大学新增智能无人系统技术专业等。遗憾的是,这些专业2022年并未在上海投放招生计划。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由各校自行制定,分省份独立招生。
表1-1

强基计划招生对象分两类: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不包含政策加分)、基础学科拔尖的考生(数、理、化、生、信五大学科竞赛奥赛较高奖项获得者,最低要求为国家级银牌获得者)。
2022年强基计划具体安排公布见图1-1。但由于受到高考延期影响,2022年强基计划报名之后的流程较原定招生程序相应延后一个月左右,2023年强基计划招生安排详见各校的2023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图1-1
接下来,针对图1-1中的几个重要环节,做一些展开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