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十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 古籍版本研究和收藏面面观

一 关于古籍版本学的思考

(一)古籍版本学的任务

黄永年先生在《古籍版本学》前言中,给当前的古籍版本学研究提出了一个目标,他说:

所谓“学”者,顾名思义应该是一门科学,而任何一门科学,都必须是在大量有代表性的事实或现象的基础上,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建立比较完整的体系。以此来要求,《书林清话》之类显然是不够格的。王国维、赵万里开始做了一点,为宋刻本的条理化作出过贡献,元以下则尚付阙如,其他方面更多未涉及。要给古籍版本这门学问建立体系,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一门科学——古籍版本学,尚有待今人努力。[1]

把古籍版本研究升华到古籍版本学科的建设,应该说这是黄永年先生作为一位多能学者陈义甚高的倡议。我们知道,对于古籍的研究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孔子删定《诗》《书》、汉代发掘和整理古代典籍,都是对古籍文本所做的研究工作,从内容方面对古书的不同传本进行比勘和研究。从宋代开始,经过元、明、清以来的大规模印制流布典籍,不仅古籍文本的校勘工作得到空前的发展,而且随着古书的大量积淀,赏鉴和收藏之风日益兴盛,古书传本的形式和流传脉络也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内容、形式和流传脉络,这是古书版本学研究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古书内容的研究,清代朴学家已经从古书校勘实例中逐渐总结出一系列方法,相关著作相继问世。关于古书形式和流传脉络的研究,明清以来逐渐从零散的赏鉴开始总结经验,出现初具规模的著作。从清末开始,古书版本研究已经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叶昌炽《藏书纪事诗》、江标《宋元本行格表》和叶德辉《书林清话》等专著的出版,足以证明文本的研究和版本的玩赏已经促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这就是古籍版本学。

一门学科不是仅仅有研究对象就可以立足,没有相当的实际开发工作的积累还不足以宣称占领一个研究领域。就古籍版本学而言,我们需要有而实际也有大量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前人留下的数百万部古书。但是前人留下的研究专著却寥寥无几,不仅点点滴滴的资料散见各处,不成系统,而且大量实践经验还只是口耳相传,并不曾记录在册给以物质化,更不要说分门别类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