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慎吾伤寒论讲义(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先父慎吾公(1898—1972),汉族,讳名祖望,号慎吾,祖籍福建闽侯。生于当地书香世家,幼年随伯父陈宝琛(爱新觉罗·溥仪之师)进京。承庭训,攻读经史子集,精于儒学,旁通岐黄。后因宗戚罹患,为庸医所误,遂立志业医以济世活人。后在姑父、北京同仁堂族长乐铎的支持下悬壶于京,行医开始即以号为名,意在体现其“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之决心。

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有多人多次建议先父将其几十年研究心得和临床经验整理出版,但每次他都婉言谢绝,认为自己的学术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提高升华。他说:“著书立说不难,只恐炉火不纯,贻误后人,悔之晚矣。”所以,直到1964年年底他才集中所有资料,准备锐意立说。不幸的是,凝聚他毕生心血的众多宝贵资料在“文革”中毁于一旦,其夙愿始终未能完成。本书的原稿为劫后仅存之物,实乃幸哉!

先父常说:“《伤寒论》是一篇大文章,前后有阶段性、连贯性,其条文安排可以自释其义,故在未经证误之前,当依照原文排列次序进行研究为是。若断章取义,则有失经旨,割裂篡改,尤非所宜。”先父主张,《伤寒论》既是中医基础医学,又是临床医学,包括各种急性热病及其变化的治疗法则。其以“伤寒论”命名者,盖因伤寒传变最快,变证最多,治疗最难,善后调理等法比一般疾病完备,故举而为例,以概其余。其书系汉代以前临床经验的大总结,并无丝毫玄学掺入,直至两千年后之今日,仍不失为治疗万病之大成。学习《伤寒论》,不仅要掌握其中之“法”,而且须结合《金匮要略》,两本合读,必有左右逢源之妙。先父在研学过程中,对无方之条文多积极提示方药,以补救原文之不足。

先父实践仲景学说常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为戒,必四诊合参,尤重视腹诊。同时,强调“抓主证”“保胃气”“存津液”,不仅善用经方,且倡导古为今用,由此扩大了经方的治病范围。

20世纪30年代,先父苦于中医事业后继乏人,遂于临诊之余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从在家带徒授业到执教于孔伯华先生主办之北平国医学院、讲授《黄帝内经》《伤寒论》等课程,从创办“北平中医研究所”到秉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之精神成立“私立汇通中医讲习所”,先父无不呕心沥血、精勤不倦,为此期间中医学之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

先父尊重科学,崇尚实践,虽身为中医,又兼容西医学。舍妹、妹夫均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并且其本人也积极参加中医进修学校学习,其中西汇通思想从本书亦可窥见一斑。

先父遗作《伤寒论讲义》是其多年讲授《伤寒论》之资料汇集,该书承袭前贤之学说、摄取近现代研究《伤寒论》各学派之观点、旁参日本汉方医家之体悟,重伤寒而不否定温热学派,是他留给我们的一本历史时间较早、纪念意义较深而内容较为完整的《伤寒论》研究著作。原稿为本人及同门学长柴嵩岩、赵仲寿、付中立、蔺友良、杨庆昶及舍妹陈燕金所辑录,现经重新校对、整理,并将于先父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之际面世。睹物思人,不胜唏嘘,唯以此书缅怀先父、励志后学!

男 大啟谨志

戊子年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