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学基础(附微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产品与商品

亚·楚普罗夫在《铁路业务》中说过:“工厂主可以首先生产物品,然后寻找消费者。”(他认为产品在作为成品离开生产过程之后,才作为和生产过程分离的商品转入流通)“生产和消费表现为两个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分离的行为,在不创新产品而只载运旅客和货物的运输业中,这两种行为是合在一起的,服务必须在它被生产的一瞬间被消费。”

这段论述中,出现了“物品”“产品”“商品”“服务”四个词语。本节对本书中出现的“物品”“产品”“商品”“服务”等基本概念进行统一界定。

微课堂

物品、产品、货物、商品、服务

一、“物”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物品的定义:东西(多指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在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经常将实体的物质材料称为物品。天然存在的物、产品、货物、商品均可称为物品。

企业生产的物品可以以产成品的形式进入流通流域成为消费品,直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可以以材料、部件、零件等形式用于工业生产,间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产品与商品是不同概念,产品是指组织和顾客之间未发生任何交易的情况下,组织能够产生的输出。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需求并争取超越顾客需求。组织围绕顾客需求的满足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最终产生输出,完成产品使用价值的实现。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货物的定义:供出售的物品。物流行业将物品称为货物,即经济与社会活动中实体流动的物质资料。物流企业转移的原料、材料、零部件及其他工业产品、农产品、商品等物质资料均称为货物,不能发生物理性移动的物质资料不是物流中的货物,如道路、桥梁、厂房等。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其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是商品学的研究对象。商品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商品是指通过市场交换,能够满足人们消费需要的物质形态的劳动产品;广义的商品是指通过市场交换,能够满足人们消费需要的所有形态的劳动产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技术创新的提速,商品的发展呈现出知识化、智能化、服务品牌化等趋势和特点,商品已不局限于与需要、经济的结合,还开始了与需要、文化和经济的结合

服务无处不在,有形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均需要服务。服务也是一个产业,服务业和工业、农业共称三大产业。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服务业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一大产业。《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服务的定义:为集体(或别人)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本书中的服务可理解为:服务是为满足客户需求所实施的一系列工作活动产生的结果,包含了服务业中的服务和有形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被即时消费的服务,归属到无形商品中。

二、商品的出现

最早的物物交换发生于原始社会,当时的交换尚带有偶然性。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有了专门的氏族、家族、家庭制陶器、铜器、玉器,牲畜日益增多,转由个体家庭放牧或家内饲养,交换范围相应扩大,交换不但对外,而且也发生在部落、氏族内部。

公元前1046年,周王朝建立,原先居统治地位的一些商族人沦为周朝方国的臣民,有些商遗民的境况窘困,为了贴补家用,只好听从周公的告诫,发扬做买卖为副业这一传统,在农事空隙牵牛驾车到远方去做生意。随着殷商遗民足迹的延伸,商业的火种也以中原大地为中心,四处传播开来。此后,把殷商遗民称为“商人”,称他们从事的行当为“商业”,买卖的物品称为“商品”,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商人商业商品这些词语出现,标志着商品学进入了萌芽阶段。

三、商品的特征

物品可以划分为劳动产品和天然物品。与这二者相比,商品具有以下特征。

(1)商品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商品是人们的劳动产品。某些天然物,如空气、海水等虽然具有使用价值,但因其不是人们的劳动产品,所以不属于商品。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也不属于商品。

微课堂

商品的特征

(2)商品是供别人和社会消费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按用途可分为自给自足的产品和通过市场交换的产品。自给自足的产品是用来满足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如农业基地的自用农产品,它们只对生产者具有使用价值,对其他消费者没有使用价值。

(3)商品是通过交换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交换是有偿交换,有偿交换必须产生于市场,并受市场规律的支配。

四、商品的层次构成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商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商品也具有更宽广的外延和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菲利普·科特勒教授认为商品在产品阶段就应该形成并具备五个层次:核心部分形式部分期望部分延伸部分潜在部分。本书主要介绍与商品关系更为密切的核心部分形式部分延伸部分

(1)核心部分。商品是人们通过有目的、有效用的劳动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对于有形商品,它本身的成分、结构使其具有一定的物理机械性能、化学性能、生理生化性能等,这些性能使有形商品表现出一定的有用性,从而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要。对于无形商品,工作人员需要凭借工作态度和工作技能,使无形商品表现出一定的有用性,从而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要,表现出一定的功能/效用。这种功能效用就是商品的核心部分。

(2)形式部分。对于有形商品,形式部分即商品的基本形式。商品的形式部分包括商品的成分、结构、外观、质量等,具体表现为商品名称、商标及其注册标记或品牌、商品条码、商品包装及其标志、专利标记及其原产地标志或证明、质量及安全卫生标志、环境标志、商品使用说明标签或标志、检验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维修卡、购货发票等。无形商品也有形式部分,如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等。

(3)延伸部分。延伸部分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获得的附加利益服务,例如送货到家、免费安装与维修、退换货、使用培训、分期付款等。

思考讨论1.1

分析并讨论茶叶商品的层次构成,将讨论结果填入表1.1,学完后续内容后再完成表1.2。

表1.1 分析商品的层次构成1

《资本论》中有这样的表述:“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商品的有用性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

我国学者围绕着《资本论》中关于商品的论述,将商品分成了三个层次。

(1)商品体。商品体是功能/效用的载体。它是人们利用原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效用的劳动投入而创造出来的具体劳动产品,它本身的成分、结构使其具有一定的物理机械性能、化学性能、生理生化性能等,这些性能使商品体表现出一定的功能/效用,从而满足消费者需要,使劳动产品有了使用价值。

(2)有形附加物。商品的有形附加物包括商品名称、商标及其注册标记或品牌、商品条码、商品包装及其标志、专利标记及其原产地标志或证明、质量及安全卫生标志、环境标志、商品使用说明标签或标志、检验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维修卡、购货发票等。

(3)无形附加物。无形附加物是指人们购买有形商品时所获得的各种服务或附加利益,如送货到家、免费安装与维修、退换货、使用培训、分期付款等。

表1.2 分析商品的层次构成2

五、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功能/效用,即商品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一定需要所能提供的可靠而必需的功能或效用。如电冰箱的功能/效用是冷藏、冷冻。

(1)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示商品和人之间的自然关系,实际上表示商品为人而存在。商品有需求者就可存在,无需求者就被淘汰。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商品的属性与人们的需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们需要的不断变化,引导着商品品种多样化与商品质量的不断提升,促使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不断地调整商品结构、更新商品品种,在生产商品时将主观上追求利润与客观上生产、销售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有机结合成一体。

(2)商品的属性与人们需要的吻合程度决定了商品使用价值的大小。商品的使用价值主要是由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但商品及其属性本身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及其属性只是商品使用价值的载体和客观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依赖于人的存在:同样的商品对于不同的人群,可能表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对于同样的人群,也可能表现出相同的使用价值。

思考讨论1.2

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近年来,茶叶围绕其特有的功能和效用出现了个性化、保健化、高档化、礼品化的发展趋势。

分析并讨论茶叶消费类型与使用价值的关系,将结果填入表1.3。

表1.3 不同消费类型对茶叶使用价值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