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古籍文献选读(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创新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中医药古籍文献发展源流

一、古代主要医学文献发展概况

中医学的发展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在原始社会长期的狩猎过程中,积累了一些药物采集及治病的经验,并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经过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医学由单纯的医药经验积累,历经理论总结并形成独立体系,进而不断改进、丰富和完善,最终形成不同历史阶段所表现出的不同发展内容及特点。这些思想及理论,陆续以文字、著述的方式流传下来,不仅保留了早期医学面貌,更为中医学的传承创新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文献及理论基础。

(一)甲骨文医学文献

据考古学的不断发现,早在石器时代就有砭石、石针和用火灸疗等原始的医疗技术和神农尝百草的传说。《黄帝内经》中多次提到“上古”“中古”之说,虽上古文献缺佚,但可看出华夏祖先在医学治疗方面的尝试与进步。自甲骨文发现以来,相关的文字、内容研究渐次深入,其中医学文献部分也得到更多发现与成果。《殷人疾病考》记载:卜辞中记载的病名16种,涉及现今的内、外、妇、儿、五官、泌尿、传染、牙、脑等9科;并记载酒、砭石、熨、灸、按摩、叩击、整骨、拔牙等8种治疗方法。《殷墟甲骨文中所见口腔疾患考》较为全面地概述了甲骨文中有关疾口、疾齿、龋齿、疾舌、疾言等5种口腔疾病的卜辞。《甲骨文化与中医学》论述分析了甲骨文中有关医学预防、病案记载的卜辞。《甲骨文医学资料释文考辨与研究》系统整理了甲骨文中的医学资料,并对文字进行详细考辨,选甲骨原片及拓片865张,利于对比研究。

根据统计与研究,甲骨文中涉及医学内容丰富,多种现在可入药的动、植物名,还有涉及环境卫生、避风御寒、祛暑除湿等方面的记录。总之,甲骨医学领域的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入挖掘,对于我国医学发展的溯源有重要意义。

(二)简牍医学文献

以医学书籍形制而言,应从竹木简策开始,中国书籍的单位、术语,以及后来版面上所称的“行格版式”,都源于简牍制度。以前的甲骨、金石还不能称为正式的书籍。简牍作为主要文献载体的历史已逾千年,自上古至公元三、四世纪,前后与缣帛、纸张都曾并存。近百年来,随着考古学的兴起和发展,大量古代简牍出土,其中所包含的丰富医学文献信息为医学史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原始佐证。

1.流沙坠简 1908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新疆尼雅、甘肃敦煌发掘到两汉至魏晋木简991枚,盗运至伦敦,由法国人沙畹整理出版。1910年中国学者罗振玉去信索取木简照片,并与王国维合作,将原件付诸影印,并进行研究考释,将简中《仓颉》《急就》《历谱》《占书》《算术》《阴阳书》《相马经》《方技书》《兽医方》合编为“小学术数方技书”,印入《流沙坠简》。其中“方技类”有“治伤寒焉(缺下)”等医方简,包括治疗人、马、牛的医方,还有记载药物的残简。

2.居延汉简 1930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在甘肃居延发掘出两汉木简万余枚,这是新中国成立前出土简牍最多的一次。1959年根据汉简整理出版《居延汉简考释》;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出版《居延汉简甲乙编》,其中与中医药有关的医简约100余枚,记录了数百名戍边士兵的病案、死亡报告书及医方、药物等。

3.武威医简 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东汉墓中发掘出92枚简牍,这批汉简对研究我国古代医药学具有十分珍贵的科学价值。1975年经中国中医研究院有关专家整理编成《武威县汉代医简》一书。这批医简包括了医学上的针灸、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等多方面的内容。

4.云梦秦简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发掘出大量记载秦代法律的竹简,虽非医书,但也有涉及医政、法医的内容。如有规定麻风病患者“当迁疠所处之”的记载,是我国医学史有记载的最早设立的麻风病隔离所。

5.阜阳汉简 1977年,安徽阜阳县双古堆西汉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之墓,出土一批竹木简及木牍。经专家精心整理,得十多种珍贵古籍,包括《仓颉篇》《诗经》《周易》《大事记》《万物》(又称《杂方》)、《行气》《相狗经》、辞赋等。其中《万物》包括医药卫生知识及药学知识,记载数十种植物品类及矿物、动物名。《行气》是气功类文献,主要讲行气的方法与功能。《诗经》《山海经》两书中也记录药名70余种,包括植物药、矿物药和动物药。

6.张家山汉简 1983年底至1984年,在湖北江陵县张家山发掘出三座汉墓,出土竹简千余枚,内容包括历史、天文历算、医学等。其中医学古籍有《脉书》《引书》。《脉书》含五部分内容:《病候》《阴阳十一脉灸经》《阴阳脉死候》《六痛》《脉法》。其中《阴阳十一脉灸经》《阴阳脉死经》《脉法》与马王堆出土的文献内容相似。《引书》为导引养生文献。

7.成都老官山医简 2012年7月,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挖掘出西汉时期古墓葬,出土了920枚医学简牍及一具经络漆人俑。根据出土简牍所整理的部分医书发现,这批医籍极有可能是失传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医籍。经学者研究,初步整理出《敝昔医论》《诊治论》《六十病方》《医马书》等医学文献。

(三)缣帛医学文献

简帛医籍存世较少且零星分散,后世整理者多将其整理成汇编,《内经》正是综合编集了大量早期简帛医籍的一部巨著。《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介绍《黄帝素问》言“其书云出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周、秦间人传述旧闻,著之竹帛”。因为材质不易保存,缣帛的出土量相对于简牍更少,代表者为马王堆帛书。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大量帛书和少量简牍,皆折叠成长方形储藏于漆奁之中,总字数约13万字。其内容广泛,包括古本《周易》《老子》,以及历史、政治、天文、医学、占卜等,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其中涉及医学文字两万多字,分属十余种著作。经学者研究,其内容包含预防医学思想、医学理论、医技等,并整理注释出《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乙本)、《五十二病方》《导引图》《脉法》《却谷食气》《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等医学文献。其中《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书中“记载五十二类(实存四十五类)疾病,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103种,现存医方283个,用药达247种之多”。此书真实地反映了我国西汉以前的临床医学及方药学发展水平。书中外科(含伤科、皮肤科)疾病及方法所占比例较大,其成就也比较突出。《导引图》是公元3世纪末的作品,由于年代久远,出土时已是碎片。经专家精心拼缀复原,发现该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描绘保健运动的工笔彩画。图中用彩色描绘了不同年岁的男女所做的导引动作44个,每个动作旁边还附有简单的文字说明。《导引图》使古代文献中散佚不全的多种导引与健身运动找到了最早的图画实物,为导引动作的确认,研究导引术的传承、发展、变化提供了宝贵的证据与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