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序
中华民族优秀的文明始于伏羲时代,观察天象提出二十八星宿分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组星象作为时间的坐标,对应春夏秋冬四季,古称伏羲为“天皇”;继之神农文化,“尝百草”奠定了中医本草学的始源,发现后天八卦为象数易理的开端,创造刀耕火种相关农具,崇尚太阳以龙为图腾,古称“炎帝”;既至黄帝文化,明示“岁气”六律六吕十二气,在阴阳太极洛书基础上又创建了五行学说,完成了六十甲子和“调历”的制定(后世称“黄历”),对自然变化的周期节律已有较全面的认识。古往今来,社会人群尊“黄帝”为人文始祖,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中华文明只讲五千年,自称“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历史沿革夏、商、周三代,中华民族具有文字、能冶炼金属、居住五千人口城垣,人们信仰宗教的华夏文明。“文明”成为民族国家多元化、多领域、多维度人类社会的体系。源于中原黄河流域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国学原理,孕育着中医中药预防维护生命健康、疗伤治病的医药学的形成发展。中医药学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以其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文明互鉴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明的瑰宝,是全球唯一全面系统传承从未断裂的医药学。中医药学具有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中医学者善于兼容吸纳东西方古今一切文化精华与科技成就。传承是创新的基础,随着中西汇通,提出“揆度奇恒,道通为一”理念后,师长和学长们尽心竭力地奋争,于20世纪政令德化“中西医并重”已成为法定国策,为学科事业带来了强韧的生命力。以史为鉴,无论是汉唐盛世国泰民安,抑或南北朝五代十国经济凋敝、战乱疫病流行,城乡医生们挺立于前沿,敢于担当、救民于水火,中医药学总是在发展进化。
中医消化病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其将承担机体摄取、转运、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排泄废物作用的西医消化系统与中医脾胃理论体系下“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的脾胃系统的病理生理、防治康复进行系统整合。许多消化系统疾病是中医临床的优势病种,中医药治疗消化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在理论指导、诊疗手段、治疗方案、预防康复等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医消化病学面临着如何提高临床疗效、增强服务能力、做到与时俱进的诸多问题,怎样及时挖掘整理、总结传承、运用发展脾胃病专业名老中医丰富的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经验,是当代中医人应该破解的时代课题。
旭东教授是董建华院士亲炙带教的医学博士,从事中医消化病学临床基础研究经验丰硕、成就卓越,是当今“任我”当值的中医学家、临床家、教育家,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的主任委员,秉承先人之志、肩负历史使命、赓续岐黄薪火,联合来自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的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及中医药研究所脾胃病领域的专家们呕心沥血,历经四载,共同编撰了《实用中医消化病学》。该著作专业而权威、内容详实,对中医消化病学的形成、发展过程,消化疾病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诊法诊断、辨证施治、调护等方面均进行了较系统而又全面的阐述。内容广度与深度兼顾,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集古今为一体,熔科学性和系统性为一炉。着重于临床运用,强调临床实用性是本书的又一突出特点,分别以西医的病名和中医的病名为主干,思路清晰,理法方药浑然一体,丝丝入扣,对治疗每个病证行之有效的单验方、针灸、药膳等亦有介绍,旨在强调中医综合疗法之优势。此外,在广泛参考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增加了“名医经验”内容,将中医诊疗的普遍性意义与中医大家的独到见解一一对应学习,二者结合,以期仰望一众明医大家之时,获得融会贯通之启迪,做到继承与创新融汇并进。
医学是人学,重哲学伦理,中医学治学执教重视悟性,在经验积淀过程中转化重建。经验传承是一种存在、一种运动,不仅是过去的,必须面向未来去迎接高概念数字化的新纪元。旭东教授治学严谨,精于从肝脾论治消化系统疾病,在整理研究、挖掘继承董建华院士“通降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脾胃病辨证“新八钢”和脾胃病治疗“调中复衡”理论,实乃多年辛勤耕耘、传承经典、守正创新之结果,为同辈之翘楚、后学之楷模。此书是一部为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消化领域的各级医师、教师、科研人员提供深化专业学习的优秀参考书籍,是提升中医专科诊疗能力的必读之书。该著作积聚了当代脾胃病领域一线专家群体的集体智慧与成果,必将为推动中医脾胃病学与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学术发展和专科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草拟诗一首,敬呈旭东教授团队后学。
儒道互补勤临证,仁心仁术悟医源;
仰见旧枝吐新蕾,慎思明辨智慧添;
国医国药知国是,东学西学相互参;
人生豪迈求至善,期许后辈谱新篇。
书稿即将付梓,谨致数语乐观厥成。
中央文史 研究馆馆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永炎
时年八十三岁 壬寅孟春