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2023年3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特别策划

一路走来一路感动——“小破球2.0”成都省亲之旅纪实

文/本刊编辑部


2023年新春的年味,我们可以用“势如破竹”来形容。当然,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一部票房超过35亿的本土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小破球”如同所有被父母起了个糙名字但依然倔强成长的孩子一样,坚韧、不屈、执拗,和四年前刚问世时一样初心不变,用一股子的较真劲儿,摸爬滚打地长大。而如今,它闪耀面世,好评如潮,带给所有中国科幻人、科幻迷难以言尽的震撼与感动。

大年初五,《流浪地球2》主创团队开始了为期十余天的路演。2月3日,正值立春前夕,《流浪地球2》来到了小说原著首次刊发之地——成都。

在这里,“小破球”回家了。

成都路演现场

你们做的工作,是我想都不敢想的!

一身笔挺的藏青色长呢风衣,搭配一根鲜红色的围巾,年逾八十的《科幻世界》前总编谭楷老师精神矍铄。在《流浪地球2》电影路演现场,谭老手持话筒,聊起四十四年前开始创办《科幻世界》杂志,回忆起没有办公室只能用网兜装着稿纸去往茶馆的日子。他将《流浪地球》小说原著首次刊发的杂志复刻版(2000年7期)赠送给了电影主创团队。

在二十多年前,《流浪地球》还只是黑白铅字,大刘收的稿费也仅仅是两千元。谭老不忍,“特批”最高稿费希望能鼓励好作品,然而也仅仅为大刘涨了七百元。第二年,《流浪地球》获第十二届银河奖科幻小说奖特等奖。

而今,面对将铅字变为光影、将梦想浇筑成现实的一群筑梦人,谭老难掩内心激动,“(当年的《流浪地球》)没有光和色彩,却是中国科幻的一颗种子,如今这颗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能够见证这个时刻,能够在大银幕上见证这些令人震撼的科幻奇观。”

《科幻世界》前总编谭楷的一席话感动了《流浪地球2》的主创团队。

《流浪地球2》导演郭帆经历了1999年科幻般的《假如记忆能够移植》的高考作文“撞车事件”之后,在大学校园中第一次“偶遇”了《流浪地球》原著小说,“那时已经不需要放在课桌下面看了,可以正大光明地看”。他提到,在《流浪地球2》中主创团队增加了一条很重要的故事线,就是“传承”。当谭老将郑文光、叶永烈、童恩正、柳文扬这些奠定了中国科幻基调的前辈的名字一个个报出时,提到他们如果能看到今天如此盛大的场景一定会为我们鼓掌叫好时,“传承”一词在中国科幻史上便有了深情。

而在这场路演中,当中国科幻电影的拓荒者郭帆导演从中国科幻文学的拓荒者谭楷手中接过那本《科幻世界》,中国科幻也在这一“传承”中完成了新的跃迁。

郭帆、王智与科幻世界团队会面,成为电影出品方是老牌科幻出版机构的一次大胆尝试。

科幻是一种寓教于乐的逻辑训练

成都路演之后,#吴京收到谢楠1999年写的科幻文章#登榜微博热搜前十,霸榜长达数小时,阅读次数达2.6亿。原来,在成都路演现场,《流浪地球2》主演吴京收到了来自科幻世界赠送的礼物——1999年的一份过刊,这份杂志上的“奇想”栏目刊载了一则其夫人谢楠投稿的“微科幻”。这不仅让吴京惊叹自己的夫人“原来这么科幻吗?”,也让广大网友嗟叹这一奇妙的缘分。

《科幻世界》赠与演员吴京刊载有其夫人登刊文章的1999年12月刊。

这段相隔二十余年的缘分,皆源自科幻阅读在少年时种下的种子。郭帆提到,种子的发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青少年阅读科幻或是观赏科幻影视作品时,他总会找到一个点,“他会有点儿像开窍一样,特别专注于某个点”。他坦言,自己最开始关注到的是机器有关的故事,后来开始做科幻影视后发现,仅仅有机器、机器结构是没有用的,还要有一些理论的支撑,于是就去拓展阅读,看一些天体的、量子物理相关的内容。“关于科幻、科学背景知识的框架,你会慢慢地去建立”,然后慢慢拓展到社科、未来学等领域,“它确实就像一个种子,埋下之后它会慢慢地生根发芽,最后它的枝芽可以展开,展开的脉络其实就是人的知识框架”。

导演郭帆指出,科幻阅读就像给青少年种下一颗种子

“科幻是一种科学思想试验,不是盲目想象,而是有内在逻辑,喜欢科幻的人往往具有很好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创意能力”,《科幻世界》杂志主编拉兹所见略同。在他看来,科幻小说其实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智力博弈,这是一种寓教于乐的逻辑训练,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科学之美、探索之趣和想象之震撼。

2020年以来,四川省科协在全国率先启动“想象力教育工程”。科幻世界在该项目指导下组织知名科幻作家、学者和资深编辑走进全省中小学,开展了数十场“我和科幻有个约会”主题讲座,内容涵盖科幻文化、作品赏析、想象力培养等方面。这些活动的开展,在拉兹看来便是期望能够“让科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推动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和科学兴趣提升,通过提升想象力,使青少年中涌现出更多的科幻作家、科学家等”。

为了持续传承这种科幻“思维方式”,本刊将正式恢复“奇想”栏目,欢迎热爱奇思妙想的你踊跃投稿!

吴京与科幻世界互赠签名期刊留念。科幻的缘分从一则小小的投稿开始(两张拼一起)

“省亲”花絮

科幻世界首次作为电影出品方,又是迎接“小破球”回家“省亲”,仪式感必须拉满。

上映前,激动的小心情无法掩盖,怎么办?一组倒计时走起!大刘老师的多部作品集体联动,为“小破球2.0”加油鼓劲儿!

数十位科幻作者、科幻学者、科幻从业者组成“加油方阵”,在大年初一邀请科幻迷们走进影院,助力“小破球2.0”的航行。“小破球”站直咯,别趴下!大大们给你撑场子啦~

首次刊载《流浪地球》小说原著的《科幻世界》(2000年7月刊)在电影上映期间一时间成为“抢手货”,奈何原版已绝版。我们特别制作“复刻版”,作为赠品送给观影后深有感触的幻迷们。影院里也少不了科幻世界为“小破球2.0”专门布置的展台。

科幻人眼中的“小破球”

@workership(刘慈欣):

在本地影院中再次看《流浪地球2》,仍然很震撼,影片信息量巨大,每次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有新的感觉,耐人寻味。如果说第一部让中国科幻电影开启了壮丽的航程,那这一部就是它于世界舞台上响亮的鸣笛。《流浪地球2》的创作者们倒是很像他们自己的电影中的那些角色,以巨大的勇气和创新精神为发动机,把科幻电影这颗星球向未来推进。我们都知道中国科幻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万幸有这样的一群人在永不停歇地奋力前行。我看到目前电影主创们也正奔赴在全国影城的路上,也看到很多小朋友被种下科幻的种子,这真的是一件很让人高兴的事。

@科幻作家-王晋康:

科幻是需要光的,“流浪地球”系列就是那道光,你要永远相信光!一起去看电影,就像当年看《科幻世界》一样!这是我们的科幻小破球,一起护航!

@谢 楠:

喜欢韩朵朵这个角色,有力量也温柔,在大灾难和个人命运前的坦然,在最后时刻的安抚和可靠。有没有原型不好说,不过北京跑完路演,郭帆第一个抱住的是老婆。

@康斯坦丁:

“流浪地球”系列“开启了中国科幻大片元年”的鸿篇巨制,不仅是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也是首次通过科幻电影的方式,诠释中国人的情感和价值观的一次了不起的尝试。让世界正面了解中国有自己的价值观,那就是“集体主义”,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刘慈欣的作品,在科幻的外衣下,带着对人类深深的关怀,也通过不同人的视角表达了对于人类命运同气连枝的渴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更大的推进未来的力量。片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李雪健在其中的一番讲话,他用一万五千年前股骨骨折的故事告诉大家什么是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为什么只有团结才能延续人类的火种。

“流浪地球”系列是独属于中国人的科幻浪漫。更可贵的是《流浪地球2》引领中国科幻走出国门,以中国科幻电影工业水平接受世界讨论,开始用中国世界观和世界对话。这也是我觉得《流浪地球2》最牛的地方,更是我觉得中国真的太需要这样的科幻电影的原因。

@迷影二师兄:

郭帆导演面对挑战,续集居然做了前传故事,进一步丰富了《流浪地球》的世界观,为系列的宏大叙事添砖加瓦。故事不再像前作那样是简单的单线叙事,而是多线叙事,除了吴京饰演的刘培强外,增加了两条主故事线:刘德华饰演的图恒宇和李雪健老师饰演的周喆直。剧情主要探讨了数字生命与人类真实生命之间的关系,“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文戏相比前作增加了很多篇幅。

影片在极其庞大的世界观下展现个体小人物的命运,当人类面对生死考验,无论是全人类团结,还是一小部分人团结,大家都在为了拯救全人类,贡献自己的力量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在大灾大难面前,人人都是英雄,很难不感动。流浪地球计划需要100代人、2500年的时间,在悲惨环境中寻找希望。片中有句话很击中人心——“流浪的终点就是回家”,中国科幻了不起!

从1到2,我们回到从0开始

在科幻迷的交流中,大家热衷于讨论自己是从哪个点开始“泪崩”,有的听到“五十岁以上出列”而潸然落泪,有的听到“点火”的振聋发聩而澎湃,然而很多“硬核”科幻迷则是从看到“太空电梯”便开始“泪如雨下”。诚然,《流浪地球2》优秀的主创团队将很多经典的科幻概念视觉化,“不仅是把文字以画面的方式进行简单转化,而是一种包含了科学之美、科技震撼的高级美学呈现”。

门框机器人场景图

多功能全定型智能运输平台(笨笨)概念设计图

然而,即使创作了如此惊妙且震人心魄的“科幻奇观”,在郭帆看来,中国科幻影视产业面临的困难依然很多。“我们本来以为是从1到2的过程,但是后来发现情况跟第一集很像,又回到了从0开始。”他指出,随着制作的规模、拍摄的难度、剧情的复杂度增加以后,主创团队面对的新问题依然不知道如何解决。他们还笑称,自己虽然从“作坊化”发展为了“工地化”,但还远远没有达到“工业化”。据介绍,《流浪地球2》团队请了二十多位实习生分布在各个部门,专门负责记录错误,待到之后复盘。

除了在影视制作上尚需追赶之外,在拉兹看来,加强中国影视从业者对科幻的了解也是亟待推动的一项工作,“只参考国外科幻的发展和想象中国科幻迷的喜好是不行的,中国科幻影视发展要首先了解中国科幻当下可以提供的‘所能’和迫切期待的‘所需’。”

而科幻世界作为老牌专业科幻出版机构进入科幻产业链中,便是在不断地思考自己在科幻新时代中的自我定位,“确立了‘基于出版优势的多元融合发展战略’,从单一和传统的出版业态向适应当下时代发展的多元业态转型”。成为电影《流浪地球2》的联合出品方便是科幻世界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做出的重要抉择之一。

想要积极融入产业链之中,就要回溯最初的本源。《科幻世界》最大的优势是有大量的优质科幻版权,拉兹指出,“杂志社要在这个以版权为经济命脉的时代有所作为,就要下深水,深入参与到科幻产业的发展之中”。

这个新春,每个观看《流浪地球2》的科幻世界人都可以很自豪地宣传“这部电影有我们参与,这篇作品曾经是我们首发”。而在与有荣焉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很多人知道坚守在中国科幻一线的工作者所付出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知道当前中国科幻发展到了什么高度,认识到科幻不是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中国科幻有着不同于国外科幻对人类未来命运的独特关注,这让我们明白自己从事的工作是非常有价值的。

《流浪地球2》主创团队赠与科幻世界签名海报。

主创团队零接触

《流浪地球2》主创团队到达成都之前,科幻迷们的热情已经高涨到令路演一票难求。科幻世界非常荣幸地获得了对主创团队进行群采的机会。在影视和大众媒体堆中,作为“娘家人”的科幻世界显得格外不一样,一眼就被郭帆导演认了出来。在群采前,我们提前向科幻作家和科幻协会征集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抓住繁忙的主创们,见缝插针地请他们一一作答。

郭 帆

《流浪地球2》导演

科幻世界:在剧本阶段,有遇到科技设定与剧情需要产生冲突的地方吗?如果有,会如何取舍?

郭 帆:其实,把地球推走这件事本身就未必科学。如果科学家直接否定这个动机,整部片子都拍不了了。合作过程中,科学顾问非常理解我们,理解艺术创作需要一定的想象空间。除非科学上完全不可行,他们一般不会轻易否定,而是尽力为我们“圆梦”,让科幻贴近科学,提供合理化和逻辑自洽的建议。

科幻世界:这次在特效上的投入和第一部相比有没有什么变化?

郭 帆:特效投入规模远远超过之前,更大的投入在实景,电影中主要采用了实景拍摄,为此专门搭建13间生产车间(16000平方米)、17间摄影棚(58000平方米)、102个科幻类主场景,制作服装和道具95000件,置景展开面积900000+平方米,相当于126个足球场。

科幻世界:是出于什么考虑没有往后拍摄而是拍前传?

郭 帆: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第一集能够展现《流浪地球》世界观的篇幅很少,可能很多观众也都感兴趣说我们是怎么到地球启程这一步的。第一集特别直接,通过强设定然后地球就启程了,但是到底怎么着就启程了,这个没说。我特别想通过这个前传的方式拓展这个世界观,让大家感知到从近未来到启程的那个阶段,我们都经历了什么、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去做这件事情。做前传的第二点原因,也是希望吴京老师能够回归、能够参与,这是一种感谢。因为第一集的时候他给了我们太多无私的帮助,所以我觉得他应该回来,但是我们又不想写他复活了,因为复活特别扯。

科幻世界:特效上最难制作的是哪一段?

郭 帆:影视特效中目前难度最高的技术之一,是如何让真人脸部年轻化。这类“换脸”国际上已有几种方式,但我们看了后对效果都不满意。视效总监徐建带领团队进行研发,采用人工智能DeepFake技术,比如找到京哥过去的作品《功夫小子闯情关》中的影像资料,对人工智能进行训练和演算迭代,呈现了他二十多岁时的样貌。刘德华先生在剧情中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我们除了运用人工智能,还聘请了一些艺术家为他做手动修复。

龚格尔

《流浪地球2》制片人、编剧

科幻世界:目前,“流浪地球”已然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科幻系列电影,制片方下一步是否有更深层的规划,打造更有价值的系列品牌?如何在票房回收的基础上把产业链做长、产品链做强?

龚格尔:这需要更多人合作和共同开发。首先还是得有群众基础。《流浪地球2》描绘了危机下的时代变迁,以及个体命运随着时代变迁的改变的宏伟故事。影片里展现了大量关于那个时代社会、科学、生活等等细节,我们希望借助这些细节孕育出一块完整的土壤,让大家对它越来越感兴趣,产生新的基于这个世界的幻想故事,编出更多有趣的东西,这个应该是我们最重要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有所谓商业化的东西,否则大家看完就忘记了,它是“商业”不了的。

科幻世界:我们还带来了科幻世界粉丝们强烈要求提问的两个小问题,您对科幻世界和成都这座城市有怎样的看法和印象?有能够与我们分享的小故事吗?

龚格尔:我对成都的美食和成都的科幻氛围之浓有着深刻印象,我跟刘慈欣老师一块儿去参加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网上还有视频,一堆粉丝追着刘慈欣老师,然后我在旁边挡,结果被粉丝一把推开,说不要挡着我们见大刘老师!当时是《流浪地球》得了银河奖,感谢!

我感到,只要科幻世界在,中国科幻就在。我从小是《科幻世界》铁粉儿,《科幻世界》就是我的科幻启蒙。我学习电影,其实跟《科幻世界》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没有小时候在《科幻世界》看到那么多光怪陆离的世界,我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想象。

科幻世界:科幻世界拥有很多创意独到、各具特色的科幻IP。您作为科幻影视制片人、编剧,认为科幻创作及IP转化要怎样更好地与影视行业相结合呢?

龚格尔:咱们的科幻IP存储非常丰富多彩,但文字转化为影像则需要有跨界人才,他首先得了解科幻当中的本质,浅显来说,就是“点子科幻”。应该说,科幻小说对“点子”的要求要比其他的文学载体更加突出,它的文学、艺术性更多是来自于这些“点子”。这些“点子”如何转化成影视作品,这需要同时了解电影、了解文学、了解科幻的人去做。一旦完成了转化,这部电影的最根本的,让观众动容的一幕幕就诞生在他/她心里了。这个时候,项目就可以推入制作流程。我们碰到过很多类似情况,小说精彩,但它很难或无法转化为影像,因为它背后的逻辑是无法被视觉化的。

专访完整版已发布在科幻世界官方微信公众号

锐 评

春节期间,我们在科幻世界微信公众号发起影评征集活动,向广大科幻迷征集《流浪地球2》影评。怀着对中国科幻和“小破球2.0”的纯粹热爱,科幻迷们积极参加、踊跃响应,发来了一篇篇高质量影评。我们遴选了三篇分别来自科幻学者、科幻作者和科幻协会成员的影评刊载。


危难当前,唯有责任:《流浪地球2》的中国式浪漫

文/科幻学者 任冬梅


四年前的《流浪地球》打开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我在当时的影评里将之称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遗憾的是,大门打开后,并未出现能够超越它的科幻电影。四年后,导演郭帆带着全面升级的《流浪地球2》回归,再次为中国科幻电影树立起一座丰碑。

如果说“《流浪地球》在拍摄与特效上与好莱坞的差距还有二三十年”,那么《流浪地球2》则凭一己之力,把中国科幻电影提升到了世界级水平。

首先,是绝对值回票价的特效。《流浪地球2》里的视觉特效是第一部的数倍,据导演透露,全片共完成了三千多个视效镜头,额外还有一千多个面部视效,最终呈现的质量令人惊叹。

在《流浪地球2》中,观众不会看到害怕细节不足而故意调暗的画面,该亮的地方全都明洁敞亮,经得起仔细审视。影片开始后不久的第一场重头戏,太空电梯和无人机大战就已经震撼全场,效果丝毫不逊色于任何好莱坞科幻大片。

而更令资深科幻迷狂喜的是,能够在大屏幕上看到科幻小说里的经典概念“太空电梯”被完美还原。太空电梯的概念最早由俄罗斯著名火箭科学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他设想在地球静止轨道上建设一个“太空城堡”,和地面用一根缆绳连接起来,成为向太空运输人员和物资的新捷径。

真正从技术角度将这一构想趋于完善的是刘慈欣的偶像,美国科幻小说巨头阿瑟·克拉克。他在1978年出版的小说《天堂的喷泉》中,描写了在斯里兰卡某处的高山上,用纳米碳管打造的一个延伸至三万多千米高空中的太空电梯,可以通过这个天梯直接将人和货物送往同步轨道空间站,从而大大降低了进入太空的成本。此后,太空电梯广泛出现在各类科幻作品中,也包括刘慈欣的《三体》。

《流浪地球2》是第一部全面描写太空电梯的科幻影视作品,整个电梯从设计到细节,从质感到运行方式,都传递出一种科技的真实,仿佛是现实世界已经存在之物,可以直接量产应用。因为主创们聘请了专业的科学家顾问团队,从理论到实践等各个层面深度参与,力求贴近真实。正是有这种精益求精的努力,才终于让我们在荧幕上得以看到最惟妙惟肖的太空电梯。

太空电梯只是《流浪地球2》追求科技真实的一个缩影。电影中有海量的细节设定,每一个未来的科技产品,都有一整套从设计到实际运行的详细科学支撑。例如,让很多观众印象深刻的门框机器人,它既是安检门,又能在发现危险分子时直接对其进行抓捕,还能被人操纵着进入各种极端环境执行任务,危机时刻还能立刻化身为挡住巨浪的盾牌等等。在影片之外,主创们聘请专业团队制作出几十个1∶1实体的门框机器人,每个实体都有专属编号,LED屏、电机轴承、电缆都是真实、可动的,展示出“硬核重工业科幻大片”的底色。

而这只是我们能看到的部分,是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还有大量的内容藏在水下。据参与《流浪地球2》美术概念设计与制作的杨希透露,在量子计算机550A的底部,虽然剧中不会有镜头拍摄到,但是这块底板仍然是用数控机床一体加工的金属制作,精度达到0.01毫米,同时上面还有丝印和激光雕刻的文字。同样,镜头不会拍到的550C的背面,也印有各种详细说明文字。因为即使拍摄不到,也是细节,也是这个世界观下设定的一部分。

正如在《流浪地球》中出现的地下城背景里的很多标语、海报虽然只是一晃而过,但上面的信息都是详细且符合真实时空环境的,同样,《流浪地球2》里面的类似细节只多不少,有些甚至都没有出现在最终的影片中,如北京物资中心广场上的小广告,但剧组还是本着非常严谨认真的态度制作了出来。就是这种近乎死磕的态度,就是这种工匠精神,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纪录片”般的科幻电影,也让我们感觉到中国科幻电影工业化的道路又往前拓宽了一小步。

如果说特效、设计等方面《流浪地球2》与好莱坞科幻电影还具有一定可比性的话,那么在故事内核方面,《流浪地球2》则体现出独一无二的中国式浪漫,传递着完全不同于西方世界的中国式价值观。在《流浪地球》中,带着地球去流浪,成为很多西方人不能理解的主张,但这恰恰是特别中国化的方式,它根植于中国人的故土情怀,正是对家人、对故土的留恋,才让我们做出“带着地球去流浪”这种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决定。

在《流浪地球2》中,面对如何实现“带着地球去流浪”这一宏大的命题,中国愿意不计得失,率先挺身而出,以愚公移山般的精神,建造出两座行星发动机,完成了可行性验证。随后,在无数次面临危机之时,以周喆直、刘培强、张鹏为代表的中国人,始终秉持“危难当前,唯有责任”的信念,推动全世界人类团结一心,集中力量共同拯救人类自己。

当张鹏喊出“中国航天飞行员中队,五十岁以上的,出列!”这句话时,我想没有人能够忍住不热泪盈眶。这种观念在西方电影里是很难见到的,他们更多传递的是人性、是爱情、是个人英雄主义、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等等,但中国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集体主义,选择牺牲一部分人去争取长远的未来,为了我们的孩子能够生存,为了我们孩子的孩子能够再次看到蓝天、看到鲜花挂满枝头。这当然不公平,但“公平,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种选择,我想观看电影的中国人都懂,并且也都发自内心地相信!

《流浪地球》系列从来没有表现个人英雄主义或者说民族主义,第一部没有,第二部也没有。拯救地球的都是一个个普通人共同的努力,有中国人,也有俄罗斯人、美国人、日本人等世界各国的人。我们终于看到一种一直期待的场景,全球各地区各民族的人们,为了同一个目标——“让地球和人类活下去”,团结在一起。为了避免月球撞向地球,世界各国愿意放下猜忌与纷争,贡献出自己从古自今制造的所有核弹,这其实是一种过于乐观主义的浪漫想象,然而这恰恰是刘慈欣科幻小说的精神内核。

当面对宇宙危机的时候,人类必须展现出超越国界、立足全人类的精神,以“整个人类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思考,才能延续人类种族的生存。从古代的“天下大同”到今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的底蕴从来都是包容万物、协作共赢,我们从未想过利用自身优势去侵占、去掠夺,《流浪地球2》体现的仍然是这样一种朴素又浪漫的中华核心价值观。

此外,《流浪地球2》还加入图恒宇故事线,探讨了“数字生命”与人工智能的边界等命题。可以说,《流浪地球2》不仅特效全面升级,在叙事内容上也有了更大的野心。由于体量的增加,电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缺点和瑕疵。但瑕不掩瑜,《流浪地球2》仍然创造了中国科幻电影的高峰。

四年前,《流浪地球》破土而出,是中国科幻电影工业孕育出的第一株小苗;四年后,《流浪地球2》已经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能够为之后萌发的嫩芽们遮风挡雨;未来,期待《流浪地球3》及更多优秀的中国科幻电影的出现,组成一片生生不息的森林,展现我们中国人对于科技、未来和宇宙的独特思考。

《流浪地球2》传递出原作精髓: All Mankind For All Mankind

文/科幻作者 分形橙子


我必须要说,《流浪地球2》大大超出我的预期,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又一次里程碑!

曾经记得,四年前《流浪地球》刚上映时,人们纷纷说,它打开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那么今天,我们可以欣喜地说,《流浪地球2》为中国科幻电影奠定了一条坚实的金光大道!中国科幻电影的水准已经超越了世界级水平!

不知不觉写了很多,其实这应该是一篇影评,但却是我写得最艰难的一次影评。一方面,我想努力平复心中的波澜去客观地评价这部电影;另一方面,我不会做太多的剧透,因为我不想削弱大家看电影时应有的那一份震撼和感动。

说到这里,我很羡慕那些现在还未观影的朋友们,你们还保留着被震撼的机会。

大年初一,我和家人们一起去电影院赶早场观看了《流浪地球2》。从电影院出来,回到家,坐在电脑前,我依然心潮澎湃,激动万分,难以平静。当然,我要先给还没有看过电影的朋友们两个实用的观影建议:

1.观影前少喝水,尽量减少放映期间离场次数。

2.带上至少一包纸巾。

我觉得我必须写点儿什么,一定要写点儿什么。

从哪里开始写呢?就从《科幻世界》2000年7月号开始写起吧。

2000年夏天,还是一个青涩少年的我,例行买来了新一期的《科幻世界》杂志。直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记得,我坐在阳台上一口气读完了《流浪地球》,合上杂志,我一时竟然失语了,脑子被震得嗡嗡响,目光所及,这个世界都似乎变得和之前不一样了。我的心里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呐喊:为什么!为什么科幻小说还能这么写!为什么还能有这么精彩的科幻小说!

十九年后的2019年,我已经变成了一个中年男人,也终于开始追逐自己的科幻梦想。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小科幻作者,我自费去重庆参加了一个科幻活动,有幸在科幻活动上见到了大刘。在众人惊讶和羡慕的目光中,我骄傲地拿出了这本珍藏多年的杂志,找大刘给我签了名。

跨越了十九年的时光,梦想与现实紧紧地相连了。

2023年大年初一,《流浪地球2》上映了,我再次重温了当年刚读完《流浪地球》时那种震撼的感觉,感谢所有为这部电影献出心血和汗水的人们,感谢大刘,感谢郭帆导演,感谢电影制作团队,感谢《科幻世界》,感谢所有的联合出品方,给我们再次带来了这种纯粹的、久违的感动。

电影一开始,我就被那造型逼真的太空电梯给震住了。其实太空电梯的概念并不新鲜,但这是我在科幻电影中第一次真正看到技术上可实现的太空电梯及其细节。尤其是当轿厢喷吐着火焰沿着绳梯腾空而起向苍穹直冲而去的时候,我的鸡皮疙瘩都冒了出来,我能感受到人类征服太空的伟大决心和视死如归的开拓精神。而那些哪怕一闪而过的太空电梯的各种细节也处理得非常恰当,充分体现出电影工作者的认真严谨和对观众的尊重。

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这部电影中处处透露出来的细节都让人惊叹,十分难能可贵。

而太空电梯并不是唯一一个炸点,这种炸点在后续的剧情中一个接一个不断炸响,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几乎都忘记了呼吸。就像刘慈欣的《三体》给我们带来的密集点子轰炸一样,《流浪地球2》更是毫不吝啬地将大量珍贵的创意和点子呈现在观众面前,而且剧情也丝毫不散乱,环环相扣,都是为同一个核心剧情服务的。

导演在片中还埋了大量的伏笔,让我们已经开始期待《流浪地球3》了。用一个俗套的比喻,这部电影是一顿年夜饭,我原本以为是五星级酒店的年夜套餐,没想到给我端上来了一整桌满汉全席!如果你对特效和宏大的场面感兴趣,去看《流浪地球2》吧,你绝对不会失望的!

就像前面所说,我不会对这个电影做太多剧透,当然,现在网上也有大量剧透和对这个电影的分析。诚然,《流浪地球2》不管是特效、音乐,还是各种硬核技术细节都展现得已经近乎完美,这些无疑是这个电影成功的要素,但绝不是最关键的,我也不准备再一一赘述,而是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剖析这个电影为什么会如此成功。

前些日子,我有幸受邀作为嘉宾参与一个科幻主题圆桌座谈活动,主持人提出一个问题:如何看待目前的许多经典科幻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时,有许多没有完全按照原著来改编,甚至在改编过程中完全偏离了作者的原意?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尖锐,嘉宾们也各执一词。有的认为影视作品就要严格按照原著进行改编,也有的嘉宾认为,由于小说本身和影视剧本的描述手法和表现方式不同,想要将原著小说改编成电影,会对小说进行一些改编,这几乎是必然的。

而我的意见却是不同的,我认为这些回答其实并未触及本质。改编是否忠于原著根本就不可能也不应该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唯一的标准就是改编是否忠诚于作者的本意。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举了两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沙丘》被改编成电影,作为原著党,一眼就能看出,导演几乎是完全严格按照《沙丘1》进行改编拍摄的。但是,在大多数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眼中,这部影片显然是失败的。而对于原著党来说,这部电影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第二个例子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科幻大师阿西莫夫创作的大名鼎鼎的《基地》,这部巨著终于被改编成了美剧。在改编过程中,和《沙丘》完全相反,导演对原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并加入了许多原创内容。但原著党们并不领情,他们纷纷吐槽编剧完全不忠于原著,还有不少人因为这个原因而弃剧。

但是在我看来,不管是《沙丘》还是《基地》,影视改编都是非常成功的,因为他们都抓住了一点——完全把握住了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沙丘》电影的使命是展示《沙丘》系列小说中构建的复杂宏大的世界观的一部分,而《基地》则用现代的特效和科技展现了阿西莫夫构筑的宏大的银河帝国。

笔者同样认为,这也是《流浪地球》系列电影改编成功的关键之处——导演真正把握住了大刘在科幻作品中的气质和原著作品的精髓。《流浪地球》中的木星危机事件,其实在原版小说中只短短的几句话便一掠而过,但是电影主创团队大胆发散,增添了大量原创剧情,展现了人类的悲壮和奋勇,而这种精神内核和原著是毫不冲突的。

而《流浪地球2》更进一步,不管是太空电梯危机还是月球危机,几乎全部都是原创剧情。如果你读过原著就会知道,最早刊登在《科幻世界》上的《流浪地球》只有两万多字,在地球发动机点火之前几乎没有费什么笔墨。对于月球也只是简单地提了一句,人类在月球上安放了发动机,将月球推开,以避免地球启航时月球会撞向地球。

所以,导演及其主创团队正是牢牢抓住了刘慈欣想表达的内核,才能够在大胆原创剧情的同时不偏离原著的轨道。而电影之所以如此成功,正是导演及电影主创团队精准地抓住了刘慈欣在《流浪地球》中想要真正表达的东西——All mankind for all mankind。

如果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还没看过电影,那么,我必须告诉你,这部电影中没有好莱坞式的绝对个人英雄主义,同样也没有中国人力挽狂澜拯救世界,这是一部真正超越了以往那些俗套的科幻电影,真正地把握住了原著中那种全人类互助共存的宏大精神的电影。

在电影中,操着不同语言的抢险队员们大声喊着报到,前来齐心协力推动那根沉重的“撞针”,操着不同语言的航天员们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选择为整个人类献出生命。而这也让我想起了原著中,坚守人类文明的五千名最后守卫者在无尽的冰原上慢慢化作雕像和丰碑时的场景。可以说,是一部超脱了所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局限的电影,这是一部即使在世界科幻电影历史上也能成为里程碑的电影。

就像我在前面所说,剧组真正把握住了刘慈欣作品中的精髓,不仅完美地展现了原著的精彩内核,而且还超越了原著,从刘慈欣的其他作品中也汲取了营养。

在电影中,剧组原创了数字生命派这个派别,而这个派别和流浪地球派是针锋相对的。他们认为人类的归宿应该是成为数字生命,在数字空间中得到永生。在《不能共存的节日》《黄金原野》等作品中,刘慈欣都表示了对这种派别的担忧。在有些访谈中,刘慈欣也曾提到,人类应该更多地仰望星空,而不是被赛博永生的诱惑所奴役。

而在推进月球的戏份中,当人类的勇士们手握核弹发射器,准备与月球共存亡时,我依稀能看到《吞食者》中披着怒发扑向吞食巨环的月亮,看到在月面上展开蓝色自由旗帜的五千位人类战士,看到渺小的人类向伟大的吞食帝国宣战的那种无畏的精神。

看完这部电影,我深刻地觉得,郭帆导演了不起,他真正读懂了刘慈欣。

至于电影的其他情节,我不想再剧透。总之,去看这部伟大的电影吧,绝不会让你失望的。

最后,再次提醒大家别忘了我的实用观影建议:

1.观影前少喝水。

2.带足纸巾。

祝观影愉快!

科幻、科学与幻想

文/高校科幻迷 邵一峰


2023年2月3日,《流浪地球2》主创团队如约来到了中国科幻之城——成都,在宽敞美丽而又富有文化气息的峨影1958电影城园区为成都的科幻迷们送上了一场放飞幻想与热情的科幻盛宴。

应《科幻世界》编辑部的邀请,笔者与成都各高校社团代表参与了本次路演,感触颇深。首先发言的是三位来自中核集团的工程师。1月30日,中核集团喊话“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的场景余波未息,三位工程师的发言又将气氛推向新的高潮:“科幻的根基是科学,科幻从业者负责做梦,而科学从业者负责把这些梦一一实现!”“你们的想象,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这是科学从业者向科幻从业者掷地有声的承诺,是科幻不断前进发展最有力的保障。而更幸运的是,我们有如此之多、如此之好的科学家,为科幻的发展点燃行星发动机!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郭帆导演的一席话:“我和美术指导还在设计双座歼-20长什么样的时候,新闻告诉我双座歼-20已经有了。我们就怕我们想象的速度赶不上现实的发展。”幻想与科学在此刻如水乳交融,再难分彼此。

现场的另一位重量级嘉宾,是《科幻世界》的创始人谭楷老先生。谭老深情地表示:“我现在还在做梦!四十四年前我创办《科幻世界》时,连办公室都没有。2000年我看到刘慈欣的那篇作品,很简单的一个两万字的故事,没有光、没有色彩、没有美术、没有音响。但那颗种子在今天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我就感觉到了中国科幻的天花板,这个感觉是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诚如谭老所言,现代科学的进步、科幻工业的发展完善,正一步步将老一辈人的幻想化作现实,甚至还在不断地将其超越。

《流浪地球》系列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尊重原著但又不局限于原著的大胆构思,是其极具冲击力的视觉表现,是其恰到好处又扣人心弦的配音配乐,还有演员深入角色内心的演绎呈现……最难能可贵的,是其对电影工业发展做出的尝试。电影是一门科学,《流浪地球》系列的成功,不是某位导演、某个点子、某些特效的成功,而是工业化电影的伟大成功。郭导无私地总结出自己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走过的弯路,并将其写进教材,以防日后的导演走同样的弯路。要仰望星空大胆幻想,也要脚踏实地用科学思想铺路,这才是中国科幻发展的方向,这才是有责任有担当的科幻电影从业者勇于担责的体现!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时间关系,社团提问环节被取消了。但也没有那么遗憾,想问郭导的问题实在太多,比如“MOSS为什么可以操纵自己诞生之前发生的车祸?”“郭导是怎么做到‘空手套那么多白狼’的?”“郭导对高校科幻发展有哪些见解?”……诸如此类的问题真是数不胜数,哪怕给了提问机会也会因为没有一股脑问完而患得患失,所以不问不见得就是件坏事呢(笑)。

总而言之,笔者深深地相信,《流浪地球》系列已经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打开了大门,在可预见的将来,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电影工业的蓬勃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品能做到将科学与幻想有机结合,会有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品能实现谭老期待的“进军好莱坞,轰炸好莱坞”!


【责任编辑 :阿 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