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籍分类与定级
(一)古籍的分类
古籍的分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标准,一是以版本类型为主,二是以文献内容为主,分别进行不同的分类归纳。
版本是指使用雕版、活字排版及其他方式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我国的雕版印刷术已有1000多年历史,历代雕版印刷出版的书籍如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与此同时,手写传抄本也并传于世。随着雕版印刷事业的不断发展,书籍有了更多不同的印本,版本包含的内容也更加广泛。后来,更将一些非雕版印刷的影印本、石印本、拓印本、铅印本、油印本等都列入版本类型,包括手稿本和传抄本。于是,“版本”就成为不同时期、不同形式文献的总称。
版本学则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李致忠曾定义其是“以中国古代图书为对象,以版本鉴定为核心,以考订为主要方法,凭借多学科知识,借助校勘学,利用目录学来完成全面揭示图书的任务,并忠实地为中国古代社会各学科研究服务的辅助性科学”。这一定义准确地揭示了版本学的内涵及功能。理解版本学的涵义并掌握版本鉴定方法,对于古籍文献的选择及利用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根据古籍版本分类 古籍版本名称繁多,现存世较多且常见的古籍主要版本有刻本、朱印本、蓝印本、套版印本、活字印本、写本、稿本、抄本、石印本、影抄本、批校题跋本、磁版印本等。
(1)刻本 雕版印刷书籍的统称。包括捺印和刷印等形式,主要指雕刻木板以成阳文反字或图像版片,经敷墨覆纸刷印而成的古籍传本。刻本亦称刊本、椠本、镌本。所谓雕版,是指将书稿按照一定的行款字数写出版样,描绘出边栏界行,版口鱼尾,然后反贴上版,依样雕刻。我国雕版印刷唐代已经开始流行,宋代大兴,至于清代,延续1000余年。因时代、地域、版刻形态、版印早晚等因素不同,产生了形态各异的刻本。具体而言,从时代划分,有宋、金、元、明、清刻本(彩图1-1);从地域划分,有蜀刻本、浙刻本、闽刻本等,细分还可以有杭州本、越州本、衢州本、建阳本、麻沙本、平水本、眉山本等;从刻版的形态又可以划分为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等;因墨色又分为墨印本、朱印本、套印本;从刊刻先后、刷印早晚又分成初刻本、重刻本、覆刻本、初印本、增修本、三朝本、递修本等,名目繁多。
(2)朱印本、蓝印本 在雕版上分别敷以红色、蓝色,经敷墨覆纸刷印而成的古籍传本(彩图1-2)。
(3)套版印本 雕刻两套大小相同或多套大小不同的版片,根据需要分别敷以相同或不同颜色,依次敷墨覆纸刷印而成的古籍传本。常见的套印本为朱、墨两色印成的朱墨套印本。现存最早的敷彩印法的实物是元至元六年(1340)资福寺刻的无闻和尚《金刚经注解》。明代的《花史》《程氏墨苑》等将敷彩印刷法推向巅峰。16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浙江凌濛初、闵齐伋两家将套印技法推进到新的阶段。精美的三色、四色套印,直到乾隆内府的五色套印、道光年间涿州卢坤的六色套印,从初期一版分色套印,已经发展到分版分色套印,印刷水准和印刷效果达到了古代印刷技术的顶峰(彩图1-3)。
(4)活字印本 活字排印本的统称,是利用泥、木、铜、锡、铅、铁等材质,制成活字排成印版,再敷墨覆纸刷印而成的古籍传本(彩图1-4)。其中,以铜、锡、铅、铁等材质活字排版刷印而成的古籍传本称为“金属活字印本”。活字印刷是宋仁宗庆历时(1041—1048)毕昇所发明,用胶泥制字,火烧使坚,摆版印刷。这一发明较德国谷登堡使用金属活字排版早400年。元代又创制木活字。木活字应用广泛,大规模使用的是清乾隆时期排印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木活字不仅应用于汉文的印刷,还曾用于印刷维文和回鹘文。金属活字最有名的是明代弘治正德间无锡华、安两家的铜活字印书。大规模的金属活字印书属雍正年间内府用铜活字排印的《古今图书集成》。
(5)写本 缮写而成的古籍传本。其包括宋代及其以前的抄写本,元代及元以后由中央政府组织编纂各书的内府抄写本,佛经、道经的各类抄写本等。写本是不经过制版,直接用笔蘸墨在纸上书写而成的本子,包括稿本、抄本两个系统。历代中央政府组织编纂缮写的巨帙原本,如明辑《永乐大典》、清修《四库全书》等,亦称写本(彩图1-5)。
(6)稿本 分为手稿本、修改稿本、清稿本、写样稿本。手稿本是著者亲笔缮写的书稿。修改稿本是著者亲笔修改自著的抄本、刊本。清稿本是指请人誊抄而著者未加任何修改却又钤盖自己藏章或另写题识于其上的书稿。手稿本是作者所写的作品原稿,多呈草稿状态,因为记录作者创作思路,是著作的最原始形态,历来备受收藏者及研究者重视(彩图1-6)。
(7)抄本 依据某一底本缮写誊抄而成的古籍传本。古代书籍多出于抄写。唐代以后,刻本渐行,遂将手写的本子称为“抄本”或“写本”。其中抄写精美,字体工整的称为精抄本(彩图1-7)。
(8)石印本 以药墨书写在特种药纸上,用石头制版印刷的书本(彩图1-8)。
(9)影抄本 也称影写本。以某一传本为底本,按照底本文字的行款格式、版框大小、文字内容,一一摹抄,其版面形象与底本惟妙惟肖,故得此名(彩图1-9)。明清时期,宋元本非常难得,一些喜好者索求不到,便想办法借来原刻本,雇请抄手,用优良纸墨照样临摹,其中以汲古阁毛氏影宋写本最为著名。
(10)批校题跋本 带有批、校、题、跋的古籍传本。对书的内容进行品评而形诸叶面的批语,谓之批;依据不同传本和有关资料,与底本文字进行核勘并记载核勘异同的文字,谓之校;批、校均具者谓之批校。学者或藏书家对某一传本的内容、版本源流及其价值等所写的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文字,统称题跋,也称题识。未形成跋文,只是简记一两句话者,称为题记。凡将批语写在天头的称“眉批”或“眉评”(彩图1-10)。批校本也有过录本的情况,即批校文字系从他书移录而来的本子,有的在过录时精心临摹名家手迹,须仔细鉴别。
(11)磁版印本 选用特制泥土制成泥版,刻成阳文反字,火烧令坚,敷墨覆纸而印成的书本(彩图1-11)。
2.根据古籍文献内容分类 按照文献的内容属性,古籍又可分为众多不同种类。自汉代刘向、刘歆父子《七略》始,开目录分类之先河,历经各朝增删,至清代时,将所有文献以“经、史、子、集”进行四部分类的方法成为延续惯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近现代大型丛书编纂增多,以及西学的引进,故在四部分类主导的基础上,又增加“类丛部”(类书和丛书)、“新学”(西学)两大类,这六大类成为目前全国古籍普查编目著录的基础。以子部类目下的医学文献分类为例,见表1-1。
表1-1 古代医学文献分类表
续表
续表
来源:《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用户手册V1.0》。
版本分类与文献内容分类二者并不冲突,在古籍普查著录时,二者是并列体现的。古籍文献资源的查询利用,则多基于这两种分类进行有效检索。以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文献的编目著录为例,见表1-2。
表1-2 古籍著录编目表
(二)古籍的定级
古籍因其书写、印刷年代不同,具有不同的历史文物价值;又因其内容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学术资料价值;因其写、印技艺的不同,具有不同的艺术鉴赏价值。研究古籍的这些特征与差异,鉴别其版本的真伪与优劣,进而确定其级别等次,对于古籍整理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按照国家古籍定级标准,一般将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学术资料价值、艺术代表价值的古籍定为一级古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学术资料价值、艺术代表价值的古籍定为二级古籍;具有比较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学术资料价值、艺术代表价值的古籍定为三级古籍;现存普通形制的古籍为四级。其中,一、二、三级古籍为善本古籍,又各分为甲、乙、丙三个等次;四级古籍不再划分等次。见表1-3。
善本古籍时间常以乾隆六十年(1795)为限,其前可列为善本,其后之古籍常列为普通古籍。但嘉庆元年(1796)以后的名人抄本、集古印谱、稀见或精美传本、具有特殊价值的彩绘本、套印本等也可纳入善本的范畴。
表1-3 古籍分级表
确定古籍级别,首先是要划分时限,但又不以时限为唯一的区分准则。不把历史文物价值作为唯一依据。凡一书按时限衡量属于下一级别,而按学术、艺术或所具有的特殊历史意义衡量应属于上一级别者,即可将其定为上一级别。同样,凡一书按时限衡量应属上一级别,而实际存况过差远失应有价值者,即应将其定为下一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